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与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损恶变的关系

来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ce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损恶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针对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1)的寡核苷酸探针对2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损灶性恶变、14例恶性淋巴上皮病损(MLEL)、4例良性淋巴上皮病损(BLEL)、4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EBV BamHI-W片段检测.结果2例良性淋巴上皮病损灶性恶变形态学上良性区域或恶性区域,EBER-1及EBV BamHI-W片段均为阳性,14例MLEL的癌细胞核均可见EBER-1强阳性信号,其中12例EBV BamHI-W片段阳性,4例BLEL及4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均为阴性.结论少数恶性淋巴上皮病损可能在BLEL基础上发生,EB病毒感染与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损癌变发生可能有密切关系,EBV感染可发生在BLEL癌变形态学改变之前。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p53反义寡核苷酸对创伤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防治效果.方法在自由落体打击大鼠弥漫性脑创伤模型中,转染反义寡核苷酸药物,以大鼠神经功能行为评分及Tunel法检测鼠脑皮层神经元DNA损伤情况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法检测p53 mRNA与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打击后,神经功能行为评分下降,皮层打击区伤后1周内出现神经元凋亡现象.脑创伤后2~24h p53mRNA及蛋白表达增
目的探讨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依据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Ⅱ类等位基因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0例发作性睡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儿接受了多次小睡潜伏时间试验(MSLT)。应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体外基因扩增(PCR-SSP)方法测定HLA-DRB1及DQB1等位基因,并与本室对北京地区91名正常人检测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本组40例,平均病程6.5个月,≤3个月者14例(30%)。40例
目的 探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高脂血症的特点。方法 检测 1 0 0例PNS患儿的血脂水平、肾功能 ,并行腹部B超、心电图检查 ,同时设立肝肾功能正常的对照组进行对比 ;
目的 探索应用流式细胞计数(FCM)进行念珠菌快速药敏试验.方法参照M27-A标准化方案,应用FCM检测氟康唑(FCZ)对21株念珠菌的抗菌活性,药物作用时间3 h,非渗透性荧光染料碘化丙啶(PI)染色0.5 h.根据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各药物浓度管荧光强度的梯度变化趋势,将平均荧光均道值大于生长对照管60%的最小药物浓度设定为最小抑菌浓度,即MIC值.并将结果与M27-A标准化方案进行比较.结果F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对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行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或小骨窗开颅、显微镜辅助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结果本组32例术后立即复查头颅CT,血肿均清除70%以上,瞳孔散大者均有不同程度回缩.32例分别住院12~31 d,死亡4例.结论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恢复快、病死率低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