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程实施中课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制型管理方式普遍存在
课堂管理按其原则的不同分为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三种。在调查中发现,课堂管理大多停留在专制型向民主型的过渡阶段,但仍偏向于专制型管理。“课堂管理有多重任务,你认为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什么?”和“你的课堂管理方式是趋向于哪一种管理方式?”的问题上,超过50%的教师回答是“维护教师权威,保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专制型与民主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单向顺从于教师,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普遍存在,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管理中存在收放困惑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教师纷纷从一言堂的“圣坛”上走下来,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新知。把教师主导课堂、管理课堂的作用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笔者在随机性课堂观察中发现,部分教师从一上课就宣布讨论或者探究开始,教师站在一边,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在讨论前不给学生作恰当的指导,讨论中不给学生作任何点拨,讨论之后没有实效性的反馈矫正;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参与其中,也很少注视学生。反之,有的教师就没有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还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于是,课堂教学又重新回到教师讲解、教师指导、教师评价、教师示范上来,学生学习活动又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局面。
3.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学习惯于以传授基本知识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牢固地掌握系统知识,而对于发展学生的智能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最终结果导致学生厌学、怕学,甚至使很多学生产生种种的心理问题。当然,这也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反,强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应该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智能,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改变传统思想,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
4.课堂评价的失真
新课程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然而,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评价模式单一。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评价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排名并公布于众,这样学生把追求高分数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排在前面的学生自尊心得到满足,而排在后面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是一种牺牲多数学生的需要为代价来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激励性评价泛化。不管是否值得表扬,一概都给予“激励”。回答好的学生得到表扬,回答不好的学生教师也翘起大拇指,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评价的泛滥必然带来激励功能的淡化。第三,过分注重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还是看中学生的答案,而不注重过程,表现为对学生的正确答案往往给予表扬、激励,而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却轻描淡写,“继续努力吧”。教师评价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二、新课程实施中课堂管理问题的原因
1.学校及教师方面的原因
(1)对新课程中一些新理念理解浮浅。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其中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名词,如“对话”、“互动”、“生成”、“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等等,但这些理念在向教师的传递过程中常常会被曲解,以至变味,失去它本身的含义。例如,许多教师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认为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解放了教师;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教师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立刻小组讨论,场面热闹非凡,然而小组讨论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活动中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于是课程必须安排活动,而真正“探究”的选题、制订计划到活动的实施都是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只是参与“表演”,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毫无探究可言,更谈不上创新。
(2)自我观淡薄。教师的自我观是影响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尤其对自身的角色特点缺乏深刻的认识,就难以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的主动性不够,就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去追求内在的“自我实现”。教师的自我观是一个内涵深刻的命题,对于新课程实施而言,正确理解自身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角色,是其自我观的重要内容。
(3)教师自身素质的缺失。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缺乏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缺乏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缺乏操作新课程评价体系的能力,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4)教师之间缺乏合作。①文化层面: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完全应该是独立自主的,也是私人性质的,因而教师常“单干”。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式去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少与其他老师交流。教师不喜欢自己教学行为受到干预,也不愿意去干涉别人,如果要去干涉的话,则意味着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或者显得自己爱出风头。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极不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②自身层面: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必然会导致教师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上的差异,从而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影响教师之间的合作。
(5)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反思意识薄弱。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通过不断的反思,不断地在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然而,很少有教师能在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宜、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与素质教育的标准相吻合、自己所喜好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新课程要求相对应、自己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是否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相适宜、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自觉的反思。当然,也有的教师不懂反思的策略和方法,甚至怀疑反思本身的价值。
(6)教师培训方面的原因。①培训目标过分强调教师对新课程知识的学习。新课程师资培训目标的构成应包括态度、情感与知识等。然而,目前新课程师资培训却存在着一种片面的功利性思想。相当一部分培训视教师为“新课程的接受器”,只向他们灌输新课程的知识,并以此作为推行新课程的手段,忽视了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态度与情感目标。②培训方法过分强调以理论学习为主。过分强调理论学习而缺乏从教育经验出发的课堂案例研究、课堂管理经验交流和反思的方式来培训教师,只能一方面导致教师脱离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另一方面,被动地接受培训,易于导致教师主体性失落。
2.社会、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1)校外支持不足。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教育活动,其顺利实施与完成必须获得校外力量的支持。来自师范大学、教育科研机构、师资培训机构的专家可以帮助教师深入地理解课程理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转变教学行为;师范大学能培养出综合素养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中学教育教学提供新鲜血液;出版社出版优秀的、丰富的配套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以协调家校教育影响,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是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却感到缺乏这些方面的支持。
(2)家长配合不够。有调查表明,对“您觉得大多数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配合程度”问题,选择“高度配合”的教师只有2.3%,选择“比较配合”是也只有27.7%,只有26.2%的教师选择“学生家长经常向他们提出有关教育、教学的建议”。这说明家长在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给予的配合和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但家长对实施新课程普遍表示反对,家长们认为,学校应保证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保证学生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即使学校每年在新生入学时都举办家长讲座,但收效甚微。这说明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至今一直紧紧地桎梏着学生家长,考试分数、名次排列、择校升学仍是家长最为热衷的话题。
(责任编辑关燕云)
1.专制型管理方式普遍存在
课堂管理按其原则的不同分为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三种。在调查中发现,课堂管理大多停留在专制型向民主型的过渡阶段,但仍偏向于专制型管理。“课堂管理有多重任务,你认为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什么?”和“你的课堂管理方式是趋向于哪一种管理方式?”的问题上,超过50%的教师回答是“维护教师权威,保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专制型与民主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单向顺从于教师,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普遍存在,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管理中存在收放困惑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教师纷纷从一言堂的“圣坛”上走下来,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新知。把教师主导课堂、管理课堂的作用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笔者在随机性课堂观察中发现,部分教师从一上课就宣布讨论或者探究开始,教师站在一边,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在讨论前不给学生作恰当的指导,讨论中不给学生作任何点拨,讨论之后没有实效性的反馈矫正;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参与其中,也很少注视学生。反之,有的教师就没有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还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于是,课堂教学又重新回到教师讲解、教师指导、教师评价、教师示范上来,学生学习活动又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局面。
3.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学习惯于以传授基本知识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牢固地掌握系统知识,而对于发展学生的智能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最终结果导致学生厌学、怕学,甚至使很多学生产生种种的心理问题。当然,这也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反,强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应该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智能,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改变传统思想,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
4.课堂评价的失真
新课程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然而,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评价模式单一。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评价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排名并公布于众,这样学生把追求高分数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排在前面的学生自尊心得到满足,而排在后面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是一种牺牲多数学生的需要为代价来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激励性评价泛化。不管是否值得表扬,一概都给予“激励”。回答好的学生得到表扬,回答不好的学生教师也翘起大拇指,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评价的泛滥必然带来激励功能的淡化。第三,过分注重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还是看中学生的答案,而不注重过程,表现为对学生的正确答案往往给予表扬、激励,而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却轻描淡写,“继续努力吧”。教师评价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二、新课程实施中课堂管理问题的原因
1.学校及教师方面的原因
(1)对新课程中一些新理念理解浮浅。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其中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名词,如“对话”、“互动”、“生成”、“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等等,但这些理念在向教师的传递过程中常常会被曲解,以至变味,失去它本身的含义。例如,许多教师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认为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解放了教师;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教师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立刻小组讨论,场面热闹非凡,然而小组讨论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活动中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于是课程必须安排活动,而真正“探究”的选题、制订计划到活动的实施都是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只是参与“表演”,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毫无探究可言,更谈不上创新。
(2)自我观淡薄。教师的自我观是影响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尤其对自身的角色特点缺乏深刻的认识,就难以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的主动性不够,就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去追求内在的“自我实现”。教师的自我观是一个内涵深刻的命题,对于新课程实施而言,正确理解自身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角色,是其自我观的重要内容。
(3)教师自身素质的缺失。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缺乏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缺乏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缺乏操作新课程评价体系的能力,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4)教师之间缺乏合作。①文化层面: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完全应该是独立自主的,也是私人性质的,因而教师常“单干”。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式去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少与其他老师交流。教师不喜欢自己教学行为受到干预,也不愿意去干涉别人,如果要去干涉的话,则意味着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或者显得自己爱出风头。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极不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②自身层面: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必然会导致教师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上的差异,从而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影响教师之间的合作。
(5)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反思意识薄弱。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通过不断的反思,不断地在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然而,很少有教师能在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宜、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与素质教育的标准相吻合、自己所喜好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新课程要求相对应、自己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是否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相适宜、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自觉的反思。当然,也有的教师不懂反思的策略和方法,甚至怀疑反思本身的价值。
(6)教师培训方面的原因。①培训目标过分强调教师对新课程知识的学习。新课程师资培训目标的构成应包括态度、情感与知识等。然而,目前新课程师资培训却存在着一种片面的功利性思想。相当一部分培训视教师为“新课程的接受器”,只向他们灌输新课程的知识,并以此作为推行新课程的手段,忽视了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态度与情感目标。②培训方法过分强调以理论学习为主。过分强调理论学习而缺乏从教育经验出发的课堂案例研究、课堂管理经验交流和反思的方式来培训教师,只能一方面导致教师脱离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另一方面,被动地接受培训,易于导致教师主体性失落。
2.社会、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1)校外支持不足。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教育活动,其顺利实施与完成必须获得校外力量的支持。来自师范大学、教育科研机构、师资培训机构的专家可以帮助教师深入地理解课程理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转变教学行为;师范大学能培养出综合素养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中学教育教学提供新鲜血液;出版社出版优秀的、丰富的配套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以协调家校教育影响,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是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却感到缺乏这些方面的支持。
(2)家长配合不够。有调查表明,对“您觉得大多数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配合程度”问题,选择“高度配合”的教师只有2.3%,选择“比较配合”是也只有27.7%,只有26.2%的教师选择“学生家长经常向他们提出有关教育、教学的建议”。这说明家长在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给予的配合和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但家长对实施新课程普遍表示反对,家长们认为,学校应保证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保证学生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即使学校每年在新生入学时都举办家长讲座,但收效甚微。这说明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至今一直紧紧地桎梏着学生家长,考试分数、名次排列、择校升学仍是家长最为热衷的话题。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