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眼眶血管性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类眼眶病变,主要包括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方法多样.规范分类是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的重要前提,美国和加拿大的眼眶学界已根据病理类型和血液动力学特点,对眼眶血管性疾病提出了确切的分类,并日益被欧美眼眶外科医师广泛采用.但目前我国眼眶血管性疾病研究仍沿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该分类未能明确眼眶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之间的细胞病理学差异,且忽略了眼眶血管畸形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给
【机 构】
:
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眶血管性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类眼眶病变,主要包括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方法多样.规范分类是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的重要前提,美国和加拿大的眼眶学界已根据病理类型和血液动力学特点,对眼眶血管性疾病提出了确切的分类,并日益被欧美眼眶外科医师广泛采用.但目前我国眼眶血管性疾病研究仍沿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该分类未能明确眼眶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之间的细胞病理学差异,且忽略了眼眶血管畸形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应充分认识眼眶血管性疾病病理和血液动力学分类方法的优点,积极推广应用,为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提高我国眼眶血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水平。
其他文献
角膜缘干细胞、口腔黏膜细胞、胚胎干细胞、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等多种来源干细胞在修复眼表损伤的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功能特征及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对胚胎干细胞和多种成体干细胞向角膜上皮细胞的分化及其对眼表损伤修复过程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各自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华眼科杂志,2009,45:658-662)
左克明教授曾于1950至1980年任北京医院眼科主任,并于1956至1979年任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享年105岁.左老虽然离开我们已经4年,但他的优良品德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虚心学习、耐心听取他人建议的治学态度,特别是为中华眼科杂志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名誉工作的事迹,仍然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发了稿件远程管理系统。该系统根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采用先进的数据库及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患者女性,26岁.因双眼视物不清3年,于2008年7月10日来我院就诊.自述上中学时视力正常,近年来未行眼科检查.否认家族成员有类似疾病,父母非近亲结婚.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08,矫正均无法提高.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视乳头和视网膜血管未见异常,黄斑中心可见青灰色横椭圆形病灶,范围约1.5 DD×1.0 DD,中心光消失,后极部视网膜和视乳头周围散在大量黄色斑点(精
患者男性,18岁.左眼不适半年余,视力突然下降1周.患者半年前开始自觉左眼不适,伴眼睑水肿,偶有疼痛.无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外院诊断为"结膜炎",给予氧氟沙星、氟康唑等滴眼液滴眼,疗效不佳。
目前国外已证实,配戴原虫污染的角膜接触镜以及角膜轻度擦伤是诱发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主要原因[1].棘阿米巴原虫的包囊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临床上药物疗效不佳,常需角膜移植进行治疗[2],所以建立良好的动物模型对于该病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有通过多种方法建立大鼠、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的报道[3-4],但这些方法不符合该病的自然病程,明显限制了对该病的基础研究.本实验设计了新的棘阿米巴角膜
角膜后弹力层脱离(Descemet's membrane detachment)是一种少见的严重手术并发症,小范围局限的脱离经保守治疗可以自愈,广泛的脱离多需行复位手术,手术复位不成功者多行全层角膜移植手术.故临床上少见长期广泛的后弹力层脱离病例.2006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诊治1例白内障术后后弹力层脱离104 d后经手术成功复位的患者:
目的 探讨局部联合应用雷帕霉素(RAPA)纳米粒滴眼液与环孢素A(CsA)缓释膜治疗兔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协同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1)制备0.5%聚乳酸/胆固醇改性壳聚糖RAPA纳米粒滴眼液和聚乳酸/聚乙二醇CsA缓释膜.(2)设A组为同源对照组(17只兔),供受体均为新西兰白兔.建立102只(102只眼)新西兰白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B、C、D、E、F、
患者男性,23岁.因双眼视力突然急剧下降伴双眼疼痛4 d,于2008年1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曾因工作压力大,1个月前出现感冒、头痛、恶心等症状,用药后稍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