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舞的优雅绽放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异族舞蹈在我国很是流行,尤其是来自中东地区的舞蹈犹如旋风一般席卷了中国大陆,2013年央视春晚的肚皮舞《火》的精彩演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火》的亮相为我们逐渐揭开中东舞的神秘面纱,同时也激起了更多舞迷们的热情和弘扬中东舞的决心。而如何在中国引领和发展中东舞,则一直是舞者们苦苦探索的问题。特别是目前中东舞在我国处于发展中时期,面临着太多的抉择和挑战,这个问题也就更加突出了。那么什么是中东舞呢?又该如何在中国发扬中东文化呢?
  【关键词】中国大陆;中东舞; 优雅
  【中图分类号】J732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文化中的中东舞
  中东地区历史悠久,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现在,中东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东舞就是在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练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东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未来。中东舞包括了埃及、土耳其、黎巴嫩、吉普赛和阿拉伯等多个舞蹈种类,中东舞将阿拉伯舞的妩媚娇柔、吉普赛舞的热情奔放、埃及舞的神秘优雅糅合在一起。随着变化万千的鼓点和快速的节奏,摆动胯部、滚动腹部、扭动腰部、抖动胸部和肩部。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在意识结构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叙述有关大自然和人类繁衍的循环不息,庆祝妇女多产以及颂扬生命的神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肚皮舞是以腹部的摇摆为主要动作,并且要求光着脚,这是为了保持和土地的联系。这种舞蹈形式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艺术,并最终成为广泛流行于中东地区各国的一种独特的娱乐和表演形式,从中东舞的名字上就可以获知,这是一种神秘的舞蹈。
  可能有人会问,中东地区很多国家的女性是不允许裸露身体的,需要戴头巾,并且要把身体包裹得很严实,而中东的舞蹈却会暴露身体,这是否和当地文化相悖?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肚皮舞并不是当时的舞蹈。在埃及,这种舞蹈称为“oriental dance”,一般不会对外表演,而是家庭成员之间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会穿成这样暴露,一般是长袍加腰带的装束,舞蹈动作也相对简单,主要是胯上的动作。但在土耳其,肚皮舞的艺术地位并不很高,风格也更通俗一点。相对而言,埃及风格的舞蹈就更高雅一点。当这种舞蹈传播到美国后,才有了“belly dance”的名称,为了突出腹、胯的动作便逐渐改穿分体的表演服装,露出肚子来。可以说美国在中东舞的传播上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中东的民族传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从本源上研究,才能从本质上弘扬中东的文化精神。对于神秘的中东舞,我们也必须从深层了解,才能理解其由一点一线构成图式的本质内涵,才会理解其发展从不以否定其传统为代价,而是不断地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自我,于传统母体中脱胎换骨,来寻求新的艺术生命的道理,这样一来,也就会少一些那种一提创新就否定传统的无知,少一些那种以没落艺术的沉渣来改革传统文化的愚昧。
  二、发展基于传播
  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电影里渐渐出现了“埃及东方舞”的形象。好莱坞的风格是喜欢用华服美女和珠光宝气的眩目气氛来吸引观众。美国电影里的“埃及舞者”不像埃及人那样穿着长袍,而是身着性感美丽露出腹部的衣裙,一时令观众对“东方舞”大为着迷。所以20世纪30年代开始,埃及受了好莱坞电影影响也开始改变舞者的服装,以前传统服装是从头盖到脚的长袍,慢慢变成好莱坞那种如梦似幻的性感衣裙。所以“埃及舞”名称和服饰的演变都是出于市场和商业考虑,人们逐渐把这个舞蹈职业化,变成女性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我们只看到多为女性跳这个舞蹈。其实以前男人也把舞蹈作为职业公开表演,不过那是太久以前的事情。因为在中东它不是由专业舞者来表演,而是民众每天的娱乐项目,或者为庆祝节日而起舞。男女老少都会跳,他们不是从舞蹈学校学的,而是在民族文化背景下,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就会了,所以这不只是女人的东西。
  可能很多人会困惑,既然是中东的民族舞蹈,为什么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专业舞者99.999%是女人?究其原因就是源于经济市场的需要。在20世纪中叶,第一次有那么多的欧洲游客来到中东,很多男性旅游者都很好奇中东国家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在他们的想象中所有的阿拉伯女人都是只在闺房中。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埃及、土耳其和黎巴嫩,当地人便伺机从这些游客身上赚取钱财,专门为他们开辟了夜晚娱乐场所。之所以那里面只有女人跳舞,是因为只有男性顾客才去光顾。那个时候,欧洲男人只想看年轻漂亮的女人,他们都不喜欢在欧洲看男人跳芭蕾,又怎么会远渡重洋跑到中东来看男人跳舞呢?国外的男性游客们来了埃及并不是为了看阿拉伯的文化和艺术,他们只想看年轻漂亮的阿拉伯女郎。
  随着时间的推移,埃及舞蹈慢慢地被观众认为“土气过时”。20世纪初期,埃及舞者给她起了一个新鲜的名字叫RAKS SHARQI,意为“东方舞”,舞蹈还是原来的舞蹈,但是因为一个“神秘时髦”的名字,又重新唤回了观众对埃及舞蹈的关注。所以对真正的“中东舞蹈”,不能用“Bellydance肚皮舞”这个被全世界叫滥了的词语来称呼它,应该尊重它的文化背景,阿拉伯语正确的叫法是Raks Sharki, 或者oriental dance“东方舞”。“Bellydance肚皮舞”是西方游客由于对埃及舞蹈的无知和偏见,只看到舞者迷人的腹部动作,就给她带上“肚皮舞”这个肤浅不雅的帽子。高难动作赋予了中东舞独特的魅力,当舞者跳起中东舞时,看她的舞姿:交叉摇摆的舞姿,时而优雅;时而感性,妩媚娇柔;时而傲酷,错综复杂的肢体动作,令人目不暇接。但这个舞蹈并不是那种女人在一间全是男人的房间里展示自己身体的舞蹈。中东舞是艺术,它像芭蕾、现代舞、弗拉门哥、非洲舞、拉丁舞,以及其他任何舞蹈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是真正有技术有灵魂的舞蹈,也有自己成套的“动作词汇”,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尊重和认同。
  三、引领积极健康的中东风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东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断地吸收消化外来的艺术营养,显示出成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自信心。任何一个时代都在构筑着新的传统,而任何一个时代的创新也要立足于传统,只有从传统中来,中东舞的创新才能把握其本质内涵。 我们要从中东舞这一异国艺术形式如何去表现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一个纵的方向上去思考,更要从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中东舞艺术的定位这个横的层面上把握。我们就是要创造有民族特色和人文传统的、同时具有现代文化特质和当代文化功能的中东舞艺术。这就要求我们从世界当代文化的高度上来探索中东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独特人文价值,同时又要从我们的民族立场上来探索中东舞的现代之路。
  中东舞本身就拥有更多的舞蹈元素,锻炼的部位也较多。通过狂烈的扭动消耗热量,专门针对训练腰腹部、胃部、臀部、大腿、手臂,减肥去全身赘肉,雕刻小腿美形。同时收紧臀肌之外,还能调节女性内分泌系统。因为通常女性做器械或其他有氧健身时,很难活动到骨盆、耻骨和腹腔。而中东舞是一种全身的舞蹈运动,能达到舒经活骨作用,尤其会提高腹肌的弹性和柔韧性。如同每种有氧运动一样,有规律地长期坚持锻炼才会出效果。中东舞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之快已经得到见证,因为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朋友的青睐。中东舞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高度把握中东舞发展的文化意义
  中东舞是世界上古老的艺术形式,曾经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历史。在今天的文化发展中则更为重要,将中东舞演进成为当代先进文化,再次焕发出她的勃勃生机。应该主动、自觉地切入时代文化的主流,成为当代舞蹈文化名副其实的载体。
  (二)提升中东舞创作的精神品质
  从全世界范围看,中东舞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风格不多、不是创新不够,而是全球性的精神品质苍白、下滑的问题。因此在中东舞的发展创新中,我们要特别警惕这一点。
  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主流是十分健康的,但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作品比较缺少精神性的内涵,对文化和艺术性不能很好地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提高精神境界,培养崇高人格,加强舞蹈艺人的责任感,从精神和表现方法两个方面提升舞蹈作品的品质。
  在发展中东舞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发扬积极健康的理念。更要创造一个和谐的艺术生态环境,充分发扬艺术民主,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同时要宽容不同的艺术见解和追求,努力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氛围。
  多少年来,中国的中东舞迷们面对着一些十分焦虑的对立命题,比如中西问题、古今问题、创新问题、雅俗问题、复古与现代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我们要尽量找到其矛盾统一的途径,全面认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主张,创造一个宽松的艺术发展环境,在艺术魅力的感召中共同塑造自己!
  作者简介:陈珊珊(1980-), 女,汉族,辽宁省法库县人,本科,中级,任职于法库县文化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艺术的划分目前尚未确定一个最为准确的标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代艺术的种类、方式、特点越来越丰富、大胆。有学者认为,艺术从没像今天这样,集中展示了人类本身无限自我超越的能力和潜能,显示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无穷可能性及冒险性。还有学者认为,当代艺术是“丑”是“毛骨悚然”是“无病呻吟”。回观艺术史,从现代主义开始,艺术形式发生了重大转折,艺术家们更希望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当下
【摘要】挪威伟大作曲家格里格,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无法泯灭的优秀作品。在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钢琴小品无疑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同时,作品中所包含的音乐知识,如结构特征、艺术特征、情感表达等更能让后世加以学习应用,其精神力量与艺术魅力极高。在此,作者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学习和解析以获得自身提高。  【关键词】格里格;钢琴小品;音乐结构;创作手法;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
【摘要】根据相关实践探索发现,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生态建设智慧结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屏障,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能够有效继承发扬哈尼族优秀文化,彻底解决以往强势文化所带来的众多消极影响,借助哈尼族民族文化实现生态屏障建设最佳成效。本文主要以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为例,针对屏障与生态建设展开深入化研究分析。  【关键词】屏障;生态建设;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  【中图
【摘要】近年来,各地的“民族风情园”景区蓬勃发展,游客可于此有限的“观光场域”内感受无限的民族文化。满族的民俗旅游也备受关注,但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民俗文化旅游所展现的历史与文化其实是当代的重新建构。本文运用文化变迁、民族边界等理论,讨论发展旅游业与提高民族认同、建构民族边界、传承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  【关键词】满族;民俗旅游;民族认同;建构边界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戏曲作为中国的国粹,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许多元素在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特别是舞台表演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古典舞剧目在表演过程中大量运用戏曲元素来表现舞蹈的神韵和阴柔之美。本文以北京市第五十中学金帆舞蹈团专场演出”京艺求精”的剧目《镜像梨园》为例,分析中国戏曲元素与古典舞的融合与具体应用。  【关键词】戏曲元素;古典舞;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J7
【摘要】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于2014年底开始着手本馆馆藏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对馆藏古籍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全面了解了本馆现存古籍的种类、数量、版本、存藏及破损情况等信息,并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对未来古籍保护及利用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古籍普查;古籍保护;古籍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古籍是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摘 要】为了解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续研究提供启示,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的512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幼儿园和师范院校是主要研究力量但缺乏核心作者;该领域研究形成九大研究热点,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健康维护是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趋势。针对当前研究现状,可以通过加强“校-园”协同,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质量;通过加强“园
【摘要】南音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古泉州府的一种优美、典雅、古朴的优秀乐种。它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南音流传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香港、澳门、台湾及南洋诸国闽南华侨聚居地。随着人们对南音审美需求的变化,南音不再只是一成不变的形式。如何让舞美、灯光为其所用,让演员轻松自如地驾驭其中,更让观众视听愉悦,这就对“导演”在传统南音中的创新和起到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导演的职能就是挖掘即将展现之艺术
【摘要】四川以西地区的汉族传统古村落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不可被分隔与取代的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与时间的流逝中陪伴并证明着四川以西地区各种文化的传承与变革和时代转移与变迁。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使得绝大多数古村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惊人变化。加之广大普通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严重缺失,不能作出正确的保护措施,从而使得大批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慢慢的从我们身边消失。
【摘要】纵观历史长河,各个时代都是盛况与苍凉相织相错。本文把时代背后的苍凉统称为时代的饥饿性。“饥饿”代表的不仅仅是字面本义,而更多涵盖了其横纵延伸方面。每一个时代,“饥饿”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物质、精神、人性、社会等方面,而随着时代的更迭,“饥饿”的表现形式也不断演变。然而,在本文看来,产生“饥饿”的源头在万千变化中永恒。“饥饿”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永恒主题,对于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