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新课程生物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wenv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高中阶段推行新课改已经十多年了,我区作为教育欠发达地区,也已经进行了将近6年的新课改了。在这将近6年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有收获,也有很多困惑,老师的收获有哪些?特别是老师的困惑又在哪儿?如何摆脱这些困惑?对此作者进行了课题研究,现就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 高中新课改 生物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就不会备课、写教案。我们共计听了12位老师的64节课,听完课后,我们与授课者进行了交流,特别对备课环节的交流比较深入,非常认真地翻阅了每位教师的教案。其中有9节是没有教案的,有3节是习题课,他们说习题已经备在习题册上了,对此,我们进行了讨论,习题课应不应该写教案?最后通过讨论认为应该有教案,可以不写详案,但学生的情况必须分析清楚。另外两节是复习课,教师认为自己对内容比较熟悉,就可以不写教案了,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复习课不仅要有教案,还应该认真备写,否则实现不了复习课的目标。
  另外四节课没有教案的原因让我大吃一惊,两位老师都是同样的理由,这两天刚好没有网,不会写,我翻阅了以前的教案,从学生分析到课后反思都写得非常全面。要不是他们亲口告诉我,我一定不会想到没有网络他们就不会写教案,我向他们开玩笑地说:“如果我的教案有你们的十分之一好我就很自豪了,但是没有网络,我会写出同样的教案。”大家都笑了。网络仅仅是我们查阅资料的一个简便工具而已,没有网络,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资源,怎能没有网络就没法备课呢?这使我记起了手机之父马丁·库伯的话:他发明手机的目的是方便大家生活,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现在许多人没有手机就感到没法生活,他说手机只是人们的通讯工具而已,人怎么会成为手机的奴隶呢?
  2.互联网的数据搜索取代了教师的独立思考,部分教师逐渐丧失思考能力。遇到问题,上网搜索,已经变成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与部分教师一起研究习题,发现有的教师根本没有思考的耐心,问题刚出来,就用手机在网上搜索,几秒钟答案就出来了,而我甚至连题都没有做完。我问他你平时遇到问题都是这样的吗?他说网上查,特别方便,不用动脑筋很好,他一般都是这样做的。我说:“其实你这样做是有损失的。”他问我为什么这样说,我说:“因为你丧失了一次很好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其实仔细想想,人之所以能够立足于生物圈,并且成为生物圈的主宰,主要是因为人会思考,具有其他动物没有的思维能力,如果一个人丧失了思维能力会怎么样呢?这样的教师会成长为优秀教师吗?
  3.多媒体播放技术将课堂由传统教师表演舞台变成新型教师表演舞台,教师的表演更完美。多媒体播放技术的课堂应用,确实方便了许多教师的课堂操作,减少了板书,节约了很多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更饱满,增加学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尤其动漫模式的播放,使得一些比较抽象的生物学问题更具体,学生更好理解,记忆也更深刻,但是过多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支配时间变短,另外多媒体中动漫过多,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多媒体不过是一种教学手段,必须用得恰到好处,否则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几乎每堂课大家都用到了多媒体,但是效果差别很大。有二十几堂课基本达到了多媒体应用效果,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其他课效果很一般,学生反映没有多媒体他们觉得更好,但是老师喜欢用多媒体,学生显得似乎很无奈。特别其中两堂课老师在黑板上没有写一个字,多媒体播放速度又比较快,所以课后学生几乎没有笔记,让学生记住课堂上所有内容似乎难度太大。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策略
  1.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及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新课改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由此可见,提高教学质量才是新课改的核心,所以,不管是用现代科技手段,还是用传统板书,目的都是一样的。
  自己的教学设计好不好,教学手段先进不先进,不是看上去美不美,而是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学生。所以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最好的,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是最先进的,适合学生的,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能够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对自己的学生心中有数,自己的学生处于什么水平,认知能力怎样,发展能力怎样,等等,所以,备课最难的其实是备学生。
  2、经过5年新课改实践,教师基本都具有了创新意识,但是创新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不强,另外教师对教育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所以出现不切实际地照抄照搬网络模式的课堂。那么,教育本质是什么呢?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艺术在于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学生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中说:“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教学的本质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网,2010-3-1.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2.
  [3]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第十一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2,第1版:170.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368.
  [5]见程良道,但汉礼.创造教育新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7:14.
  [6]张华.教学三境界.江苏教育研究,2001(第一期).
  [7]李密.课堂教学艺术通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200-230.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物理多属动态、复杂的过程。高中物理较多要求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和论证,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较强的意志品质和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高中物理教学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教学艺术 渗透方法 拓展知识面  高中物理学科中,知识点并不是很多,但是知识点
摘 要: 要提高初中分组实验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促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就要提升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执行力,尤其是在实验课上的掌控能力,就要解决分组实验课时间上难以控制的问题,就要把握好探究问题的深度,就要适时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更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分组实验课 教师执行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
摘 要: 本文以问卷的方式对高中生关于“物质的量”的学习水平进行了调查,对所得信息进行了总体分析和具体分析,调查表明高中生关于“物质的量”的微粒性理解处于较低水平,基本属于纯数学的学习,教师应该从WWHW认识论角度反思“物质的量”的教学。  关键词: 高中生 “物质的量” 微粒性 WWHW认识论  使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其合理性和价值有一定认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化学学习的新要求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巧妙地运用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作用  初中化学新课标指出:“学科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因此,可以说实验教学
摘 要: 教师能把握好学生对实验的探索精神,将会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所以说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化学实验 演示实验  一、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不断增强实验教学的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性,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这是所有人都清楚的,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
摘 要: 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化学作为考试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中考中有较大的分数比例,而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不感兴趣,这就会直接导致在中考中丢掉一部分分数,那么如何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中考中保持自己的成绩,考入理想高中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对化学学科的真实看法,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从而沉下心来进行化学学习,提高九年
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是生物体内一类多肽类化合物家族,包括血管紧张素I(AngⅠ),及其代谢产物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Ⅲ(Ang Ⅲ)、血管紧张素Ⅳ(Ang Ⅳ)、血管紧张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