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PET/CT显像剂在食管癌放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来源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疗和化疗是治疗食管癌的重要手段,治疗后疗效评价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用于评价疗效的影像学技术仅基于形态学的变化,不能早期准确地反应肿瘤大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分子影像学技术PET/CT能够使用不同类型的显像剂,分别从代谢、增殖、乏氧、凋亡等方面早期评价治疗后反应,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笔者就多种PET/CT显像剂在食管癌非手术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室间比对了解国内RUNX1-RUNX1T1融合转录本及WT1转录本检测现状和真实表现。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简称PKUPH)制备比对样品,即用RUNX1-RUNX1T1(-)患者与RUNX1-RUNX1T1(+)患者新鲜骨髓/外周血有核细胞进行不同比例的稀释,制备出14种比对样本,每种样本各制备23份平行样本,加入TRIzol均质化后-70℃保存。各家中心采用RT-PCR技术同时检测各样本
目的探讨14-3-3ζ蛋白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L)吉西他滨耐药中的分子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侵袭性,逐步增加吉西他滨浓度建立吉西他滨耐药YTS细胞系(YTS-gem),MTT法检测药物敏感性,Western blot法检测14-3-3ζ蛋白在YTS-gem细胞和YTS细胞中的表达差异。采用siRNA下调14-3-3ζ表达,对比下调
根据我国现行的政策法规、相关规范及工作流程,笔者从场所选址、布局设计及废物处理等方面简要分析放射性核素治疗病房建设的相关问题,并对病房的辐射防护及医患管理进行探讨,总结提出医院建设放射性核素治疗病房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方案、辐射防护的原则和要求,以及医患管理的初步意见,为医院建设放射性核素治疗病房提供参考。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94号报告建议开放性放射性核素治疗后患者可免住院,对个体患者做具体分析后作出住院与否的决定,不应仅根据估算的体内残留量一律要求住院。ICRP 94号报告以高端科研为基础,分析比较了住院与免住院的利弊。临床医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ICRP 94号报告正确理解,把现行实际情况与管理规划统一到ICRP 94号报告的实质中,以便在实践中很好地执行。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晚期肺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25 (CA125)、糖链抗原125 (CA153)和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烟台市烟台山区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92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57.6±7.4)岁,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诸多的因素。乏氧是实体肿瘤微环境的显著特征之一,乏氧微环境可导致肿瘤的适应性更强、恶性程度更高并产生耐药性。研究发现,外泌体是介导肿瘤生物学过程的重要因子,而乏氧环境下产生的外泌体在某些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因而,研究乏氧环境下外泌体对了解肿瘤的发展进程,控制肿瘤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简单概述了外泌体在肿瘤乏氧微环境中的作用,以期为肿瘤生物学的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指稳定性差及存在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急性心脑血管缺血事件主要是由易损斑块的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所致。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与头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常同时发生,一些炎症因子在发病早期即可在外周血中被检测到。诊断易损斑块的临床手段有很多,笔者就冠状动脉、头颈部血管粥样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诊断及相关血清炎症因子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探讨改良国际预后指标(NCCN-IPI)对治疗结束后18F-FDG PET/CT评价为阴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分层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过6~8周期R-CHOP类方案化疗后,并经18F-FDG PET/CT评价为阴性的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中位年龄51岁(16~81岁)。采用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