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印刷术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zhu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浙江省瑞安市飞云江畔有一个美丽的山村,叫东源村,青山绿水养育了淳朴的村民,飘香的墨汁为这个古朴的乡村增添了别样的味道。秉承着对古老文化的敬畏,在这里,木活字印刷技艺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拯救了千年的古文明。
  活字印刷术最早是由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称为“泥活字印刷术”,后来经过发展、完善,民间又出现了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印刷术。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便是木活字印刷术。“木活字”是用梨木、枣木或杨柳木等雕成单字,因取材方便,制造简单迅速,成为中国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种活字。由木活字印刷出来的成品,字形隽秀,墨迹清晰,保存时间可达一千年。
  “木活字”制造看似简单,但印刷工艺十分考究,单说那最基本的写字与刻字就会让时下的年轻人望而生畏。它需要岁月的磨砺,根本无法投机取巧,没有一定的功力和耐力是不行的。
  活字印刷术的字必须正字“反”写。要在不足一平方厘米的模板上,手持毛笔,将横细竖粗的老宋体字,一笔一笔,慢慢地添补成型,形成一个方正漂亮的反字。写完后,就要进行难度最大的雕刻,只有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才能雕刻出细致的笔锋,然后用刻刀沿着字的边缘刻入,着力必须精准、均匀。只需一会儿,一个木活字就在木屑飞舞中刻成。这种技艺如果没有经过多年的练习,根本无法学成,长时间的制作还会造成制作者手指扭曲,腰背酸痛,眼睛干涩。
  繁杂的印刷工序,也考验着制作者内心的承受力,它一共有开丁、誊清(整理稿子)、制字模、写字、刻字、排版、校对、刷印、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装线、封面、装订这15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规范操作,其中刷印是最主要的工艺,所用纸张的湿度都有严格要求,用墨量要刚好,用力要均匀,用墨多了、用力重了,就会模糊成一块;用墨少了、用力轻了,又会看不清楚。几十上百页的谱印好后,打圈、划支、打洞孔、下纸捻、裁边、上封面、订外线,一册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印刷品才算圆满完成。有时,木活字在使用多次后會失去棱角,字形变得模糊,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字块。
  这样的过程漫长、乏味,而且无趣,它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毅力和耐心。在如今浮躁的社会,若要想耐得住这种寂寞,内心的坚忍可想而知。可有一位老人却一直坚守着,无怨无悔。他就是瑞安最有名气的谱师、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第14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超辉。
  老人的家族使用木活字印刷家谱的历史至今已有八百多年。老人说:“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不可丢。”因了这份爱,他们借助木活字印刷术将族谱重新翻印,依靠一套祖先流传下来的口诀,口耳相传,将这项具有八百多年历史的技艺保存下来,而它也成为目前中国唯一保留下来,并仍在使用的活字印刷术。
其他文献
一封千里之外的书信送到了北京,送到了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手中。信是从桐城老家寄来的,说邻居吴家因为要盖新房,把中间的巷子给占了。那巷子本来归两家共用,现在被吴家人据为己有,成了吴家的私产了。张家不同意,官司打到县衙,县官谁也不敢得罪,干脆拖着不判……信末,张家人希望张英以宰相的威权向地方施压,让吴家人把巷子还出来。  在清朝,大学士兼尚书衔就等同于宰相。张英看完信后,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怒火。
2019年5月,张海林提前一年多逐一还清了全部欠款,并走进腾讯网的《和陌生人说话》节目,接受了主持人陈晓楠的专访。  张海林第一次成为新闻人物,源于她四年前发的一条朋友圈:“我需要30万元,想寻找300个人,每人借1000元,之后按顺序每个月还5个人,分5年还清……”独特的筹款方式在当时一度引发热议。  那是2015年6月的一个晚上,27岁的海林正在加班,突然接到开卡车的父亲慌慌张张打来的电话,说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世界追着人们跑时,有个人却甩掉了它,优哉游哉地生活,他就是62岁的波特·特哈特,网民们公认他是地球上最安全的人。难道波特像孙悟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1958年,波特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小时候,他喜欢缠着海员哥哥讲航海的故事,想长大后和哥哥一起完成环球航海梦。  长大后,波特想当海员,但是父母一致反对,他只好报考了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教育学院。跨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波特心中
一位在IT行业工作的朋友隔三差五地向我诉苦,她对现在的工作没有丝毫兴趣,每天浑浑噩噩,未来的生活就像被笼罩在厚重的迷雾中,照不进一束光。我疑惑地问她:“你大学专业学的是计算机,研究生学的也是计算机。毕业这么多年了,你都是怎么过来的呢?”朋友叹了一口气:“还不都是因为我哥啊。”  朋友的哥哥从小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自小学习奥数,考上了重点高中,在重点高中依然是佼佼者,参加省里的数理化比賽屡
我,在白纸上  白纸——什么也没有  用三支蜡笔  一支画一条  画了三条线  没有尺子  线歪歪扭扭的  大人说(他很大了):  红黄蓝  是三原色  三条直线  象征三条道路  ——我听不懂  (讲些什么啊?)  又照着自己的喜欢  画了三只圓圈  我要画得最圆最圆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有一座名叫“圣家堂”的基督教堂,自1882年开始施工,到2018年仍然还有近30%的工程没有完成,可谓史上最牛的烂尾楼。按说这座烂尾136年的教堂,应备受世人诟病,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它不仅成为了西班牙的国宝,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名叫安东尼奥·高迪的人说起。  圣家堂于1882年3月正式开工,最初的设计师并不是安东尼奥·高迪,而是弗朗西斯科·德·比利
克莱尔·帕特森,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却单凭一己之力,拯救了地球上数以亿计的人。甚至有科学家指出,他取得的成就应该在牛顿以下,伽利略以上!    20世纪40年代,二战刚结束,芝加哥大学的地质学教授哈里森·布朗突发奇想:能否通过陨石测定地球的年龄?他找到熟悉质谱分析法的帕特森做助手。  帕特森欣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但是在对一块锆石的铅含量做等精度测量时,他发现相同微粒的铅含量的结果数值,每次实验
死党,就是一起逃课去看电影,还要趁乱浑水摸鱼不买票就潜进去的人;死党,就是上课一起玩闹被老师轰出罚站,却在走廊里挤眉弄眼相谈甚欢,老师出来装模作样互打掩护的人;死党,就是因为打架差点被学校开除,自己也心灰意冷决计退学,而在背后推你一把说“上吧,不上学咱们什么都不是”的人。  死党,一定是玩着泥巴一起长大的人,一定是相伴上过好多年学的人,一定是单位里厮磨过无数日子的人。然后,在漫长的岁月里,彼此被同
周末刷朋友圈。同学转发了她朋友的一张图片,配文是:“朋友家的女儿——一直看着长大,那个坚强的热爱考古、在这条曲折路上不停努力靠近目标的女孩,我又一次被她折服。我也想做一个带滤镜的妈妈,因为在爱里长大的孩子,会懂得給我们更纯、更真的爱。”  带着一颗好奇和迫切的心,我点开图片,原来是一封写给妈妈的信,娟秀的字迹迎面扑来——  亲爱的妈妈:  您好!  其实我觉得吧,我的室友肯定挺讨厌您。因为您总是给
布兹是挪威人,从小在挪威罗加兰郡托尔瓦斯塔小镇长大,但他时常感觉不幸福。因为每到冬季,这里的日照时长每天不到6个小时,几乎有一半多的时间都处在阴暗中,而这样的日子通常要持续半年。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当地人尽了最大努力想要收集更多的阳光。尤其在建筑设计上,他们花了很多心思:高大敞亮的落地玻璃,尽量向外伸展的阳台窗扇,模拟自然光的人工照明,采集阳光的供暖设备……尽管如此,布兹还是时常感觉很压抑,他多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