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能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大多数语文老师忽视了对孩子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缺失。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体验语感
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有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说:学好语文的诀窍就是“跟我读”。“跟我读”简单的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事实证明“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能够读好的愿望;“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就能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培养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另外,培养语感的最好途径和方法就是反复吟诵,比如:我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蝌蚪”是生字,“妈妈”有轻声,断句为“小蝌蚪/找/妈妈”,这些学生都注意到了,并能一口读正确。一个课题三个词,谁重读?谁轻读呢?学生尽管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但一时也把握不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是谁找妈妈呀?
生:小蝌蚪。
师:应该怎样读?
生: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重读)。
师:小蝌蚪干什么?
生:小蝌蚪找妈妈(“找”重读)。
师:小蝌蚪找谁?
生:小蝌蚪找妈妈(“妈妈”重读)。
三种读的方式,可以说是三种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对文本的三种理解,表现了三个重心,也就是这篇课文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其中“小蝌蚪”和“找”是本课的重点。
三、形成语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语感。
四、强化语感
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同时,强化学生的语感不能独立进行,要借助读写练习强化学生的语感。比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一次写景作文,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政府门前的广场后写到:‘广场上的榆树造型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榆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这些排比句和比喻句,把政府门前广场上那千姿百态的榆树造型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练笔,可使学生情感的积聚得以爆发,语感的敏锐性同时得到提高。
五、体会语感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且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调一调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比较阅读是让学生体会语感的最好方法。语感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体验语感
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有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说:学好语文的诀窍就是“跟我读”。“跟我读”简单的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事实证明“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能够读好的愿望;“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就能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培养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另外,培养语感的最好途径和方法就是反复吟诵,比如:我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蝌蚪”是生字,“妈妈”有轻声,断句为“小蝌蚪/找/妈妈”,这些学生都注意到了,并能一口读正确。一个课题三个词,谁重读?谁轻读呢?学生尽管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但一时也把握不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是谁找妈妈呀?
生:小蝌蚪。
师:应该怎样读?
生: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重读)。
师:小蝌蚪干什么?
生:小蝌蚪找妈妈(“找”重读)。
师:小蝌蚪找谁?
生:小蝌蚪找妈妈(“妈妈”重读)。
三种读的方式,可以说是三种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对文本的三种理解,表现了三个重心,也就是这篇课文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其中“小蝌蚪”和“找”是本课的重点。
三、形成语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语感。
四、强化语感
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同时,强化学生的语感不能独立进行,要借助读写练习强化学生的语感。比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一次写景作文,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政府门前的广场后写到:‘广场上的榆树造型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榆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这些排比句和比喻句,把政府门前广场上那千姿百态的榆树造型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练笔,可使学生情感的积聚得以爆发,语感的敏锐性同时得到提高。
五、体会语感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且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调一调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比较阅读是让学生体会语感的最好方法。语感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