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点染这一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58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染,本是绘画术语。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要说的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有一个总体认识;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深刻、更生动形象地把握。
  以下,笔者就点染这一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形式作一简单分析。
  先染后点,比如温庭筠的《送人东归》: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首句渲染离别的氛围,荒废的古堡,飘零的黄叶。下有一句“离”点明是故关送别。
  先点后染,苏轼的《念奴娇》上阕在具体描写赤壁时:“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先点明所描写的对象:三国周郎赤壁。后三句“乱石穿空”,写山石的陡峭,如见其形;“惊涛拍岸”,写江水的奔腾,如闻其声;“卷起千堆雪”,承前而来,既突出了江水的壮观,又展示了它鲜明的色彩。这三个句子,绘形绘声绘色,对雄伟的赤壁作了正面描写,是诗画笔法的综合运用,它仿佛戏曲中元帅升帐前的一阵紧锣密鼓,为下片赤壁鏖战中的英雄出场渲染了气氛。这三句描写从不同角度诉诸不同感觉,以五彩巨笔描写了赤壁的雄奇壮阔。
  先点后染再点,比如《钱塘湖春行》中首句“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春行的最初的立足点。接着就转入西湖初春景色的铺叙、渲染:“水面初平云脚低”从总体方面(春水和云气)一展西湖的春容;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人选择早莺和新燕渲染西湖初春的盎然生机;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从植物方面(花和草)渲染西湖初春的美丽迷人景色。诗人对这些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游人春行的欢快心情。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点明作者的足迹已经转到了“白沙堤”。
  点染一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往往用来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也可用来写景状物或叙明事理。点,如同中锋突破;染,好比侧翼包抄。这二者相互配合,造成强大攻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其他文献
东山村遗址位于张家港市金港镇南沙街道办事处东山村内,东距张家港市区18公里,北离长江约2公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张家港市文广局、张家港市博物馆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