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水少"之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以前,诸医家多将其归于"月经不调"之范畴,名为"月水乍多乍少"。宋代以降,历代医籍对月经过少之认识日以益善。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纵观历代古籍,其病因病机分"虚""实"两方面,分别为肾精亏虚、血虚、亡失津液、脾胃虚弱、寒凝血瘀、痰湿阻络、肝郁气滞;治法以滋肾益肾、滋阴补血、补脾益胃、温经活血、祛湿化痰、疏肝行气或针灸疗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