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Q正传》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小说创作的一座丰碑,它通过阿Q典型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意识形态上的斗争生活,形象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阿Q正传》以其深刻而广泛的政治历史内容,形象地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要求。
[关键词]《阿Q正传》 辛亥革命 形象反映
《阿Q正传》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大约在1905年到1911年我国农村的社会生活。《阿Q正传》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我国农村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反映了辛亥革命及其失败的一些本质的历史教训。
小说的情节是从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展开的。这个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宗法地主的权势和淫威,揭示了贫苦农民的极端无权的地位。“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可以随心所欲地打在阿Q的头上。眼看要“添孙子”了的赵太爷还要“买一个小的”,而阿Q不仅无力娶妻成家,阿Q向吴妈求爱表示,却被赵太爷的儿子秀才训斥为“反了”、“王八蛋”,遭到了赵太爷、秀才老爷的大竹杠的惩罚,而且还强令阿Q“用红烛——要一斤重的——一对,香一封,到赵府上去赔罪。”还逼着阿Q卖掉了棉被,到赵府“赤膊磕头”。作品中对赵太爷的专横跋扈的揭露,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历来凭借势力称霸,践踏农民。”“地主对农民有随意打骂或者处决之权,农民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力的。”
其次,再看看豪绅地主对贫苦农民怎样残酷地进行经济剥削的。
《阿Q正传》深刻地描写了未庄的地主豪绅等寄生虫对阿Q的敲骨吸髓的经济剥削。尽管阿Q“真能做”,然而他被盘剥得一无所有,他“瘦伶仃”地住在并不比牢房好的土谷祠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而赵太爷之流的贪婪狠毒表现得十分突出:赵府虽然吝啬到晚上不准点灯,“吃完饭便睡觉”的地步,但为了延长工时,来加重对阿Q的剥削,特别“破例”,准其点灯舂米;他们利用阿Q的“恋爱”事件,不准他“再去索取工钱和布衫”,连赵太太“称善”拜佛用的香烛,小孩用的衬尿布,也都要在阿Q身上去榨取。老爷们无耻地肆意剥夺,走狗们则狐假虎威,趁火打劫。阿Q因姓赵而挨了打,地保又借机要他“谢”二百文酒钱;阿Q因“求爱”受了惩罚,被扣了工钱,地保又借口“害得我晚上没有觉睡”,逼他送“加倍酒钱四百文”;被逼得走投无路的阿Q偷来一点“便宜货”,地保不但骗去了他最后的一张门幕,而且还“议定”阿Q给他送去“每月的孝敬钱”。就这样,“真能干”的阿Q除了只剩下一条万不能脱的裤子外,最后只有饿肚子的命运了。
在《阿Q正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地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封建特权,还竭力加强对被压迫人民的精神统治。
未庄的“老例”和“通例”就是赵太爷的借以加强精神统治的武器。
按照封建礼教的未庄祖传的“老例”,地主豪绅赵太爷是“至尊”、“至贵”的,对他们“尊严”的任何触犯,都是大逆不道的。阿Q却“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而且还敢姓赵,那就该挨嘴巴。周围的人们也得到了教训:“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未庄的“通例”还认为“犯上作乱”是不对的,但挨了“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的打,却是一种荣誉,因为“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仿佛又得到人们“格外的尊敬”。
用“古训所筑的高墙”,禁锢人们的头脑,毒害人们的思想,使阿Q这样的贫苦农民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摧残;使未庄这样落后的中国农村毫无改革,连长凳叫“条凳”,油煎大头鱼,城里人加上切细的葱丝,也要嗤之为异端、可笑。难怪广大的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停滞不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阿Q正传》不但使我们看到阿Q等贫苦农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而且使我们看到了造成这种贫困和落后的社会根源,不仅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生活的黑暗和停滞,而且看到了这种黑暗、停滞的根源,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现实,合乎逻辑地启示人们:黑暗腐朽的封建宗法社会再也不能照旧存在下去了,阿Q等贫困农民不能照老样子生活下去了。这个社会是多么需要一次革命的风暴、一次大的变革啊!《阿Q正传》正是以它极其深厚的社会内容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阿Q正传》还极其生动、典型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一)资产阶级的革命党人没有充分行使革命的权威,他们没有打击和镇压地主豪绅,没有推翻封建制度,形式上废除了帝制,砸烂了“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却同革命的敌人“咸与维新”了,妥协了。阿Q被镇压,宣告了这场革命的彻底失败。(二)反革命阶级投机革命,贫苦农民重新被踩在脚下惨遭压迫、杀戮。作者在描写这幕地主阶级的反革命投机活动中,假洋鬼子是一个很突出的典型人物。(三)资产阶级轻视甚至无视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这场革命以严重地脱离农民群众开始,而以农村没有任何变革而告终,阿Q的悲剧命运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阿Q正传》 辛亥革命 形象反映
《阿Q正传》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大约在1905年到1911年我国农村的社会生活。《阿Q正传》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我国农村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反映了辛亥革命及其失败的一些本质的历史教训。
小说的情节是从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展开的。这个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宗法地主的权势和淫威,揭示了贫苦农民的极端无权的地位。“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可以随心所欲地打在阿Q的头上。眼看要“添孙子”了的赵太爷还要“买一个小的”,而阿Q不仅无力娶妻成家,阿Q向吴妈求爱表示,却被赵太爷的儿子秀才训斥为“反了”、“王八蛋”,遭到了赵太爷、秀才老爷的大竹杠的惩罚,而且还强令阿Q“用红烛——要一斤重的——一对,香一封,到赵府上去赔罪。”还逼着阿Q卖掉了棉被,到赵府“赤膊磕头”。作品中对赵太爷的专横跋扈的揭露,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历来凭借势力称霸,践踏农民。”“地主对农民有随意打骂或者处决之权,农民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力的。”
其次,再看看豪绅地主对贫苦农民怎样残酷地进行经济剥削的。
《阿Q正传》深刻地描写了未庄的地主豪绅等寄生虫对阿Q的敲骨吸髓的经济剥削。尽管阿Q“真能做”,然而他被盘剥得一无所有,他“瘦伶仃”地住在并不比牢房好的土谷祠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而赵太爷之流的贪婪狠毒表现得十分突出:赵府虽然吝啬到晚上不准点灯,“吃完饭便睡觉”的地步,但为了延长工时,来加重对阿Q的剥削,特别“破例”,准其点灯舂米;他们利用阿Q的“恋爱”事件,不准他“再去索取工钱和布衫”,连赵太太“称善”拜佛用的香烛,小孩用的衬尿布,也都要在阿Q身上去榨取。老爷们无耻地肆意剥夺,走狗们则狐假虎威,趁火打劫。阿Q因姓赵而挨了打,地保又借机要他“谢”二百文酒钱;阿Q因“求爱”受了惩罚,被扣了工钱,地保又借口“害得我晚上没有觉睡”,逼他送“加倍酒钱四百文”;被逼得走投无路的阿Q偷来一点“便宜货”,地保不但骗去了他最后的一张门幕,而且还“议定”阿Q给他送去“每月的孝敬钱”。就这样,“真能干”的阿Q除了只剩下一条万不能脱的裤子外,最后只有饿肚子的命运了。
在《阿Q正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地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封建特权,还竭力加强对被压迫人民的精神统治。
未庄的“老例”和“通例”就是赵太爷的借以加强精神统治的武器。
按照封建礼教的未庄祖传的“老例”,地主豪绅赵太爷是“至尊”、“至贵”的,对他们“尊严”的任何触犯,都是大逆不道的。阿Q却“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而且还敢姓赵,那就该挨嘴巴。周围的人们也得到了教训:“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未庄的“通例”还认为“犯上作乱”是不对的,但挨了“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的打,却是一种荣誉,因为“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仿佛又得到人们“格外的尊敬”。
用“古训所筑的高墙”,禁锢人们的头脑,毒害人们的思想,使阿Q这样的贫苦农民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摧残;使未庄这样落后的中国农村毫无改革,连长凳叫“条凳”,油煎大头鱼,城里人加上切细的葱丝,也要嗤之为异端、可笑。难怪广大的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停滞不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阿Q正传》不但使我们看到阿Q等贫苦农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而且使我们看到了造成这种贫困和落后的社会根源,不仅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生活的黑暗和停滞,而且看到了这种黑暗、停滞的根源,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现实,合乎逻辑地启示人们:黑暗腐朽的封建宗法社会再也不能照旧存在下去了,阿Q等贫困农民不能照老样子生活下去了。这个社会是多么需要一次革命的风暴、一次大的变革啊!《阿Q正传》正是以它极其深厚的社会内容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阿Q正传》还极其生动、典型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一)资产阶级的革命党人没有充分行使革命的权威,他们没有打击和镇压地主豪绅,没有推翻封建制度,形式上废除了帝制,砸烂了“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却同革命的敌人“咸与维新”了,妥协了。阿Q被镇压,宣告了这场革命的彻底失败。(二)反革命阶级投机革命,贫苦农民重新被踩在脚下惨遭压迫、杀戮。作者在描写这幕地主阶级的反革命投机活动中,假洋鬼子是一个很突出的典型人物。(三)资产阶级轻视甚至无视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这场革命以严重地脱离农民群众开始,而以农村没有任何变革而告终,阿Q的悲剧命运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