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f722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6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给常规抗病毒、维生素C、果糖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中药黄芪、丹参、甘草。两组疗程均为10~14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总有效率及CKMB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137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儿科符合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的患儿68例,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1~3岁8例,~6岁22例,6岁以上38例。临床表现:发热24例,胸闷乏力42例,心功能不全3例,心脏扩大8例,心电图ST-T改变52例,CKMB升高68例,心肌肌钙蛋白阳性12例。所有患儿已排除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损害。所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给予抗病毒、能量合剂、大剂量维生素C、辅酶Q10、果糖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中药黄芪、丹参、甘草,至症状体征消失。两组疗程均为10~14天。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客观检查指标明显改善;②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好转,客观检查指标有所改善;③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加重,客观检查指标好转不明显或加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86.11%,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显效率56.25%,总有效率75.00%,两组总有效率及CKMB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见表1。
  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血管疾病,治疗不及时易发展为心肌病,极大地危害儿童健康。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有病毒对被感染的心肌细胞直接损害和病毒触发人体自身免疫反应而引起心肌损害[1]。常规的治疗方案为在休息的同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大剂量维生素C、果糖等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促进受损细胞的恢复[1]。祖国医学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感受外邪所致,主要病机是心阴不足,心气、心血虚弱,气滞血瘀,治疗原则是益气养阴,活血化瘀[2],本方剂用黄芪益气固表,丹参活血养血,甘草甘温益气,缓急养心。且中药黄芪的有效成分含有黄芪皂苷、多糖、生物碱、黄酮等,能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减轻心肌病理变化;并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提高因病理改变而降低的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过氧化酶活性[3]。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及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疗病毒性心肌炎,明显提高了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2-343.
  2 徐荣谦.中医儿科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88-90.
  3 申志强.黄芪治疗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新药与临床,1997,16:246.
其他文献
开发了一种钆贝葡胺的合成新工艺,以丙烯酸叔丁酯为起始物料,通过加成、消除、亲核取代、水解等反应,制备得到关键中间体BOPTA,最后与三氧化二钆、葡甲胺螯合制备得到钆贝葡
采用了表面活性剂-模板法、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及共沉淀法三种制备方法在其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制备了一系列催化剂,并采用XRD、H2 TPR、CO2 TPD、BET等表征手段对它们进行了表
资料与方法    近2年来行根管治疗乳牙患者Ⅱ邱例,年龄5~9岁,168例患牙有深龋、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或急慢性根尖周炎,患儿身体均健康,均能配合治疗。X线片示根尖吸收<1/3,符合乳牙根管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