动物也“抢盐”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90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抢购食盐的闹剧。在野生动物的世界中也有类似现象,动物们也“抢盐”。
  在肯尼亚埃尔贡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有个基藤洞。白天这个洞安安静静的,一旦夜幕降临,就热闹非凡,而黎明将近,又会恢复平静。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揭开基藤洞的秘密,研究人员分别在洞内、洞外安置了红外线摄像机,自己藏起来,通过监视器遥控摄像机,在不干扰动物的前提下,观察基藤洞附近的风吹草动。
  天黑之后,几只羚羊出现在镜头中,它们小心地进入了基藤洞。而后,几十只水牛,头尾相接,排成一队,蜿蜒有序地进入洞中。紧随其后的是一支更大规模的队伍,竟然是由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非洲象组成的,足有一百多头。仿佛是基藤洞里吹响了集结号,当地的多种草食动物争先恐后地进入洞内。洞内的黑暗虽然减缓了动物们前进的速度,但并没有让它们的脚步停止。
  洞中地形复杂,阴冷潮湿,并不是舒适的夜宿之所。动物们只能通过触觉感知方向,通过嗅觉和味觉锁定位置。冒险是要付出代价的,研究人员就曾发现两只幼象失足溺死在洞中的水潭里。更危险的是,一些肉食动物,如鬣狗、豹等,会尾随入洞的草食动物而来,接下来可能就要进行血腥的屠杀…,,,但是,死亡也不能阻挡动物们入洞的脚步,千百年来一直如此。那么洞内有什么东西令动物们如此痴迷呢?答案是:盐!
  埃尔贡山地处赤道,常年多雨,地壳表层的盐分被大量雨水溶解,或流失。或渗入更深的地层中,导致植物含盐量低。草食动物不像肉食动物那样,能通过掠夺其他动物的血肉,补充自己体内的盐分。缺少盐分对动物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像非洲象这种体型庞大的动物。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非洲象依靠取食山坡上富含盐分的矿石、土壤来补充身体的盐分。一代一代的非洲象前赴后继地用自己的牙和肌肉不断开掘盐矿,才有了今天这个纵深200米、惠泽大量草食动物的“盐洞”——基藤洞。每天晚上,盐分“争夺战”都在这里上演。“盐洞”的缔造者大象的牙,不少都因为经常用于挖洞,被磨短了。
  非洲象掘洞取盐是力气活,我们再去看看靠技术活取盐的。
  2010年10月,剑桥大学年轻的动物研究者乔利斯正在意大利某水坝附近地区进行野外考察,突然,他在高高耸立的坝壁上,发现了星罗棋布的山羊,它们正悠闲自得地用自己的蹄子,借助砖缝或突出的砖角,站在距地面50米高、几乎与地面垂直的坝壁上,舔食着上面结晶的盐分。我们的攀岩运动员实在应该拜山羊们为师。
  并非只有大型动物才格外青睐盐分,小型昆虫对盐分的向往也很热烈。
  研究人员在内陆热带雨林的树干上,分别放置了浸有盐、糖、水的棉花团,结果发现大多数蚂蚁都聚集在浸有盐分的棉团上,对另外两种棉团则置之不理。这可能是由于实验地点离海洋远,雨水将盐分溶解带走后,土壤中的盐分不能得到很好的补充,虽然糖对一般地区的蚂蚁来说更具诱惑力,但对于这些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蚂蚁来说,此时补充盐分比补充糖分更重要。看来,蚂蚁也懂“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呀。
  内陆地区的蚂蚁爬来爬去对盐寻寻觅觅,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和蛾子飞来飞去,也同样急切地寻找着盐的踪迹。
  眼泪含有盐分,所以是咸的。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科学家发现,亚洲南部地区有某些蛾子,在午夜动物们睡着的时候,会吸取水牛、鹿、马、猪或大象等哺乳动物的眼泪,以获取其中的盐分。2006年,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夜蛾,它可以从熟睡中的小鸟的眼泪中获取盐分,其“盗盐”的轻巧程度,可见一斑。
  在人类生活中,若非特别时期,盐的供应毫无问题。然而在大自然中,盐分却是动物们经常需要关注的宝贵资源。无数动物努力奔走,为的只是争抢那微薄的盐。
其他文献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是函授教育一些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要搞好函授教学就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成人函授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上进行积极的探讨
有一天,上完早操,我在队伍后面,跟学生一起往前走,无意间发现班里有七八个孩子很自然地背起手走路,我忙跟旁边的老师说:“你看,那几个学生多逗。”没想到那位老师看了我一眼说:“你就那么走呀。”我一怔,想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一直以为孩子的模仿是有意的,其实,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从那天起,我特别留意孩子们所模仿的内容,从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有位老师读书时,习惯性地晃动身体,他们班的学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