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灵感来自晨会课读报
去年,我在班级建立了每星期二次读报的制度。开始阶段,一切均由教师一手操办,寻找落实报纸内容,课堂里朗读新闻报道,读后再联系班级工作适当提一些具体要求。一学期后,逐步放手,把晨会课读报的主角位置让给了班级的学生干部,有关事宜放手由他们负责主持。全班学生十分喜欢听各类报道,若有一次不读,好像少了什么,非补上不可。见同学们如此喜欢,我突然来了灵感,将新闻报道引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写新闻报道,这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吗?
二、在读报过程中感悟学写新闻报道的要点
有了把学写新闻报道引入语文教学的动机,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读报后复述新闻内容,在多次的复述中,使学生逐步感悟到新闻报道的“三要素”:人,时,事。并结合写周记,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写一写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在全班学生动笔的基础上,然后在小组里朗读,挑选出优秀新闻稿,再参加班级的竞选,最后将全班学生公认的“好新闻”,一篇送校广播室,三篇刊登在班级“优秀日记展”中,老师还对其中一篇《龙山菊展》作了一些修改,送到《余姚日报——小记者专刊》上,刊发后,给全班学生带来了一个惊喜,大家纷纷表示:“认真写作,争取自己写的新闻稿也能上报。”
为了更好地采集新闻,写好新闻报道文稿,让学生在学写新闻稿中接受自我教育,我首先联系了《宁波晚报——小记者专刊》的编辑,来班级进行专题辅导;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在社会、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中发现闪光点,激活灵感。同时也具体地进行指导,观察的触角要“由近及远”“由浅及深”,先围绕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发现好人好事,创新成果,再逐步扩大到校外、社区等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和会议,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采集,介绍外地的经验及动态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许多同学都深有感触地说:“真的,新闻无所不在,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能发掘出好新闻,写好新闻稿。”
三、学写新闻报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培养自主观察能力
学生要写新闻报道,必须要有新闻素材,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地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仔细观察生活中人们的一举一动,并把观察到的素材进行提炼、升华,推介给大家。如今年暑假,天气炎热,交警叔叔头顶烈日坚守在岗位上,学校大队部组织少先队员慰问交警叔叔。我班赵苑园同学及时编写了《为交警叔叔送上一份清凉》的新闻稿,在市广播站播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每天能接触好多事情,以前是“跑马观花”,不善于观察,许多素材任其从身边溜走。
2.提升对各类事件的是非判断力
写新闻报道,首先要确定编写的目的:是表扬先进弘扬正气,还是揭露丑恶批评黑暗,这就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避免黑白颠倒、错对不分的尴尬局面。我们结合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把好这个关口。开始时注重集体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判断辨别。经一年的实践辨证,班级里极大部分学生的是非观念正确。如一位同学发现社区马路中间有一堆中药渣,但她不知道为什么要把中药渣倒在马路中间,她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访和调查,认定这是一种不讲卫生、不讲道德,愚昧无知的封建迷信的做法。她及时写了《马路上的药渣》一文,批评了这种做法,例举了危害,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创建文明卫生环境立了一功。
3.促进敏捷反应能力的达成
要捕促新闻素材,必须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才能做到发现快,撰稿快,发送快,见效快。否则新闻报道就会变成“马后炮”,失去了实效性。为使新闻报道能达成“四快”,同学们就以“四多”促“四快”,即“多交流,多动笔,多投稿,多反馈”。如新学期开始,同学们发现校门口出现了许多无证摊贩,不卫生的食品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就以群众来信的方式,在《余姚日报》“民生实录”上刊发《无证饮食摊应取缔》,为全校师生的食品安全树了一块安全警示牌。
4.锻炼自主精神和主体意识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都受制于老师的统帅。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体意识不断加强,但还显得不够。将新闻报道融入语文教学中,学生能依托自身的基础和生活环境,各自选择观察的对象,不再强求统一,在观察、交流、撰写、发送的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激活了自主精神,提升了主体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5.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新课标中,首次提出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材从第一册开始,每单元都在练习中安排口语交际的内容,但单纯地依靠教材的要求进行口语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均是独生子女,少交流,少沟通、从而影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学写新闻报道的活动,引领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在一定的范围内发表,交流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沟通,融合,使每一个学生的口语得到锻炼,交际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逐渐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为以后融入新集体,进入社会生活,广交朋友,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夯实基础。
去年,我在班级建立了每星期二次读报的制度。开始阶段,一切均由教师一手操办,寻找落实报纸内容,课堂里朗读新闻报道,读后再联系班级工作适当提一些具体要求。一学期后,逐步放手,把晨会课读报的主角位置让给了班级的学生干部,有关事宜放手由他们负责主持。全班学生十分喜欢听各类报道,若有一次不读,好像少了什么,非补上不可。见同学们如此喜欢,我突然来了灵感,将新闻报道引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写新闻报道,这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吗?
二、在读报过程中感悟学写新闻报道的要点
有了把学写新闻报道引入语文教学的动机,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读报后复述新闻内容,在多次的复述中,使学生逐步感悟到新闻报道的“三要素”:人,时,事。并结合写周记,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写一写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在全班学生动笔的基础上,然后在小组里朗读,挑选出优秀新闻稿,再参加班级的竞选,最后将全班学生公认的“好新闻”,一篇送校广播室,三篇刊登在班级“优秀日记展”中,老师还对其中一篇《龙山菊展》作了一些修改,送到《余姚日报——小记者专刊》上,刊发后,给全班学生带来了一个惊喜,大家纷纷表示:“认真写作,争取自己写的新闻稿也能上报。”
为了更好地采集新闻,写好新闻报道文稿,让学生在学写新闻稿中接受自我教育,我首先联系了《宁波晚报——小记者专刊》的编辑,来班级进行专题辅导;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在社会、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中发现闪光点,激活灵感。同时也具体地进行指导,观察的触角要“由近及远”“由浅及深”,先围绕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发现好人好事,创新成果,再逐步扩大到校外、社区等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和会议,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采集,介绍外地的经验及动态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许多同学都深有感触地说:“真的,新闻无所不在,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能发掘出好新闻,写好新闻稿。”
三、学写新闻报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培养自主观察能力
学生要写新闻报道,必须要有新闻素材,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地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仔细观察生活中人们的一举一动,并把观察到的素材进行提炼、升华,推介给大家。如今年暑假,天气炎热,交警叔叔头顶烈日坚守在岗位上,学校大队部组织少先队员慰问交警叔叔。我班赵苑园同学及时编写了《为交警叔叔送上一份清凉》的新闻稿,在市广播站播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每天能接触好多事情,以前是“跑马观花”,不善于观察,许多素材任其从身边溜走。
2.提升对各类事件的是非判断力
写新闻报道,首先要确定编写的目的:是表扬先进弘扬正气,还是揭露丑恶批评黑暗,这就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避免黑白颠倒、错对不分的尴尬局面。我们结合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把好这个关口。开始时注重集体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判断辨别。经一年的实践辨证,班级里极大部分学生的是非观念正确。如一位同学发现社区马路中间有一堆中药渣,但她不知道为什么要把中药渣倒在马路中间,她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访和调查,认定这是一种不讲卫生、不讲道德,愚昧无知的封建迷信的做法。她及时写了《马路上的药渣》一文,批评了这种做法,例举了危害,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创建文明卫生环境立了一功。
3.促进敏捷反应能力的达成
要捕促新闻素材,必须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才能做到发现快,撰稿快,发送快,见效快。否则新闻报道就会变成“马后炮”,失去了实效性。为使新闻报道能达成“四快”,同学们就以“四多”促“四快”,即“多交流,多动笔,多投稿,多反馈”。如新学期开始,同学们发现校门口出现了许多无证摊贩,不卫生的食品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就以群众来信的方式,在《余姚日报》“民生实录”上刊发《无证饮食摊应取缔》,为全校师生的食品安全树了一块安全警示牌。
4.锻炼自主精神和主体意识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都受制于老师的统帅。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体意识不断加强,但还显得不够。将新闻报道融入语文教学中,学生能依托自身的基础和生活环境,各自选择观察的对象,不再强求统一,在观察、交流、撰写、发送的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激活了自主精神,提升了主体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5.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新课标中,首次提出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材从第一册开始,每单元都在练习中安排口语交际的内容,但单纯地依靠教材的要求进行口语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均是独生子女,少交流,少沟通、从而影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学写新闻报道的活动,引领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在一定的范围内发表,交流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沟通,融合,使每一个学生的口语得到锻炼,交际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逐渐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为以后融入新集体,进入社会生活,广交朋友,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