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教授:种族利益链上的害虫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kill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短篇小说《教授》中,休斯刻画了一位在白人面前毕恭毕敬、奴性十足的黑人布朗教授。这篇论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布朗教授:故事之中的布朗教授与故事之外的布朗教授。根据故事之中布朗教授的经历勾画出一条种族利益链,教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内心冲突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故事之外,作为黑人中产阶级的代表,布朗教授为寻求自身利益而不惜出卖自己的种族,被白人利用以实现其种族隔离的真实目的。此外他的所作所为注定了他会被黑人种族抛弃。
  关键词:布朗教授 种族利益链 种族隔离
  兰斯顿·休斯(1902—1967)被誉为哈莱姆桂冠诗人,是美国杰出的黑人作家。尽管他所成长的环境是由白人主导的,但是他对自己的种族有很深的感情,这两种因素之下,他看待事物的眼光既源于自己种族的同时又高于自己的种族。在搬到黑人居住区哈莱姆之后,他专注于文学创作,并且成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有魅力的人物”。他以诗歌见长,此外,他的长、短篇故事、剧本,以及传记也深受一些研究人士的喜爱。他大部分作品扬名国内外,反映了黑人群体与种族歧视作斗争以争取平等及自由。兰斯顿·休斯试图通过作品的主题、材料、题词等阐释美国黑人甚至是全人类的生存现状,以这种文学风格涵盖与传统白人文化截然不同的美国黑人文化的特色。
  短篇小说《教授》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属于作者晚期的作品。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篇小说与休斯在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相似,其主题都是黑人受到美国白人的歧视。但是这篇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代表新兴的黑人中产阶级的黑人教授。在休斯看来,由于自私,新兴的黑人中产阶级很容易受到白人统治阶级的欺骗。《教授》一文中,布朗教授受邀赶赴有钱有势的钱德勒家中商讨黑白两个群体实行教育隔离。会面之前以及会面之时,教授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几次内心冲突之后他做出了决定。如果他接受钱德勒的建议,他每年能拿到一万美元,足够让他过上梦寐以求的白人生活。为了去一个不觉得自己是黑鬼的地方度假,他最终不惜以种族隔离为代价接受钱德勒的要求。休斯想通过《教授》一文揭露,布朗教授这样的美国黑人永远不懂得欣赏自己种族的美。笔者首先分析故事内的布朗教授,包括教授内心的“黑”与“白”的冲突以及种族利益链;其次从故事外再看布郎教授,包括他对自己种族的负面影响。
  一、故事内的黑人教授
  (一)布朗教授及种族利益链 小说《教授》不仅揭露白人丑陋虚伪的一面,塑造了布郎教授悲惨卑鄙的一面,还根据布朗教授的遭遇找出一条种族利益链。在这条利益链中,布朗教授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布朗教授迎合白人,白人出于自己种族的利益实行种族歧视,进而影响到黑人。
  布朗教授有一个“非黑人”的梦想,渴望白人的生活。对他而言,白人的住所象征着荣誉、尊敬、美感、舒适,以及安全。为了实现他的“白人”梦想,他决定迎合白人,但是他知道因为与白人合作,他的个人利益已经和黑人的种族利益背道而驰,最后他置种族利益于不顾,成为白人的工具。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黑人只能屈膝于白人以谋取那微不足道的利益,最终所有好的资源都会流向白人圈。
  (二)布朗教授内心的“黑”“白”冲突 兰斯顿·休斯笔下的主人公多是小人物,布朗教授也是如此,他平凡、贪婪,令人怜悯。休斯通过对人物外部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精确地塑造了一个犹犹豫豫、内心充满矛盾的黑人教授。充满疑惑的小人物布郎教授成为展现故事本质的精彩线索。故事结尾,尽管深知白人的要求是个陷阱,但他还是选择自我沦陷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这也是他最可憎的一点。
  首先,休斯用了近乎一半的篇幅描写人物以及其所处环境,比如教授的穿着、言行,黑人社区的环境,以及白人的奢华宅邸。黑白两种环境的对比之明显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冲击。差异越明显,布朗教授就越想爬向更好的环境。
  小说中用不同的词来描述黑白两个种族。描述黑人社区环境的词有“cheap(廉价)”“poor(贫穷)”“unkempt(脏乱)”“unpleasant(令人不快)”“distressed(窘迫)”等,可以看出布朗教授的生活并不如意,他对自己社区的感情是冷漠甚至是厌恶的,所以他想逃离这种环境。但是在与钱德勒他们会面之前,白人给他的报酬还不确定,他“白人梦”的前景也不明朗,所以他有些疑惑。尽管如此,他在到达白人宅邸之前打消了自己的顾虑,他完全沉浸在幻想的安全感之中,因为他认为自己只要远离黑人社区他就是安全的。“现在他坐在这辆宽敞温暖的轿车里,沿着林荫大道缓慢行驶。背后是渐行渐远的黑人贫民窟。教授心满意足。”布郎教授在和白人谈话前的心理状态也能预示到他在谈话之中的想法。
  其次,布郎教授在和白人交谈时的心理状态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谈话一开始白人就掌握了主导权,布朗教授只能猜测对方的心思。当他谈到教育的重要性时显然惹恼了白人布尔维克博士,休斯教授想表明布尔维克所在的大学里不接收黑人学生,但是布尔维克博士逃避了这个问题。而在谈到教育隔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钱德勒也在逃避。可以看出,布郎教授内心时刻在提醒自己他的黑人社区多么落后,美国黑人白人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对于大多数黑人来说,种族歧视留下了终生的伤痛。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休斯和其他很多黑人努力对抗种族歧视的同时,“布郎教授”选择保持沉默,甚至自愿充当白人的工具,正如他所说:“没有错,钱德勒先生,毕竟钱德勒先生有钱!”他讲话时“代表着部门,代表着南部地区的学生”,最重要的是,代表着自己。他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他曾经的穷学生的身份,试图为自己的言行辩解。
  二、故事外的黑人教授
  布朗教授坐轿车离开,心里畅想着如何花好每年白人发给自己的一万美元,带着家人在南美愉快地度假,不用担心自己被当成黑鬼,小说内的故事到此为止,但是小说外的教授的发展也同样值得关注。   (一)教授的未来 布郎教授拿到了钱,但是真的能过上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吗?能逃离破烂的黑人社区,能摆脱自己的黑种人身份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篇小说的特点之一便是使用丰富的内涵表现多种多样的冲突。钱德勒曾说自己喜爱黑人歌手,但是小说中,一位非常著名的黑人歌手也不能找到一个像样的住所,所以可想而知,布朗教授的梦想其实也没有保障。20世纪50年代,美国曾立法保障种族平等,但是黑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一方面,白人为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另一方面,教授明知故犯,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仍然岌岌可危。
  (二)教授对黑人种族的负面影响
  现实生活中,像布朗教授这样怀有“白人梦”的黑人还有很多,但不是所有黑人都有布郎教授这样的体验。换句话说,白人选择布朗教授这样的黑人并非巧合,而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看到了布郎教授便于利用。教授易于交流,在很多方面和白人想法一致,他在自己的学校有一定话语权,最重要的是他厌恶自己现在的生活,双方互有所需。这一切决定了布朗教授成为白人的工具。
  如果其他黑人也愿意和白人合作,那么种族歧视或者种族隔离现象就不会消失。布朗教授的悲惨结局注定发生:他会被白人当工具,被黑人憎恶并遗弃。黑人被歧视的命运和布郎教授这种人的存在脱不了干系。同时,由钱德勒所代表的白人资产阶级想要保留种族隔离的现状,抑制黑人的觉醒和崛起,这样黑人就能持续被愚弄和压制。
  兰斯顿·休斯的作品常从黑人的角度出发来表现黑人文化的传统光辉,为美国黑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教授》这篇小说刻画了一个趋炎附势、内心纠结的黑人教授,揭露了白人虚伪的面目,将布朗教授打造成一个种族利益链上的害虫形象。种族隔离不易消除,再加上黑人教授贪婪的本质,他的悲惨结局可以预料,既是白人的工具,也会被自己种族抛弃。表面上他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白人”生活,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失去了自己黑人的身份,余生都要在非黑非白的日子中度过了。
  休斯希望通过这样的故事告诫他的黑人同胞,应该有自尊心、平等意识,克服虚荣心。一个人的悲剧或许不可更改,但是种族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实现种族平等唯一的方式是要通过黑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美]Beavers, Herman. “Dead Rocks and Sleeping Men: Aurality in the Aesthetics of Langston Hughes.” The Langston Hughes Review 11 (1992).
  [2] [美]Tolson,Melvin B.The Harlem Group of Negro Writers.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1.
  [3] 罗良功.论兰斯顿·休斯的幽默[J].《外国文学研究》,2005 (4).
  [4] Xu, Xu. Comments on “Professor” by Langston Hughe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4.
  [5] 解英兰.平中见奇—读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教授》[J].名作欣赏,2003(12).
  [6] 杨晓丽.从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兰斯顿·休斯的《教授》[J].文学与文化研究,2009(3).
其他文献
如水的月光映照回廊,白顶红砖的楼群承载起一个个学子腾飞的梦想。窗外,蝉鸣与书声伴唱,颂扬着一曲曲在校园奏响的华美乐章。   抬头看,树叶在金秋呈现出一派金黄,与那橙红的砖墙相得益彰。鸟儿在天空中盘旋歌唱,歌颂的是校园好风光。我亲爱的校园坐落在状元山上,像一位优雅端庄的姑娘,恬静安逸地躺在大山温暖的怀抱中,培育着学子们茁壮成长。我曾想:学校是什么地方?是我求知的热土,是我依恋的地方。这里有形影
艺术节要开幕了。   我们班报名的节目是舞台剧《丑小鸭》,我的表现欲和好胜心在我的脑海中煽风点火:我想要成为主角,成为翩翩起舞的白天鹅!   但是我的愿望并未得到实现,最后只捞得一直跟在鸭妈妈身后一言不发,即使可以发声也只是帮腔嘲笑主角的小黄鸭这一角色。   我难过极了。那时的我坚定只有主角才可以在华丽光彩的舞台中央展示整场演出的水平,而配角只是个不起眼的、拿来当人肉背景墙的可怜
细雨微风,杏花都开好了。   一个人漫步在园中,没有带油纸伞,也没有撑那把紫色的碎花小伞,就这样在■的雨雾里拥抱杏花的芬芳。杏花雨,楊柳风。沾衣不湿,吹面不寒。春雨的好处在于柔,绵,细,轻,清润,芳香。撑伞,就显得多余了,与春天隔着一层,不亲近,也无趣味。这样的季节像慈母,我们尽可以做一回任性的孩子,雨里玩耍。   园子里的桃花和杏花一样多。春日游,桃花、杏花吹满头。桃杏作伴,园子如何
摘 要:《呼啸山庄》作为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菲勒斯中心主义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揭示女性的现实生活和对未来的向往,也展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的感悟。  关键词:《呼啸山庄》 菲勒斯中心主义 女性意识 女性感悟  一、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内涵  菲勒斯中心主义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一个传统社会里,男性象征着权威,
【摘 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极大程度的保障,在生活保障的基础上,人们的精神需求开始萌发。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社会研究者意识到自小培养幼儿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由此少儿分级阅读模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科学地打造少儿分级阅读模式,不仅昭示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们思想的进步。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当下少儿分级阅读发展的现状入手进行阐述,探究我国目前社会发展
【摘 要】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对色彩方面的认知有误,在后面学习美术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对于色彩的认知、感知和情感情绪方面的启迪也会显得不足,使美术教学在品德素材、艺术熏陶、文化传承方面的效果大打折扣。通过妥善践行色彩教育策略,相信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新的生活、新的成长、新的启迪。  【关键词】小学美术;色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本文从宋元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戏曲《雷峰塔传奇》、近代剧本《白蛇传》三个不同时代的文本着手,分析了许仙形象的演变,认为这一人物在不同的时代分别表现为平庸鲁莽的普通人、机智果敢的绝情汉、幡然悔悟的觉醒者三种不同的形象,而这种形象的背后,是时代精神和文化环境的变革。  关键词:白蛇传 许仙 绝情汉 觉醒者  白蛇传的传说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据有关学者考证,早在唐代,就有了这一故事的雏
【摘 要】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具有深远意义。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幼儿专注力的培养。而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无论是游戏内容还是游戏的活动形式,都影响着幼儿一生的发展。在设置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综合考虑,确保游戏适应不同年龄大的儿童,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专注度;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游戏 ;幼儿; 专注力;培养 
摘 要:《九章》者,屈原被放江南以及被放之前所作也。其流离之苦、故国之思、见疏之痛、望君成空等哀绪尽收《九章》之中,故有“小离骚”之称。其情之哀、辞之切在屈原笔下舒展开来,使听之者悲,闻之者泣。从文学角度看,《九章》可谓抒情诗的典范,与结构跌宕开合的《离骚》相比,《九章》更趋于采用一种直陈表达的艺术手法。其中,巧妙的词章和执着的告白无疑是《九章》诗学艺术的两大特点。  关键词:屈原 《九章》 词章
摘 要:《受活》作为“荒诞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从发表以来就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受活》的分析中,对于荒诞与真实的探究早已是屡见不鲜,但多是从创作手法着手,本文试图在结合创作手法分析的同时,将真实与荒诞联系到作品的主题之上,并结合社会历史来分析其荒诞与真实并存的时代必然性。  关键词:荒诞 真实 时代性 农村 社会制度  《受活》是作家阎连科的代表作,它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新时期的社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