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很多概念和原理还是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因而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上,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往往使得许多学生产生畏难甚至厌学心理,实际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践证明,合理的教学情境创设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对于相关物理概念和原理产生感性的认识,这种直观的物理教学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而提高班级整体的物理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研究如何合理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1适时提问,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疑问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的体现.正是这种疑惑推动他们主动思考、钻研和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物理知识时,要适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可能产生疑惑的知识点,并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前做好备课工作,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预先准备相关的背景素材和知识基础;针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疑惑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问题.这样建立的问题情境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素材可供分析,不仅可以扩展课堂教学内容,摆脱古板的灌鸭式教学,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充分发掘出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才能鼓励和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发散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寻找解决疑惑的答案.为了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难度适中,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问题难度过高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而难度过低的问题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物理教学也难以收获较好的效果.通过创设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而是主动参与到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又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充分运用实验设备,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是物理学科重要的认识世界的环节,也是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重要根据地.物理实验有助于学生对课堂上抽象的物理知识产生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亲自动手做物理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各种物理现象.然而物理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可以由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体内部的物理本质.从形象的物理现象中理解并掌握其中抽象的物理本质,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创设教学情境,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教学引导方式.在实验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既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掌握能够体现事物运动本质的物理属性.教师针对实验现象中的物理原理,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先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从理论上分析对于实验现象可行的解释,然后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做实验加以验证.
  物理现象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物理实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需要发散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针对实验现象的可能解释,又需要保持严谨的推理逻辑,以确保分析过程的合理性.与课堂上不一样的是,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设备,验证自己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这种实验情境教学比课堂提问情境教学具有更加独到的优势:实验验证可以给予学生成就感,加深对于相关物理知识的印象.
  3建立讨论教学情境,锻炼学生思辨能力
  交流和讨论是扩展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思辨能力有效的方式.对于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一样的认知和想法.这无疑给教师创设讨论教学情境提供了条件.针对物理教学内容中容易产生分歧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在相对活跃和宽松的环境下,学生们分享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认知和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由于是与众多学生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可以借助其他同学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使得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明白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思维的逻辑性.这种讨论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扩展自身的知识面,锻炼学生思辨能力,同时也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裨益.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对学生的总体学习成绩有着重大影响,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学好物理对于每个初中生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鉴于物理教学内容中存在不少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和吸收,影响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仅对问题情境、实验情境和讨论情境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其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积极意义.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会涌现出更多形式的物理教学情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经历过七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笔者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初中物理成绩很好,但是到了高中,感觉物理很难学,学起来很吃力.近两年教初中物理更是经常听到毕业的学生回来抱怨高中物理实在是太难学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初高中物理在教材上不是有一定的衔接吗?比如在高中占有很大分量的力和运动、电磁场,初中也学过,应该说有一定的基础,怎么到了高中学起来会觉得困难呢?  笔者经过思考对比后发现,初高中物理在功能特
小孔成像是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中的一个知识点,其在光学知识体系中虽然看起来并不重要(只是用来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一个实例),但窥一斑往往能知全豹,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结果进行分析,往往可以让我们对学生在光学知识学习中的状态有一个更为全面和完整的把握.  1小孔成像类问题回答的结果归纳  小孔成像在初中阶段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因而此类习题出现的场合就是在光学知识的测试中.我们最为感兴趣的是学生在初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假如物理知识只是以一系列单调抽象的文字图表呈现,学生就会感觉到一个冰冷、机械、毫无生气的物理世界.人教版教材开篇一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使人耳目一新,无形中拉近学生与物理学科的距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笔者不禁把高中物理和丰富的诗词联系起来.  诗词歌赋求善求美,是情感的产物;物理科学求真求实,是理性的产物.从表面看,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许多诗词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
1背景的提出  背景1:尴尬的物理课堂  在物理课上,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在学习物理新概念后,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时,课堂上一片沉默,很少有学生能举出贴切的例子,尽管老师努力创设情景反复启发诱导,而学生还是茫茫然不知所以然,最后只好由老师举出例子来唱独角戏.让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时,学生又是一片鸦雀无声,在实验课上,很多学生不敢也不会动手操作,甚至有的学生连火柴都不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伴随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而作为人才的培育者——教师,更是身负重任.物理知识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能力培养也是其他相关学科必需的.物理教师为了更好地为初中物理教学服务,就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物理教学新理念,关键是物理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自觉地变换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1物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