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注重教师的“教”,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种“以教定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率并不高。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倡导“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以学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激发兴趣,课堂教学的动力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要使语文课有趣,教师要力争做到“以学生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善学。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没有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结果是兴味索然;有了心理需求,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使学习变得兴趣盎然。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周围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以及这样的行为会给人类生存带来怎样的危害。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受,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引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激起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2、 传授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领域中,只凭一时的兴趣是不行的。在教学中还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每学一篇课文,教师都要把训练朗读作为重点,使学生从感性的体会中加深理性认识,在实践中掌握各种文体的朗读技巧,学到一定的朗读知识。诗歌的朗读,要求读出诗的停顿、节奏、音韵,读出诗味儿,运用形象思维,把握诗的意境。散文的朗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句子、段落间的停顿,注意轻重缓急和表情。在朗读中,把心放到文章中去,随着作者的描写进入角色,产生真情实感,读得入情入景,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学习的方法很多,如“预习课文的方法,记忆的方法,上课回答问题抓住要点和完整表达的方法,作课堂笔记的方法,快速背诵课文的方法,看课外书刊的方法,作文审题及各类文体的写作技巧”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从成功的情绪体验中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3、 语言风趣幽默,保持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证明:小学注意力稳定的时间是20分钟左右,小学生思维的黄金时段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至20分钟,孩子依靠有意注意进行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每堂课有张弛、快慢的规律变化,这样才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从而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老师在课堂上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记忆;可以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提高效率;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二、“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灵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我们“以学为本”付诸于教学实践,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课堂。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独立个性和尊严的人。课堂教学就是对所有学生的尊重、关心、牵挂。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提出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给学生充分探讨的时间与空间,去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对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学生,要尽量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对胆小、不善表现自我的学生,要用激励的眼光或语言,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作为“导”师,必要时适当地给以指点。课堂上“以人为本”,是师生间贴心的交流,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尝到学习的乐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三、 把握原则,开放与纪律共存
“以学为本”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处于民主、开放的状态,又容易让老师走入一个两难的境地。在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境: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和积极性,但是一旦学生兴奋起来,气氛热烈,学生争着发言,不少学生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老师或同伴)的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就会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如果听之任之,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这必须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纪律。教师要与学生约法“三章”,严格遵守。课堂上,要求学生必须专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参与活动时,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自己学习时,不能做影响别人的活动等,也就是做独处时的小主人,合作时的小伙伴。只要我们方法到位,不盲目地去娇宠学生,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既遵守纪律又活而不乱,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四、 充分预设,巧妙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需要课前充分的预设。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实际,考虑学生最想学什么,最想知道什么,最想探讨哪方面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或重点,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教学取得高效率。而預设并不能代表课堂教学的成功实施。课堂中的很多东西是教师无法预料的,教师要有善于应变的教学机智,对突发事件或问题的处理,往往会成为有效的课堂生成。例如:在教学《凡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在信中,他写了些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凡卡孤独、悲惨的内心世界。在学习课文中,学生为凡卡的悲惨遭遇感到不平。突然有学生问道:“凡卡受了这么多苦,那他为什么不逃走呢?”这一问题出乎我和学生的意料。我当即赞扬这位学生提得好,并请学生 再仔细读全文,思考:“凡卡的悲惨遭遇究竟是什么造成的?他是否能逃离苦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在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下,凡卡这样一个穷苦孩子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就像孙悟空一样,纵然有七十二变,也无法逃出如平佛的手掌心。通过学习,更加激发了学生对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憎恨,对凡卡深切的同情。
总之,“以学为本”,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为我们每位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领域。我坚信,只要我们立足课堂,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善于思考,勤于研究,努力探索,就一定能找到一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捷径。
一、 激发兴趣,课堂教学的动力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要使语文课有趣,教师要力争做到“以学生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善学。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没有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结果是兴味索然;有了心理需求,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使学习变得兴趣盎然。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周围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以及这样的行为会给人类生存带来怎样的危害。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受,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引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激起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2、 传授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领域中,只凭一时的兴趣是不行的。在教学中还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每学一篇课文,教师都要把训练朗读作为重点,使学生从感性的体会中加深理性认识,在实践中掌握各种文体的朗读技巧,学到一定的朗读知识。诗歌的朗读,要求读出诗的停顿、节奏、音韵,读出诗味儿,运用形象思维,把握诗的意境。散文的朗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句子、段落间的停顿,注意轻重缓急和表情。在朗读中,把心放到文章中去,随着作者的描写进入角色,产生真情实感,读得入情入景,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学习的方法很多,如“预习课文的方法,记忆的方法,上课回答问题抓住要点和完整表达的方法,作课堂笔记的方法,快速背诵课文的方法,看课外书刊的方法,作文审题及各类文体的写作技巧”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从成功的情绪体验中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3、 语言风趣幽默,保持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证明:小学注意力稳定的时间是20分钟左右,小学生思维的黄金时段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至20分钟,孩子依靠有意注意进行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每堂课有张弛、快慢的规律变化,这样才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从而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老师在课堂上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记忆;可以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提高效率;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二、“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灵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我们“以学为本”付诸于教学实践,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课堂。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独立个性和尊严的人。课堂教学就是对所有学生的尊重、关心、牵挂。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提出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给学生充分探讨的时间与空间,去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对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学生,要尽量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对胆小、不善表现自我的学生,要用激励的眼光或语言,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作为“导”师,必要时适当地给以指点。课堂上“以人为本”,是师生间贴心的交流,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尝到学习的乐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三、 把握原则,开放与纪律共存
“以学为本”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处于民主、开放的状态,又容易让老师走入一个两难的境地。在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境: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和积极性,但是一旦学生兴奋起来,气氛热烈,学生争着发言,不少学生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老师或同伴)的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就会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如果听之任之,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这必须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纪律。教师要与学生约法“三章”,严格遵守。课堂上,要求学生必须专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参与活动时,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自己学习时,不能做影响别人的活动等,也就是做独处时的小主人,合作时的小伙伴。只要我们方法到位,不盲目地去娇宠学生,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既遵守纪律又活而不乱,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四、 充分预设,巧妙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需要课前充分的预设。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实际,考虑学生最想学什么,最想知道什么,最想探讨哪方面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或重点,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教学取得高效率。而預设并不能代表课堂教学的成功实施。课堂中的很多东西是教师无法预料的,教师要有善于应变的教学机智,对突发事件或问题的处理,往往会成为有效的课堂生成。例如:在教学《凡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在信中,他写了些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凡卡孤独、悲惨的内心世界。在学习课文中,学生为凡卡的悲惨遭遇感到不平。突然有学生问道:“凡卡受了这么多苦,那他为什么不逃走呢?”这一问题出乎我和学生的意料。我当即赞扬这位学生提得好,并请学生 再仔细读全文,思考:“凡卡的悲惨遭遇究竟是什么造成的?他是否能逃离苦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在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下,凡卡这样一个穷苦孩子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就像孙悟空一样,纵然有七十二变,也无法逃出如平佛的手掌心。通过学习,更加激发了学生对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憎恨,对凡卡深切的同情。
总之,“以学为本”,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为我们每位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领域。我坚信,只要我们立足课堂,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善于思考,勤于研究,努力探索,就一定能找到一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