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时事评论类作文与当今高考的紧密契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就要求学生要多关注国家大事,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多读说理深刻、有思想见解的时事评论类文章,逐渐学会写作时事评论类文章。 要指导学生写好时事评论类文章,要了解此类文章的含义和特点。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时事评论类作文与当今高考的紧密契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就要求学生要多关注国家大事,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多读说理深刻、有思想见解的时事评论类文章,逐渐学会写作时事评论类文章。
要指导学生写好时事评论类文章,要了解此类文章的含义和特点。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议论性文章。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
其一,此类文章与新课改的大趋势相吻合,能够充分体现大语文观念,彰显着主人翁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其二,时评类材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鼓励多元思维的碰撞,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站在不同人的立场上,多角度立意。
其三,材料中所涉及的新闻事件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一般都是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发全社会的热烈讨论。
时事评论类材料具有以上特点,因而写这类文章要求观点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脉络清晰,语言有激情而又富于理性。
二、时事评论类作文的写作类型
评论类材料作文在写法上主要分为就事论事和因事析理两类。
就事论事要求针对事物本身和它的性质来评判是非得失,不对材料做过多的拓展和延伸。对材料中所涉及的社会现象进行评价,议论和说理要求始终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言之有理和言之有据。
因事析理以材料中的现象为小切口,充分展开,阐明道理,这是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之上的扩展,挖掘和提升。这种方法要求写作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从材料中提取观点或者道理,然后突破材料的限制,广泛联系社会现实,阐明道理的普遍性。
三、就事论事的写作策略
采用就事论事这种写法,要求开篇鲜明地表明个人对材料中现象的态度,做出肯定或者否定,赞扬或者批判的选择。比如作文“对晨练大妈,市民和环卫工陈阿姨,你要为谁点赞?”就要让学生先做出自己的明确选择,还要有论证该观点的依据和理由。
在行文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所评之事,不可游离于事情之外,不可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可采用递进式结构,简明扼要地引述材料,鲜明地表明写作者的态度观点,再分析这种现象的危害,挖掘该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最后指明办法或者措施,发出号召。学生们运用就事论事的写法,能紧扣材料时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不至于文章跑题。
此种写法适合思维能力与写作水平中等或者中等偏上的同学使用,勤阅读时评类文章,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积极主动地去积累相关论据,多思考和借鉴他人文章的长处,学生们也能写出针对性强,有思想,有见解,评论较为深刻的时评类文章来。
四、因事析理的写作策略
因事析理的方法一般遵循“引—议—联—结”的步骤。
引:简明扼要地概括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提取精髓,然后提炼出材料的主旨。
议:具体分析材料,确立观点,该部分既要针对材料中所举社会现象来议论说理,还要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逐渐扩展开来,深入挖掘材料,提出的观点既要有普遍性,又不能完全脱离材料,应该是从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一般性的道理。
联:联系社会实际,从横向或者纵深方向来拓展,如果材料中的社会现象是正面的,就联系社会现实中的正面事例来概括它的价值,分析它的意义。如果材料中的社会现象是反面的,就联系社会现实中的反面事例来挖掘其根源,揭示其危害,提出改善的建议。
结:总结全文,升华论点,除了总结概括全文,强化论点以外,还可以提出希望,發出号召。
结合上述两种写法,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学生们就事论事,同类正反论据联想,适当扩展,保证同学们始终围绕材料核心问题行文,立论有依据,论据充实,说理有针对性,有深度。真正使高考作文体现出时代精神,文化味道,人文情怀。
★作者通联:湖北枣阳市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应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于6月17日至19日对朝鲜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应蒙古国政府、沙特阿拉伯王国王储苏尔坦、卡塔尔国王储塔米姆、也门共和国副总统哈迪邀请,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于6月19日至25日对上述四国进行正式访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6月5日宣布习近平亚洲五国之行时,特意将朝鲜和另外四国的邀请分成两节来介绍,显示了中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央视最新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掀起了文化类节目的新一轮收视高潮。当商品文化充斥着这个浮躁的社会时,央视陆续推出了《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令人耳目一新。离我们逐渐远去的名篇又一次激荡起了我们的心灵。 一、“经典”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仔细梳理了一下
奥运应该狂欢,但这毕竟与数万人伤亡的落差太大了。但中国已经对世界作了承诺,这是命运,我们必须承受,打起精神。 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如果要开的是全运会,说不定会取消的。但这是奥运会,中国对世界作了承诺,只好自己去消化和克服。 如果中国是一个小国,比如希腊,遭遇地震,很可能奥运就开不成了,但是中国的幅员相当于数十个小国。中国每年都遭遇自然灾害,只是这次是超级的,受灾民众遭受了物质和精神双重打击。
科研方面,广深基础研究没有全国性的地位,更别说世界级的;而当今经济发展只围绕科研、才和金融。 区域竞争力是由城镇竞争力所决定的,而城镇竞争力又是由都市圈内的大都市所决定的。讲美国竞争力,立刻会想到纽约GDP占全国1/8强,华尔街就可以让美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破产。 广东经济的转型,可以说首先是城镇能转型、城市的转型,尤其是一批特大城市的快速转型,一批大中小城市及城镇的跟进.这就好比头羊与群羊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那一天。尽管九龙弥敦道上长达2.3公里的灯龙,从油麻地一直延伸到尖沙咀,渲染着浓稠如蜜的节庆气氛,但下了一整天的瓢泼大雨,却似乎更能反映港人那一刻前路茫茫的彷徨心态。上百年的疏离,几十年的恩怨,“一国”之于“两制”,到底意味着什么? 10年间,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通过CEPA、“自由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推动国企到港上市释放的善意和实惠,港人初步体会到一国两制在经济
贵州瓮安事件与近几年发生的重庆万州事件、安徽池州事件、浙江瑞安事件、四川大竹事件,在起因、过程、后果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结构相似性,可统称为“社会泄愤事件”。 瓮安事件的性质 据报道,6月28日下午,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随后,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办公
上任不到100天支持率直就暴跌至20%的“CEO型总统”李明博,5月底悄悄花4天时间走访中国,在展开所谓“吊唁外交”谋与北京建立战略互信的同时,也力图弥补自己一个多月前出访美日时“照单全收”对方开价的过失,使业已倾斜的“四强外交”重新恢复平衡。 此前,李明博的亲美日外交已在韩国内引起了反弹。被攻击最多的是他恢复进口具有疯牛病隐患的美国牛肉,以换取美国会尽快批准韩美FTA。尽管李明博为此在5月22
一方面推行试点,一方面进行名额限制,又要严格审批。尽管当前的政策看上去似乎是在放松对于民间借贷的严管,但就实质而言,它也有可能导致某种适得其反的效果,可能将带来一场新的“寻租狂欢”。 据悉,人民银行已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拟定的《放贷人条例》,此项条例正式涉及民间借贷问题,基调是正面与积极的。 此前,央行与银监会联合颁布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旨在对中国的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近日向媒体透露,总局即将对厦门市全区域进行规划环评。他并警告,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引发的环境争议说明,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刻不容缓。 潘解释说,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多是布局性和结构性问题,这源于当初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较少从宏观决策和整体规划层面考虑环境与资源因素。当前发生的几起重大环境争议事件都是因为在城市规划中没有做环境影响评价。有些城市的城市规划经常变动,把工业污
吴洪森,作家,辗转于上海、美国,现在香港媒体任职,创办真名网。 看了这样的标题,读者一定会问,中国不是13亿人口吗?还有12亿多哪里去了? 我说中国人口只有4300万,是按照2006年美国人均消费力换算出来的。 2006年,美国人均年收入3.6万美元,消费总额为9万亿美元,美国人口3亿,人均消费力为3万美元。2006年中国人均年收入为2000美元,消费率51%,人均消费力1000美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