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青年教师追求教学风格的起点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教学风格?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如密教授在《教学风格论》中表述为:“所谓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透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体会到许多的东西,比如:(1)教学经验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
其他文献
一    《吝啬的老师》一文作者曾求一位做过老师的朋友做她的老师。但这位老师在作者自学的过程中却并没有特意教导过她什么,对于作者提出的问题也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回答,最多来一句:“自己在书上找!”当作者开始写作并陆续发表作品时,这位老师却并没有一味“鼓励”、“祝贺”,而是不忘泼她冷水:不要沾沾自喜……作者忆起这段经历,深情地写道:其实,老师一直都在关注着我——不帮我,是想让我自己去努力,如果每篇文章都
开始的路并不平坦  1988年,我从晓庄师范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刚工作时,整日和学生玩成一片,对课堂教学没有什么思考。一年下来,所教班级的平均分比平行班低13分。这件事犹如当头棒喝。冷静地思考之后,在1989年下半年的那个学期,每个星期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备一节课,在学生放学后,自己站在空空的教室里,将教案背得熟熟的,连讲到哪个内容,人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做什么动作都设计好。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自己成了
“苏派”,“苏派”教学,两种对江苏教学流派名号的简称,在近年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这样的呼喊也越来越响。“苏派”来了,并不是如浪漫的邂逅悄然而来、忽然而至,而更像是一粒深埋在地下的种子,带着一抹亮丽的绿色慢慢穿出地面,根系扎实,但并没有太多人注意,直到这样的绿色越来越浓,树阴越来越密,于是,路上行走的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于此。  作为江苏教育的主流媒体,我们对于“苏派”教学的关注其实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