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多媒体——这个集声、光、电和高科技于一体的教学媒体,日益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融合教材、扩大信息量。它以集成性、同步性、交互性等优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课堂 教学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多媒体具有集声、光、电和高科技于一体的特点,它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教师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就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能直观地展示文字、图像、视频等元素,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丰富、亦动亦静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如在教学器乐作品《森吉德玛》时,由于学生距离草原生活遥远,难以快速进入音乐意境。所以,笔者选择了一副草原美景图呈现给学生,并辅以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的视频,再适时地指导学生模仿牧民、骑手的骑马动作,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与牧民快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教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学生主动感觉音乐的强烈愿望被激发,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的内涵。
  二、简化难点,开阔视野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的效果远远大于静态刺激的效果,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让静态的乐理常识变得动态,就需要教师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动态图像演示等多种手段把学生难懂的、静态的教学材料直观地显示出来,增强它对学生的刺激作用。如在教授“反复跳跃记号”时,笔者通过“小猴子运桃子”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只小猴子高高兴兴地扛着一筐桃子,先把桃子放在歌谱中标有“1”处的房子里;然后,猴子又返回运桃子。第二次,猴子在标有“1”的房子前跳过去,直接进入了标有“2”的房子里。在几十秒钟的演示过程中,学生全方位地调动多种感官,来欣赏这则短小的动画,形象地理解了反复跳跃记号的演唱顺序。再通过演唱歌曲,学生便牢固地掌握了“反复跳跃记号”这个音乐知识。
  在管弦乐曲的音乐欣赏课中,很多欣赏内容和音乐种类都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先整理出学生的知识难点,将相关的音像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再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程序合理使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认识每种乐器,了解各种乐器的性能和特点,还可以将乐器的音色与表现的音乐形象联系起来,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再创造。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彼得与狼》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前先搜集材料,为课件制作做准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演示,在直观地看乐器、听音乐主题、模仿各种乐器的演奏动作以及模仿动物表演动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等乐器的音色及其表现特点的认识,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让音乐教学充满活力。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资源,提高素质
  在《音乐课程新标准》的总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德育材料,与审美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审美和育人的教学目标。
  能够将声、形、光完美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传统教学难以展示的壮观场面和气势恢宏的革命斗争场面,能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震撼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如在指导学生欣赏男声独唱《黄河船夫曲》和学习演唱《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大量搜集了与黄河有关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了黄河的历史和它所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及它给予中国人民极大的精神鼓舞。然后,笔者再结合我国抗日战争的图片和视频介绍歌曲《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崇高的爱国情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促使了学生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向人民音乐家学习的情感。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走进音乐课堂,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就能使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就像为课堂添加了活力剂,使音乐课堂焕发出蓬勃的朝气,也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易山,张路路.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京路小学)
其他文献
患者女,16岁,以面颈、手足反复起红斑水疱、糜烂2个月,伴神情淡漠半月为主诉入院.2个月前,因与家长闹矛盾,饮食差,间断性腹泻,无里急后重.日晒后面颈部、手足部出现紫红色斑疹,轻度瘙痒、烧灼感,伴口角炎、舌炎.尔后上述皮疹反复发生,且每次发生均与日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