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许多先锋派小说家,余华就是其中之一。余华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极具实力与个性的作家,纵观其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小说创作,对人的生存的关注一以贯之,成为其根本性的精神内核。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余华的小说在创作上大大地改变以往风格,他特别注重人的特点,有了注重生命和存在的哲学关怀。余华曾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而写作。”这在余华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余华小说中生命意识;文化内涵
正如余华自己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在于活着本身,也在于对生命过程中苦难的正视与承受。
或者,亦如余华自己所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悲惨的现实撕扯的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也许就是活着的本意内涵”。
在福贵以及许三观身上,余华看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对‘力量’的关注中,余华发现真正体现出力量的不是愤怒的进攻而是对苦难的忍受,民间生存形态在对苦难的忍受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与温厚才是真正可以与苦难对峙的力量”。
一、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精神”式的生存意识---以生拒死
《活着》告诉我们:生存本身远比生存所负的意义重要,而生存所负意义的承担则更显生存本身的高尚。
小说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过死字,作品展现了福贵身边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而福贵却依旧平静、安然地活着。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生所追求的从来都不是生命以外的东西,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他生命所追求的唯一目标。他怕死,怕死是因为他恋生,恋生又是因为他对生命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和不舍。不管苦难何其多,福贵都是无怨无悔地承受。余华将此比喻成“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这是一种巨大的忍耐力。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对福贵们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然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的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他们一生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苦难进行抗争、喊叫,更不是以死来证明其生的伟大;相反的,他们是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是用活着来向死亡挑战,并对死亡予以巨大的嘲弄。
正如余华所说:“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在余华看来,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最本真的需求。人的理想、抱负、或者金钱、地位等等和生命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它仅仅只是人的欲望或者是理智扩张时的要求而已。人的生命本身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靠什么活着,靠的是生命信念。
福贵一生历经坎坷沧桑,亲眼目睹了亲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父亲变卖家产替他还清赌债,却因此而丧失了继续生存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不久,母亲重病,自己不得不进城请医生,医生没请成却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两年后,好不容易活着回到家中,母亲却早已病故。身处新社会了,却遇到了三年大饥荒,艰难刚熬过去,儿子有庆却死于被超量抽血,被无情地剥夺了年幼的生命。女儿凤霞幸运地嫁给了城里的搬运工二喜,出嫁时风风光光,轰动了全村,但随后却丧命于难产。三个月后,相伴多年,不离不弃的妻子家珍死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四年后,憨厚的二喜丧命于工作时的一次意外事故。三年后,外孙苦根竟然因为吃多了豆子而被活活撑死。
“进入福贵的世界,必须进入他的生存环境,在他的记忆里,战争、饥饿、劳累、疾病、政治、意外事件等构成各种死亡事件的背景”。作者对这些背景的刻意截取凸显了福贵在面临生存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坚持忍耐、以生拒死。
二、以死求生、以透支生命来维持生存:“许三观苦中作乐”式的生存信念
“余华对暴力与苦难的书写最终都指涉着死亡,即使在少有死亡的《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作为生命的象征,一次次为了生存而失血的过程足见苦难对生命的碾压”。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许三观这个平凡小人物一生以透支生命来维持生存的故事。“许三观从父辈那里得到了卖血经验,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他的卖血生涯。一生中他一共卖了12次血,他用这12次卖血挣得钱建立了他的家庭,并在人生一次次危难关头保护着他的家庭”。
在许三观一生的12次卖血中多达8次卖血是迫于生存困境的无奈之举。血是什么?血就是我们的生命,而许三观却以透支生命来维持生存,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存信念!福贵的活着是对生命的一种忍耐,而许三观卖血是对命运的承担。
一乐砸坏了方铁匠儿子的头,方铁匠搬走了他所有的家当,为了赎回这十年来辛辛苦苦创建的家,他被迫第一次去卖血;又因为饥荒,全家人57天只喝玉米稀粥的饥饿难耐,作为父亲和丈夫的他被迫第二次卖血给全家人改善伙食;为了让一乐、二乐两个孩子在农村的生活过的富裕一些,他被迫第三次去卖血;为了招待二乐的生产队长,保住儿子的前途,他被迫第四次去卖血,用血换钱招待客人;最后一乐生病,为筹集医药费,挽救其生命,许三观一路卖血,几乎丢掉自己的生命。至此,以透支生命维持生存的信念已达到极致。
余华的小说以死亡的残酷事实提醒我们:要好好地“活着”,远离死神,热爱生命,永不言弃。面对苦难和死亡的威胁,以生拒死,以死求生,用坚强和活着对抗生活中的不幸与灾难,即使在厄运和苦难中,但我们拥有生命,这就是最大的幸运与幸福!我们活着不仅要增加生命的长度,还要拓展生命的宽度,拥有更多生命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舒展和自由中活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6
[2]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5
[3]贾艳艳.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J].中州学刊,2003(01):85
[4]乔军豫.用“活着”对抗死亡—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的生命信念[J].昌吉学院学报,2010(02):59
[5]范家进.中国现当代小说点击[M].文学艺术出版社,2004:308
[6]贾艳艳.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J].中州学刊,2003(01):83
[7]张琰.以生拒死 以死求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哲学[J].东疆学刊,2003(04):74-75
作者简介:崔建国(1990--)男,陕西咸阳人,长江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余华小说中生命意识;文化内涵
正如余华自己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在于活着本身,也在于对生命过程中苦难的正视与承受。
或者,亦如余华自己所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悲惨的现实撕扯的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也许就是活着的本意内涵”。
在福贵以及许三观身上,余华看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对‘力量’的关注中,余华发现真正体现出力量的不是愤怒的进攻而是对苦难的忍受,民间生存形态在对苦难的忍受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与温厚才是真正可以与苦难对峙的力量”。
一、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精神”式的生存意识---以生拒死
《活着》告诉我们:生存本身远比生存所负的意义重要,而生存所负意义的承担则更显生存本身的高尚。
小说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过死字,作品展现了福贵身边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而福贵却依旧平静、安然地活着。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生所追求的从来都不是生命以外的东西,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他生命所追求的唯一目标。他怕死,怕死是因为他恋生,恋生又是因为他对生命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和不舍。不管苦难何其多,福贵都是无怨无悔地承受。余华将此比喻成“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这是一种巨大的忍耐力。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对福贵们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然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的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他们一生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苦难进行抗争、喊叫,更不是以死来证明其生的伟大;相反的,他们是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是用活着来向死亡挑战,并对死亡予以巨大的嘲弄。
正如余华所说:“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在余华看来,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最本真的需求。人的理想、抱负、或者金钱、地位等等和生命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它仅仅只是人的欲望或者是理智扩张时的要求而已。人的生命本身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靠什么活着,靠的是生命信念。
福贵一生历经坎坷沧桑,亲眼目睹了亲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父亲变卖家产替他还清赌债,却因此而丧失了继续生存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不久,母亲重病,自己不得不进城请医生,医生没请成却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两年后,好不容易活着回到家中,母亲却早已病故。身处新社会了,却遇到了三年大饥荒,艰难刚熬过去,儿子有庆却死于被超量抽血,被无情地剥夺了年幼的生命。女儿凤霞幸运地嫁给了城里的搬运工二喜,出嫁时风风光光,轰动了全村,但随后却丧命于难产。三个月后,相伴多年,不离不弃的妻子家珍死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四年后,憨厚的二喜丧命于工作时的一次意外事故。三年后,外孙苦根竟然因为吃多了豆子而被活活撑死。
“进入福贵的世界,必须进入他的生存环境,在他的记忆里,战争、饥饿、劳累、疾病、政治、意外事件等构成各种死亡事件的背景”。作者对这些背景的刻意截取凸显了福贵在面临生存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坚持忍耐、以生拒死。
二、以死求生、以透支生命来维持生存:“许三观苦中作乐”式的生存信念
“余华对暴力与苦难的书写最终都指涉着死亡,即使在少有死亡的《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作为生命的象征,一次次为了生存而失血的过程足见苦难对生命的碾压”。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许三观这个平凡小人物一生以透支生命来维持生存的故事。“许三观从父辈那里得到了卖血经验,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他的卖血生涯。一生中他一共卖了12次血,他用这12次卖血挣得钱建立了他的家庭,并在人生一次次危难关头保护着他的家庭”。
在许三观一生的12次卖血中多达8次卖血是迫于生存困境的无奈之举。血是什么?血就是我们的生命,而许三观却以透支生命来维持生存,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存信念!福贵的活着是对生命的一种忍耐,而许三观卖血是对命运的承担。
一乐砸坏了方铁匠儿子的头,方铁匠搬走了他所有的家当,为了赎回这十年来辛辛苦苦创建的家,他被迫第一次去卖血;又因为饥荒,全家人57天只喝玉米稀粥的饥饿难耐,作为父亲和丈夫的他被迫第二次卖血给全家人改善伙食;为了让一乐、二乐两个孩子在农村的生活过的富裕一些,他被迫第三次去卖血;为了招待二乐的生产队长,保住儿子的前途,他被迫第四次去卖血,用血换钱招待客人;最后一乐生病,为筹集医药费,挽救其生命,许三观一路卖血,几乎丢掉自己的生命。至此,以透支生命维持生存的信念已达到极致。
余华的小说以死亡的残酷事实提醒我们:要好好地“活着”,远离死神,热爱生命,永不言弃。面对苦难和死亡的威胁,以生拒死,以死求生,用坚强和活着对抗生活中的不幸与灾难,即使在厄运和苦难中,但我们拥有生命,这就是最大的幸运与幸福!我们活着不仅要增加生命的长度,还要拓展生命的宽度,拥有更多生命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舒展和自由中活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6
[2]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5
[3]贾艳艳.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J].中州学刊,2003(01):85
[4]乔军豫.用“活着”对抗死亡—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的生命信念[J].昌吉学院学报,2010(02):59
[5]范家进.中国现当代小说点击[M].文学艺术出版社,2004:308
[6]贾艳艳.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J].中州学刊,2003(01):83
[7]张琰.以生拒死 以死求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哲学[J].东疆学刊,2003(04):74-75
作者简介:崔建国(1990--)男,陕西咸阳人,长江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