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区域化学习活动组织策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hao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在“尊崇天性,顺性而动”理念指引下,从区域化学习活动这一微观领域人手,合理组织使区域化学习活动适应幼儿的生活,顺应幼儿身心实际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自然使然,“三法结合”创有准备环境
  “自然”指人的天性,“使然”指后来由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性格、知识等,在此观点引领下,在区域化学习活动的环境构筑研究中通过有效策略,助推幼儿活动。
  ①本位体现环境创设法
  我们立足于关注、支持、研究属于幼儿的环境元素创设区域环境,例如立体展示幼儿作品,布置暗示引导幼儿的图文,张贴幼儿的设计图纸或规则标志等,让幼儿体验成就感,激发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愿望。
  ②分隔式环境创设法
  设置区域环境时从区域的功能、内容等多方考虑,以动静相宜,开放围合,室内外互补为原则,采用隔断法,利用地面隔断物、橱柜、操作台等根据区域的需要进行隔断划分,以桌椅进区域,空間巧隔断,增加私密性为原则,分隔出相对独立的空间,营造区域氛围,使区域空间合理、实用、美观。
  ③标识性环境创设法
  采用幼儿易解的文字、图画或者图文匹配标识,把区域特性显性呈现在环境中,用以划分区域布局,帮助幼儿建立区域常规,发挥标识性环境“隐形助教”的作用,提醒幼儿遵守有关区域的集体规则,同时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
  利用“三法”创设环境时,强调幼儿主体参与,由幼儿自我设计,教师点拨参与相结合,使区域化学习活动环境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环境。
  二、尊崇天性,“三面链接”设多样化区域
  区域化学习活动的研究以尊重儿童天性,以儿童为教育的中心这一观念贯穿,教师要做到认识、理解、尊重、欣赏幼儿的基础上合理化设置区域,使区域化学习活动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
  ①开展“依需求而设常规区域策略”实践研究
  每个班级依托各自活动室格局特点,有针对性设置涵盖幼儿基本发展的常规区域,并体现侧重关联,互为依托。如小班的常规区域重在获得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以及各种感官练习与发展,如生活区、感官区;中班重在提升基本技能,获得操作技能,积累经验。例如美工区、科学区、数学区等;大班重在提升操作活动,获得更高技能与经验,如数学区、科学区等。
  ②开展“依发展而设创意区域策略”实践研究
  我们打破班级空间设置模式,寻找合理空间,形成公共区域、主题场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如借助相邻连接着的长廊,利用宽阔的长廊,设置成公共的创意工坊,由班级老师、幼儿共同商讨确定内容,准备材料,并根据幼儿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活动目标,通过互动操作,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让幼儿获得发展。
  依托园内的功能室,设立主题馆,如涂鸦主题馆、制作主题馆等,在一个阶段中确定一个主题内容,投放的材料以星级标示难度,进人主题馆指导的老师根据幼儿能力差异,有选择指导幼儿进行活动,使幼儿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能力提升。
  ③开展“依特长而设特色区域策略”实践研究
  根据每位老师的特长领域,在开展区域化学习活动研究时,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以班级为基点,开设班级特色区域,通过教师的特长引领,发挥幼儿优势能力。
  三、顺性而动,“三方联动”成有效性实施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顺性而动。区域化学习活动应当顺应幼儿学习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学习方式、方法、内容,保证幼儿愉快学习,促进幼儿发展。
  ①材料提供的“四式”整合
  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要素之一,是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承载着各领域的内容,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
  我们充分挖掘材料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的教育价值,通过设梁铺瓦式策略(提供能激发幼儿挑战,跨越最近发展区,发挥支架作用的材料),即时调整式策略(可以是物质添加,也可是一种信息或要求,给活动带来新动向的材料),创设情景式策略(将材料操作设置于情景中,赋予物化的材料以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组合包装式策略(将材料稍加变动、组合,改头换面,使原有材料以新的姿态呈现),发挥材料本身的支架与引导作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
  ②规则确定的自然人心
  重点在于让规则成为活动顺利开展的内在需求。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研究儿童拥有哪些自由,区域活动中应该保障哪些自由,围绕这些应该制定哪些方面的规则,例如进区规则、取放材料的规则、操作材料、整理材料规则等。第二步通过与幼儿讨论协商达成共识,实践试误调整完善,环境暗示,巩固内化等策略,让规则自然人心,让幼儿自然而然从内心接纳规则,从而愿意遵守规则。
  ③指导评价的对话互动
  区域化学习活动参与者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因此我们采用“善推、善退、善引、善评”策略,把教师定位于“推动者、退引者、思辨者”的身份,与幼儿产生互动,促进发展。
  A.构建记录式评价,让评价过程化
  教师采用照片、表格式观察单、录像等“可视化”形式,记录幼儿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幼儿用活动作品、活动记录单等呈现自己的活动过程。通过对“可视化”资料的分析、评价,加深对幼儿学习过程的了解,进一步调整区域活动的目标及指导。
  B.构建多元式交流,让分享情景化
  分享交流活动是回顾学习过程、讨论操作结果、梳理和提升学习经验、对问题达成共识的重要环节。采用回答归纳法、完整演示法、问题讨论法等策略进行交流,使分享活动能吸引幼儿,提升经验,获得发展。
  在区域化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中,能真切感受到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只有充分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才能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使区域活动成为真正的游戏乐园。
其他文献
厦门环岛路的椰风寨是一个游乐场所,里面的游戏一个比一个好玩,一个比一个刺激。“旋转飞椅。。迪斯科转盘”。海盗船”……真是应有尽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都想玩上一玩。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在今天,更重在明天。小学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中国农村人口占有相当大比例,农村小学的教育优化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实现教育优化,需要有优秀的校长,需要有许许多多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有一整套优秀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建章立制,显现“硬”管理  孟子曰:“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无论是国内、国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供水需求,就要加强自来水管道施工建设。通过对泉州市东海组团东滨大道自来水管道建设案例的详细分析,总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与课间操等活动形式不一样,它具有自己特殊的优势,不但有时间长度优势,可以容纳较多的活动内容,而且组织形式相对也比较灵活,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内容丰富的大课间活动呢?  一、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  在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首先要在吃透新课标精神的基
小学高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对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掌握、运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培养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的数学习题当中,蕴含着
对当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来说,科学师资队伍整体表现为短缺薄弱且不稳定,教师对科学课程的理解,也显得传统朴素且不深刻。放眼全国小学科学教育,在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等方面差异
语文学习是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的底蕴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滔滔不绝的讲解就能够让学生形成的。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阅读显得更加重要。阅读能实现学生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