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闪动的甘河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s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车驶入大兴安岭,便会跨过甘河。甘河流过加格达奇,给这座小城增了色。
  河打城南流,似小城的脉;小城靠河而建,像河的七色滩。水利专家老李说,别小瞧这条河,这可是咱小城的宝贝疙瘩。我问:“叫甘河,是甘甜的意思吗?”老李摇头:“甘河是鄂伦春语,是大河的意思。”
  “这大河很长吗?”我又问。
  “咋不长?从内蒙古的伊勒呼里山西边算起,到嫩江口,差不多五百公里。光流经咱们这块,也得有百十来公里。”老李自豪地说。
  甘河原本名气小,待到1961年的某一天,叶圣陶的一首诗让甘河声名鹊起:波梳水草成文理,澄澈甘河天影蓝。高柳临流蝉绝响,清秋景色宛江南。
  “宛江南”的甘河四月初融,清泠甘洌,流而无泥。两百余天,激则浩浩,缓则无声。若壮汉时高歌猛进,似处子时脉脉含情。立冬后,其身安稳,渐进封冻,一河激昂梦,伴与风雪生。
  大兴安岭建设初期,甘河孤寂,两岸荒凉。夏日,岸边埋锅造饭,开发意志澎湃了甘河水,火热了劳动场。冬天,吃水用麻袋,建设者们在河面上抡镐刨冰块。冰块比砖头大,大锅架木柈烧煮。冰融成水。待水沸开,舀一瓷缸子晾着喝,帐篷外冷内热,心里十分暖和。甘河经曲曲折折,历坎坎弯弯,从小城西的老道口,贴着小城缓缓向东。待过城数公里后,洒脱而生动地来了个急刹车,成九十度角向南扬长而去。
  到小城生活后,甘河渐进视野。水声音脆悦耳,清灵明澈爽目,好感与日俱增。小城临河而兴,依河而旺。一年四季,因甘河,小城的空气清新俊逸,舒爽怡人;因甘河,小城轻盈灵动,秀丽端庄;因甘河,小城玲珑独好,风光长在。
  倘若说小城是颗宝珠,甘河就是系在宝珠上的银链。站在高处俯瞰甘河,这哪是河啊,分明是一条上旋下转的玉带。起起伏伏间,甘河绕山岭,穿林地,转苍翠,成潺湲,一路坚定前行。时而,似一缕缠绵的清风,温婉轻柔,自由吹拂;时而,像一匹奔腾的骏马,粗犷豪迈,放纵不羁。就这样,它蜿蜒向前,浪涛不息,硬是走出九曲十八弯。
  甘河两岸,古老的牧歌宛若天籁。多民族共同生活于此,栉风沐雨,游牧狩猎。那岸边的熊熊篝火,不仅唤醒了千里群岭的壮阔,也培育了一方纯朴的民风。当户外温度低至零下三十几度时,封冻的甘河忽然热闹起来。抽冰尜,马拉爬犁,滑冰,各色游艺竞相展现,甘河岸边遍插彩旗,锣鼓声声不断。不远处,一群冬泳爱好者,“扑通”“扑通”跃入开凿的河中,硬是将冰冷的河水搅得热气腾腾。哪怕小城的冬季再冷,甘河也会用质朴的情怀,把小城焐热,把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塑得更加坚强。
  有了河流,就有了丰饶的土地;有了河流,就有了崛起的希望。老李陪我来到甘河橡胶坝上,自豪地说,为了造福小城,减少汛期災害,小城人仅用三年时间,建起了这座橡胶坝。我仔细地查看着橡胶坝全貌。这座由左岸连接堤、泄水闸、充排水系统、滩地溢流堰和右岸堤防组成的工程,聚调节水位、取水供水、改善环境和生态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不可不说是气势宏伟。甘河水悠悠而来,一遇泄水闸,就打了一个漩涡,骤然翻滚起来。
  小城人对生态建设看得很重。甘河两岸的生态景观,自然绰约了小城风采。甘河滋养了小城人,也孕育了万千生物。两岸植物类,鸟类、爬行类、鱼类等异常丰富,加之几十公里外的森林、沼泽,甘河拥有了响当当的国家湿地公园。置身其中,烦恼和忧愁顷刻烟消云散。
  周末,我和妻子来到甘河岸边,痛快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已至暮春,甘河瘦而不枯。河面宽宽窄窄,窄处几十米,宽的地方有半里地。不远处的河心滩上,一丛丛灌木正蓬勃生长。河水盈盈闪动,静静流淌。抬头远望,两岸已是新色舒展,绿意萌生。石砌的岸被阳光映得暖暖的,我索性坐下,切身感受河岸的温情。过石砌的岸,踏上卵石沿岸溯流而上。走着走着,河面倏忽变了色彩,似有无数颗宝石闪动。哦,原来是蓝蓝的天把河染了色。我蹲下身洗手,一股清凉瞬间遍及全身。喊妻子,妻子在寻好看的石子。我兴致未尽,捧起河水连喝了两口,直沁得长吁了一口气。真是一河甘美的水啊。
  妻子终于拾到一枚漂亮的石子,她像个孩子一样,在我前面大声地喊:“瞧,真美,像颗宝石!”
  是啊,真美!这美似小城勤劳的人,这美似甘河灵动的水。有了这般的美,甘河就会奔流向前,永不停息;有了这般的美,小城就会滋润长久,永葆生机。
  选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当窗前的向日葵长到一人高时,妈妈离开了家。爸爸开始酗酒。春天里,妈妈在木栅栏边撒了花草的种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开,不惹眼,香气时不时从窗户钻进屋里来。现在,酒气冲淡了花香,我一度怀疑,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在酒里发酵了。爸爸很久没理发了,胡子和头发蓬松得像院里的杂草。如果妈妈在,肯定会说,亲爱的,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头顶那个巨大的蓝色天幕还在。爸爸妈妈说,那是穹顶的底部,我们以前也在那里生活。妈妈总是谨小
母亲的悲悯心似乎与生俱来,我长大后去到一些名山大川,看到寺庙里供着的菩萨的样子,总会想到母亲的模样。特别是母亲去世以后,我更是这样想。母亲的性格中有一些特别之处,从小到大一直在深深地影响我。母亲对干净似乎有一点偏执,小时候我们家的土坯房虽然破,但屋里屋外总是扫得干干净净。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爱干净穷不久”。小时候我有点淘气,有一次从外面玩弄了一身灰回来,刚到门口就被母亲叫住了,“你就站那儿
在诊断出癌症晚期一年两个月后,尽管我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依然没有奇迹发生,我父亲走了!  我父亲走的时候正逢今年最大冷空气南下,寒冷从厚厚的衣服透进人心,冷得让人心有余悸。和这天气一样冷的还有我父亲的身体,原来人的身体可以冰冷得像一块石头,我难受得天崩地裂!  再过两个星期,就2021年,按年份算我满三十岁,父亲终究没有撑到我三十岁那一年。一个男人似乎要在失去父亲的那一刻,才意识到了他应该有怎样
我已是一个中年的人。一到中年,就有许多不愉快的现象,眼睛昏花了,记忆力减退了,头发开始秃脱而且变白了,意兴,体力,什么都不如年青的时候,常不禁会感觉到难以名言的寂寞的情味。尤其觉得难堪的是知友的逐渐减少和疏远,缺乏交际上的温暖的慰藉。不消说,相识的人数是随了年龄增加的,一个人年龄越大,走过的地方当过的职务越多,相识的人理该越增加了。可是相识的人并不就是朋友。我们和许多人相识,或是因了事务关系,或是
我喜欢北宋的知识分子,我觉得他们最像人。这个说法有点奇怪,知识分子当然都是人。我的意思是说,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很难做自己,反而一直在文化里被扭曲着,尤其是在政权当中,他们被扭曲以后回不来。最喜欢北宋。像欧阳修、王安石这些人,都可以进退不失据,是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对人格的完美要求,他们做官不是为别人而做,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理想,他们非常清楚做官与不做官之间的分寸。苏东坡不会因为自己被下放了就不做事了。他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中国古代第一份“富豪榜”。“太史公富豪榜”上最早出现的两位,都是了不得的名人。一是范蠡,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灭吴之后,因为还有许多智谋未能用尽,于是乘扁舟浮游江湖,改名换姓,经商聚财,至千金辄散去,世号陶朱公。后人又编故事把大美女西施配给他做伴,那可是风流逍遥,人生到此无憾矣!再有一位是子贡,孔夫子的高足。子贡先生有一个特点,谓“亿(臆)则屡中”,就是推测商品的行情变化非常
赤壁之战,是为《三国演义》小说中,最铺张华丽的戏份。一百二十回小说,描述了近百年的事。而赤壁一战,从第四十四回一直打到第五十回,独占七回。若将前哨战到后续一并算进去,则从第三十四回刘备马跃檀溪,到第五十七回周瑜逝世卧龙吊丧,足足二十四回——全书五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描述赤壁之战前后。所以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赤壁之战段落独占五分之一,确非虚致。  且说,多少风流人物,在公元208年秋天到冬天这四
17岁远征漠北,挟轻骑八百就能直捣匈奴巢穴,勇冠三军。19岁三征河西,将匈奴逐出祁连山。21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如入无人之地。霍去病,这样一位历史上的天才将领,却如同流星划过天空一般,在他23岁之时画上了生命的句号。那么霍去病究竟是怎么死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霍去病葬礼的流程、墓地的规格,甚至还解释了谥号。但诡异的是关于霍去病的死,司马迁并没有给出一个字的解释,是司马迁漏掉了?他花费浓重
东晋时,有个女孩名叫谢道韫,她的叔叔是宰相谢安。  谢道韫小时候常在叔叔家玩。有一回,兄弟姐妹在赏雪,碰巧谢安兴致很高,指着外面纷纷扬扬的雪说:“你们说说看,雪像什么?”  谢道韫的哥哥抢着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把雪比作盐。  谢道韫来了这么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哇,不得了,这好高级,把雪比作柳絮。  谢安一看,大喜过望,谢道韫才思精巧,明显甩哥哥好几条街。从此他对这个侄女呵护备至,对她的
前几日,一友打电话说。委托我下县区,收集、发掘辛勤工作在扶贫一线驻村干部的感人事迹。放下电话,我心欣然。一是作为一家媒体,我们有这种责任,用文字记录,以图片记载,讲好大同的脱贫攻坚故事;二是我又可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了!连续几日,尽管行程匆匆,每到一个县区,只能看两三个有代表性的村庄。但这于我而言,已经很满足了。每到一个村子,我就告诉司机,把车停在村口,步行进村。还和儿时一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