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措施和途径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课行为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并不断重复地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为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因此,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对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学生;习惯;措施;途径
  法国学者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行为习惯就像是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为。行为,就是行之所为;而习惯是重复练习巩固下来的并成为需要的行为方式。
  一、影响学生良好体育习惯养成的因素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且期望很高,学生除了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课上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之外,回到家里很少进行体育锻炼,有的学生即使没有家庭作业,家长因害怕影响功课,也会反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此外,双休日或节假日期间,学生虽然空余时间很多,但是自由的时间却很少,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下,学生的空余时间都被家长安排得满满的,不是参加各种培训班,就是参加音乐、书法、绘画等其他兴趣小组活动,有的学生甚至参加好几个兴趣培训班。另外,还有不少学生不想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原因是不喜欢体育,觉得体育没意思,有的还怕脏怕累。
  二、纠正学生不良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措施
  互动法: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平等互助的氛围,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换思想、看法和意见,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
  激励法:激发、鼓励学生,使学生和自己的过去做比较,改正不良的习惯。
  创造法:教师探索和创新锻炼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练习。
  实用法: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具体的行为入手,力求具体、可行,选择实用性较强的训练要点,使师生操作起来简便易行。
  层次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体质出发,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对操作的要点进行整体设计,使习惯的养成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层次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途径
  1.构建良好的体育环境
  体育环境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我校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包括广播操、兔子舞、晨跑、跳绳、篮球等,以此来不断拓展活动的内容,丰富活动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提供健康的“土壤”。
  2.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体育课堂教学是习惯养成的主渠道,要不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动机,播下养成体育好习惯的种子。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利用理论课教学与每节课的开始、结束部分,进行体育与健康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习惯的养成在体育锻炼中的重要性。把体育学习最基本的要素制定成规范,让学生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达到以规范促发展的目的,侧重于体育教学常规教育及良好的常规训练。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身体条件,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比如,同样是练习单、双脚跳,跳房子更能吸引学生的参与。
  4.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体育习惯是一定的体育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是体育学习习惯的表现方式。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大体育教学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如我校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了跳绳的单项跳、组合跳、花样跳,有50%以上的学生会双摇跳,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5.锻炼意志,持之以恒
  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的需要,逐步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扩展,依靠反复实践,培养学生的信心、决心和恒心,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6.加强师德修养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就必须要有良好体育习惯的教师。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要规范、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10).
  [4]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