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小窝蛋白1(Cav1)对棕榈酸作用下的胰岛β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载体构建Cav1沉默的小鼠胰岛素瘤NIT-1细胞株和小鼠原代胰岛(Cav1-shRNA组),以空载体病毒组作为对照组(Ctrl-shRNA),并设空白对照组,各组均分别加入脱脂牛血清白蛋白和棕榈酸(0.5 mmol/L)处理24 h及48 h,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及Hoechst33342/碘化丙啶(PI)双染色
【机 构】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 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 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小窝蛋白1(Cav1)对棕榈酸作用下的胰岛β细胞存活的影响。
方法通过慢病毒载体构建Cav1沉默的小鼠胰岛素瘤NIT-1细胞株和小鼠原代胰岛(Cav1-shRNA组),以空载体病毒组作为对照组(Ctrl-shRNA),并设空白对照组,各组均分别加入脱脂牛血清白蛋白和棕榈酸(0.5 mmol/L)处理24 h及48 h,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及Hoechst33342/碘化丙啶(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及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棕榈酸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0.89±0.10比0.24±0.04,t=13.49,P<0.01),P18、P19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1.00±0.09比1.30±0.04、1.00±0.04比1.37±0.13,t=5.28、4.71,均P<0.05;0.87±0.04比1.48±0.05、1.02±0.06比1.41±0.07,t=16.50、7.33,均P<0.0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6、Caspase-9和Caspase-1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1.00±0.04比1.57±0.08、1.01±0.15比1.57±0.20、1.02±0.19比1.57±0.09,t=11.04、3.88、4.53,均P<0.05),蛋白表达也明显上调(0.86±0.10比1.28±0.11、0.69±0.01比0.86±0.06、0.70±0.02比1.18±0.01,t=4.89、4.84、37.18,均P<0.01)。而Cav1-shRNA+棕榈酸组细胞存活率较Ctrl-shRNA+棕榈酸组显著上升(0.53±0.10比0.26±0.08,t=4.71,P<0.01),P19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1.53±0.18比0.66±0.04、1.48±0.05比0.70±0.02,t=8.17、25.09,均P<0.01);Caspase-6、Caspase-7、Caspase-9和Caspase-12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1.82±0.11比1.03±0.07、1.43±0.24比0.42±0.15、1.41±0.22比0.51±0.18、1.45±0.18比0.42±0.13,t=5.48~10.49,均P<0.01),蛋白表达也下调(0.99±0.14比0.63±0.11、0.90±0.14比0.62±0.04、0.90±0.02比0.60±0.04、1.30±0.01比0.65±0.04,t=3.50~27.31,均P<0.01)。
结论Cav1沉默可以通过影响胰岛β细胞Caspase家族,促进其增殖、减少棕榈酸作用下的β细胞凋亡,保护脂毒性下胰岛β细胞活性。
其他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快速向人群传播,潜伏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有向体外排出病毒而成为传染源的可能,但是由于临床症状隐匿,这类传染源无法有效识别,容易形成防控措施的漏洞。目前有研究提示该病潜伏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可能造成疾病传播,但是研究仍然十分有限,而且近一半文献尚处于未经同行评审的预印本状态。对于"感染者能否在潜伏期传播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是否可以传播病毒、效率如何",尚无明确且公认的回答。亟待在更大的
我国暴发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其中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比例高。COVID-19合并糖尿病的比例为5.3%,且合并糖尿病的死亡率也远高于未报告合并症的患者。加强糖尿病合并COVID-19患者的院内血糖管理刻不容缓。血糖监测作为血糖管理的重中之重,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此疫情的特殊背景下,笔者提出全院血糖管理的必要性和防控感染的要点,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认识,更好地指
笔者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糖尿病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目前的证据并未显示COVID-19患者较普通人群糖尿病比例更高。长期高血糖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不利影响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但对于COVID-19这一疾病,无论是总体患者还是重症患者,COVID-19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与同年龄段普通人群接近。对于血糖的管理,需要根据COVID-19患者病情临床分型,分别制定血糖治疗
线粒体是负责细胞能量代谢的细胞器,是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合成三磷酸腺苷或转化成脂肪酸等物质的重要场所。其功能障碍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线粒体功能由众多蛋白决定,受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精细调节,如磷酸化、乙酰化、琥珀酰化及糖基化等。这些修饰通过调节各种酶的活性影响线粒体代谢葡萄糖的能力,从而决定血糖稳态,是理解葡萄糖代谢紊乱的重要切入点。笔者以葡萄糖代谢为中心阐述线粒体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脏脂肪(VAT)含量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18~70岁初诊T2DM患者,按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8.0 kg/m2)、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及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0 kg/m2)。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VAT质量、面积,采用心脏彩超测量
我国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20.2%,约为总体成年人的两倍。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病理生理特征、临床特点、血糖管理手段、药物选择等方面均有其特殊之处,是糖尿病处理中较为棘手的特定人群。老年糖尿病分型、合并症、并发症、共存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及药物研发等都相对缺乏,其血糖控制目标和生活方式干预也面临困惑,亟待开展更多的研究来提供证据。老年糖尿病的控制状况影响着糖尿病的总体结局,关注老年糖尿病,改进老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在心血管和肾脏疾病方面可带来临床获益。本文在梳理药品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国外主要临床诊疗指南和卫生技术评估报告中的相关推荐意见和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整体来看,SGLT2抑制剂已被推荐作为合并心血管疾病和/或肾脏疾病的T2DM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或之一),其单药和/或联合治疗也逐渐
目的评估皮肤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无创检测技术在社区糖尿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选取社区健康体检、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701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正常糖耐量组443例、糖调节受损组198例和初诊糖尿病组60例。采用糖尿病无创检测技术对各组患者上臂皮肤AGEs进行检测,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
近年来,基于胃肠道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肠道内胆汁酸因其丰富的代谢调控作用逐渐成为代谢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防治的新靶点。笔者对胆汁酸参与调节肠道激素分泌及肠道微生态的代谢调控作用及可能的相关机制进行阐述。
目的通过检测广东地区无代谢性疾病自然人群脂联素水平,建立脂联素参考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和东莞市社区收集的1 156例无代谢性疾病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人体学测量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其他生化指标检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脂联素水平,分析其在无代谢性疾病自然成年人群参考值,并根据性别、年龄和体质指数分组,比较各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