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来源 :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mm2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能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大多数语文老师忽视了对孩子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缺失。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体验语感
  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有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说:学好语文的诀窍就是“跟我读”。“跟我读”简单的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事实证明“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能够读好的愿望;“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就能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培养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另外,培养语感的最好途径和方法就是反复吟诵,比如:我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蝌蚪”是生字,“妈妈”有轻声,断句为“小蝌蚪/找/妈妈”,这些学生都注意到了,并能一口读正确。一个课题三个词,谁重读?谁轻读呢?学生尽管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但一时也把握不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是谁找妈妈呀?
  生:小蝌蚪。
  师:应该怎样读?
  生: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重读)。
  师:小蝌蚪干什么?
  生:小蝌蚪找妈妈(“找”重读)。
  师:小蝌蚪找谁?
  生:小蝌蚪找妈妈(“妈妈”重读)。
  三种读的方式,可以说是三种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对文本的三种理解,表现了三个重心,也就是这篇课文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其中“小蝌蚪”和“找”是本课的重点。
  三、形成语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语感。
  四、强化语感
  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同时,强化学生的语感不能独立进行,要借助读写练习强化学生的语感。比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一次写景作文,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政府门前的广场后写到:‘广场上的榆树造型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榆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这些排比句和比喻句,把政府门前广场上那千姿百态的榆树造型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练笔,可使学生情感的积聚得以爆发,语感的敏锐性同时得到提高。
  五、体会语感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且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调一调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比较阅读是让学生体会语感的最好方法。语感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他文献
[摘要]在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中,把情境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在情境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体会
期刊
传统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灌”,教学方法主要是“填鸭式”,学生成了接受知识和工具,久而久之,人的个性被抹杀,人的创造力被束缚。面对教育陷入的僵局,国家教委提出了教育改革,切实执行素质教育,全面培养提高人的能力素养,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鲜活的个体。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
期刊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堂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情境”,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乏味,恰恰缺少生动和活泼,缺乏
期刊
新世纪的钟声呼唤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教育更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在小学数学数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民主学习,启发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将自己的活动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的和需要,学生才有
期刊
随着十几年的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研究走过了由“低效语文课堂”到“有效语文课堂”转变的漫长之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又提出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要求。那么,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才算是“高效语文课堂”?又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从有效到高效呢?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
期刊
随着全国新课程课改的不断发展,瓮安四中也一直在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探索着一种适合我校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五一一五课堂。而且对有效课堂进行了新的定位,有效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问题这一现象,结合生物教学,阐述如何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几要素。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教学效率;语言的艺术性;问题的创设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而学生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就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科
期刊
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
期刊
所谓“五步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预习自学-情景互动-多维训练-展示评价-回馈总结”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有效教学。五步教学法遵循《课标》的要求,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活力为宗旨,进行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实验。多年的研究实验证明,五步教学法可以施用于小学阶段,五步教学法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自学习惯是五步教学法的基础  “预习自学”
期刊
[摘要]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文章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