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它深深地扎根在生活之中。所以,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内容变的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一、将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模拟生活情境——“超市购物”
师:同学们,平时爱到超市逛逛吗?这些柜台你熟悉吗?(播放一段录像,展示超市部分柜台上的商品)你最常去的是哪个柜台?
生1:食品柜台。
生2:文具柜台。
……
师:平时在超市里购物时,一般是谁付钱?
生3:一般是爸爸妈妈或家里的其他人。
师:今天,我们来一次角色大转换,给你一百元,由你们来当一次家,付一次账,怎样?
生:好!(兴趣渐浓)
师:在当家之前,你得做些什么?
生4:我要想好到超市买些什么。
生5:了解所要买的东西的价格。
……
师:同学们考虑得真周全,现在请大家自行选购两样商品。(出示价格表)想一想,你最想买什么?算一算,买过之后还剩多少钱?你是怎样算好这笔账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提出一系列的购物问题,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购物中学习数学,使他们在亲身经历中感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将生活中的事物带入课堂
在小学数学体系中,每一册教材中都很注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升和毫升”一课时,“升”和“毫升”是两个比较抽象的容量单位,学生没有太多的实际经验可借鉴,理解起来显得有些困难。于是,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找来了1升的量杯、量筒及台称,水瓶、脸盆、水桶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容量大些的容器,还有容量正好是1升的饮料瓶或调料瓶;让学生在家里或去超市寻找以升为单位的容器,并选择其中的一些容器带来。
师:水瓶和脸盆,谁的容量大一些?
生:当然是脸盆。
师:为什么这么说?你有办法证明吗?
生1:把水瓶里装满水,再倒入脸盆中,发现不能将脸盆装满,就说明脸盆的容量比水瓶大。
师:你能上来验证一下吗?
生2:我知道水瓶的容量是2升,而脸盆的容量是5升。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容量的?
生3:我看见说明书上这么写的。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知道“升”是什么单位吗?1升究竟是多少呢?(揭示课题)
这一案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实践对容量的大小由感性认识进行比较,然后再水到渠成地揭示“升”这个容量单位。在学习毫升时,再注意与1升的容器比较容量的大小,并寻找以毫升作单位的容器,与上节课中的容器进行大小的比较。这样,在一次次的比较和实践操作中,把“升”和“毫升”这两个比较抽象的容量单位,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生活中的语言融入课堂
生活中可用于数学教学的素材有很多,课堂教学中如果使用得当,有时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
例如,教学“24时记时法”一课时,这部分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所以课始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笑话:“前几年,有一个扬州人去上海办事,他没戴手表,又想知道时间,于是就找了个上海人询问:‘师傅,现在多玩子了?’人家上海人一听,直翻白眼,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一听,顿时兴趣就来了,个个抢着回答:因为他说的是扬州方言,上海人听不懂。我接着又问:“那你知道应该怎么问?又该怎么答吗?”就这样,我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入了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安排主要是想通过来自于现实生活且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题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激起他们主动探索24时记时法的兴趣。同时,运用这样的教学语言也可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显得妙趣横生。
由上可见,如果我们能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我们数学知识的学习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使他们逐渐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根,学会有用的数学!
(责编蓝天)
一、将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模拟生活情境——“超市购物”
师:同学们,平时爱到超市逛逛吗?这些柜台你熟悉吗?(播放一段录像,展示超市部分柜台上的商品)你最常去的是哪个柜台?
生1:食品柜台。
生2:文具柜台。
……
师:平时在超市里购物时,一般是谁付钱?
生3:一般是爸爸妈妈或家里的其他人。
师:今天,我们来一次角色大转换,给你一百元,由你们来当一次家,付一次账,怎样?
生:好!(兴趣渐浓)
师:在当家之前,你得做些什么?
生4:我要想好到超市买些什么。
生5:了解所要买的东西的价格。
……
师:同学们考虑得真周全,现在请大家自行选购两样商品。(出示价格表)想一想,你最想买什么?算一算,买过之后还剩多少钱?你是怎样算好这笔账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提出一系列的购物问题,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购物中学习数学,使他们在亲身经历中感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将生活中的事物带入课堂
在小学数学体系中,每一册教材中都很注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升和毫升”一课时,“升”和“毫升”是两个比较抽象的容量单位,学生没有太多的实际经验可借鉴,理解起来显得有些困难。于是,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找来了1升的量杯、量筒及台称,水瓶、脸盆、水桶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容量大些的容器,还有容量正好是1升的饮料瓶或调料瓶;让学生在家里或去超市寻找以升为单位的容器,并选择其中的一些容器带来。
师:水瓶和脸盆,谁的容量大一些?
生:当然是脸盆。
师:为什么这么说?你有办法证明吗?
生1:把水瓶里装满水,再倒入脸盆中,发现不能将脸盆装满,就说明脸盆的容量比水瓶大。
师:你能上来验证一下吗?
生2:我知道水瓶的容量是2升,而脸盆的容量是5升。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容量的?
生3:我看见说明书上这么写的。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知道“升”是什么单位吗?1升究竟是多少呢?(揭示课题)
这一案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实践对容量的大小由感性认识进行比较,然后再水到渠成地揭示“升”这个容量单位。在学习毫升时,再注意与1升的容器比较容量的大小,并寻找以毫升作单位的容器,与上节课中的容器进行大小的比较。这样,在一次次的比较和实践操作中,把“升”和“毫升”这两个比较抽象的容量单位,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生活中的语言融入课堂
生活中可用于数学教学的素材有很多,课堂教学中如果使用得当,有时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
例如,教学“24时记时法”一课时,这部分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所以课始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笑话:“前几年,有一个扬州人去上海办事,他没戴手表,又想知道时间,于是就找了个上海人询问:‘师傅,现在多玩子了?’人家上海人一听,直翻白眼,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一听,顿时兴趣就来了,个个抢着回答:因为他说的是扬州方言,上海人听不懂。我接着又问:“那你知道应该怎么问?又该怎么答吗?”就这样,我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入了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安排主要是想通过来自于现实生活且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题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激起他们主动探索24时记时法的兴趣。同时,运用这样的教学语言也可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显得妙趣横生。
由上可见,如果我们能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我们数学知识的学习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使他们逐渐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根,学会有用的数学!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