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张强(1981-),男,本科学历,助理讲师,从事中等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声乐教学;表演艺术;“声”与“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0)05-043-02
发展声乐艺术,提高演唱技术水平,使我们的声乐艺术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是声乐工作者,尤其是声乐教学工作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当然,发展和提高声乐表演艺术,需要研究和涉及的问题很多,在这里就声乐表演及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谈几点浅见。
1声乐表演中的“声”与“情”
笔者在数年的声乐教学工作中,发现许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及演员,其中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他(她)们往往只单方面注重了声音的运用,声音技巧的运用,而忽略了在训练中“情”的运用,以及艺术表现的运用。有许多人,练起声来呆呆板板,死气沉沉。练声只练声,唱歌只唱歌,毫无生气与朝气,缺乏奋进的激情。
声与情,技与艺,从来都是歌唱艺术中的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词和内容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又是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好的歌唱不仅技巧好,更重要的是内容表达的好。声乐不仅仅是听觉艺术,在现代社会,更是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艺术。歌曲写的好,还要歌者唱的好,才能激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好的歌唱应当是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形体动作大方,成为多种因素汇集于一体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极富感染力、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2歌曲内容的理解与声乐技巧的结合
在前几年的声乐教学中,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同样是让学生练声,练声再练声,唱歌唱歌再唱歌,收效甚微。学生们也感到很枯燥、单调,当我看了一些歌剧的表演及一些声乐艺术家们的表现之后,茅塞顿开,突发了一个想法,即用歌曲及简单的唱词作为练声曲的练习,多唱歌,用歌来解决方法上的一些问题。我想起了一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声乐的方法是局部紧张,局部放松。”即减轻学生的方法压力,让他(她)们进入歌曲中的情景中去。既练了声、练了方法又练了表演,提高了表现力。因为每首歌曲,内在的情感是通过词曲表现的,而这些情感必须由声乐演唱者把它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那么,就要求演唱歌曲的演员(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应当根据歌曲的要求、演唱技巧、表现手法、形体语言、面部表情、歌曲感情等各个方面去完整体现。这就要求每个演唱者极尽地熟悉歌曲内容,包括歌词与曲之间的内在感情联系。当你完全进入歌曲的角色之后,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是歌曲中所描写的世界,你的眼前是歌曲中展现的环境,你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完全融入到了歌曲所给你的特定氛围。你的声音充满了激情,你忘记了发声吐字方法给你的压力。这时候,平常你上不去的高音上去了,你潜在的情感会因为动情而爆发。这是“情”带了“声”,“声”中有了“情”。
3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训练
谈起这个问题,很多人立刻会想到戏曲歌剧等艺术形式,这些也是声乐表演的一方面,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情"的表现与处理。原来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一般只注重声音的技巧、气息的运用,吐字清晰等等。这就牵涉到声乐演员及声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问题。学生应当除了掌握发声的基础知识技巧之外,也要在提高学生声乐技巧的同时,提高各方面的知识,诸如文化知识、古代汉语及现代文学、音乐、声乐发展史、诗朗诵、形体训练、歌曲分析及欣赏等等。有的教师,除了教声乐,学生其它方面的知识从不过问,久而久之,学生知识显得非常匮乏,分析起作品来不知所措。因为不知道怎样分析作品,不知怎样处理歌曲,当然做起动作等也是无的放矢,所表演的动作与歌曲也风马牛不相及。记得教我的声乐教师曾经说过,要想唱好一首歌,就必须学会朗诵歌词,了解歌词的内容和含义,了解了这些,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曲子处理好。一首歌的完整与否,音符唱对了,吐字清楚了,只能说完成一半,而另一半则是表演-即再现力。
比如,当你让学生唱毛主席诗词的时候,他(她)们从来就不了解、不知道“长征”是怎么回事,不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及表现的创作意图,怎么能唱好歌呢?综合每次各地电视台的声乐大奖赛,有些学生或演员的文化素质确实比较差。那么现在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扩大声乐教学的知识范围,也是必不可少的。
事实上也是这样,当教师为学生选了一首歌或一首练声曲,歌曲中表现的是第一人称,就是角色中的“自我”,而当演唱者表现出来的是与己无关与故事无关的感觉,实际上这首歌已经失败了。当你唱悲伤的曲子时,自己丝毫不感动;唱欢快兴奋的歌曲,毫无表情的演唱,更会使观众觉得索然无味。本应铿锵有力的歌,唱得软绵绵的;抒情的歌,唱得硬梆梆的,就不是发声方法与发声技巧问题,而是声乐表演中所说的“情”的问题。因此,训练学生发声,提高技巧的同进,一定要注重“情”的表现与“情”的运用和提高。
有的声乐教师认为,一个好的声乐演员,只要完成技巧上的训练就可以,其实这是不对的。对学习声乐的学生或声乐演员来说,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培养他(她)们的感情,这种方法从学习声乐时开始,养成一种习惯。因为听众要求歌唱家的,是通过诗词、音乐、声音和他的独到见解得到一个完整的真、善、美三者相一致的艺术形象。为什么常常听到一些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只使人感到在卖弄声音呢?感到那声音是空洞的(当然,他的声音技巧也许大大值得称赞),但是他(她)们表现出来的却不是歌曲内容中的感情,不知自己应当表现什么或不应当表现什么?例如:作为爱情主题的歌曲,你心中没有爱的目标,爱的对象,爱的经历,也不知什么叫真爱,试想唱出来的“我爱你”这首歌,不是空洞乏味的吗?一首歌、一支练声曲、甚至很经典的名曲,它的诗词和音乐毕竟是死的,但必须通过演唱者把它唱活了,才能使观众感受到它的感染力,这就是声乐教师、学生、专业或业余的演员应当努力做到的。
声乐学习和演唱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劳动过程。每一个学习声乐的朋友都应当把自己作为艺术家。现在也许不是,但不等于将来不是。作为一个歌唱艺术家,不是诗人和作曲家的奴隶。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他(她)必须有自己的创造,一方面受着歌曲、练声曲内容和形式以及产生作品时代的限制,同时又必须在学习及演唱之时有自己的领会和独特的再创作,没有这种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创造,没有声音技巧、音乐感、文化及文化修养、责任感、创作的感情的统一,一首练声曲或歌曲就注定要被唱“死”了。学生学习声乐的时候也同样是这样。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声音技巧不重要,声音是重要的,没有声音技巧就谈不上演唱。“演”和“唱”是“声”与“情”的统一。没有声音技巧,就无从谈以“声”传“情”。声音技巧不是目的,但声音(尤其是美的声音)是传达语言及作品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声音技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声音技巧越高,就越有演唱再创作的条件,你的演唱水平,就会有飞跃的提高。
因此,声乐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训练、演出中灵活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他(她)们发声方法的同时,注重“情”的体会与训练,相信在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张强(1981-),男,本科学历,助理讲师,从事中等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声乐教学;表演艺术;“声”与“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0)05-043-02
发展声乐艺术,提高演唱技术水平,使我们的声乐艺术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是声乐工作者,尤其是声乐教学工作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当然,发展和提高声乐表演艺术,需要研究和涉及的问题很多,在这里就声乐表演及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谈几点浅见。
1声乐表演中的“声”与“情”
笔者在数年的声乐教学工作中,发现许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及演员,其中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他(她)们往往只单方面注重了声音的运用,声音技巧的运用,而忽略了在训练中“情”的运用,以及艺术表现的运用。有许多人,练起声来呆呆板板,死气沉沉。练声只练声,唱歌只唱歌,毫无生气与朝气,缺乏奋进的激情。
声与情,技与艺,从来都是歌唱艺术中的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词和内容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又是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好的歌唱不仅技巧好,更重要的是内容表达的好。声乐不仅仅是听觉艺术,在现代社会,更是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艺术。歌曲写的好,还要歌者唱的好,才能激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好的歌唱应当是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形体动作大方,成为多种因素汇集于一体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极富感染力、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2歌曲内容的理解与声乐技巧的结合
在前几年的声乐教学中,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同样是让学生练声,练声再练声,唱歌唱歌再唱歌,收效甚微。学生们也感到很枯燥、单调,当我看了一些歌剧的表演及一些声乐艺术家们的表现之后,茅塞顿开,突发了一个想法,即用歌曲及简单的唱词作为练声曲的练习,多唱歌,用歌来解决方法上的一些问题。我想起了一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声乐的方法是局部紧张,局部放松。”即减轻学生的方法压力,让他(她)们进入歌曲中的情景中去。既练了声、练了方法又练了表演,提高了表现力。因为每首歌曲,内在的情感是通过词曲表现的,而这些情感必须由声乐演唱者把它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那么,就要求演唱歌曲的演员(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应当根据歌曲的要求、演唱技巧、表现手法、形体语言、面部表情、歌曲感情等各个方面去完整体现。这就要求每个演唱者极尽地熟悉歌曲内容,包括歌词与曲之间的内在感情联系。当你完全进入歌曲的角色之后,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是歌曲中所描写的世界,你的眼前是歌曲中展现的环境,你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完全融入到了歌曲所给你的特定氛围。你的声音充满了激情,你忘记了发声吐字方法给你的压力。这时候,平常你上不去的高音上去了,你潜在的情感会因为动情而爆发。这是“情”带了“声”,“声”中有了“情”。
3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训练
谈起这个问题,很多人立刻会想到戏曲歌剧等艺术形式,这些也是声乐表演的一方面,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情"的表现与处理。原来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一般只注重声音的技巧、气息的运用,吐字清晰等等。这就牵涉到声乐演员及声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问题。学生应当除了掌握发声的基础知识技巧之外,也要在提高学生声乐技巧的同时,提高各方面的知识,诸如文化知识、古代汉语及现代文学、音乐、声乐发展史、诗朗诵、形体训练、歌曲分析及欣赏等等。有的教师,除了教声乐,学生其它方面的知识从不过问,久而久之,学生知识显得非常匮乏,分析起作品来不知所措。因为不知道怎样分析作品,不知怎样处理歌曲,当然做起动作等也是无的放矢,所表演的动作与歌曲也风马牛不相及。记得教我的声乐教师曾经说过,要想唱好一首歌,就必须学会朗诵歌词,了解歌词的内容和含义,了解了这些,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曲子处理好。一首歌的完整与否,音符唱对了,吐字清楚了,只能说完成一半,而另一半则是表演-即再现力。
比如,当你让学生唱毛主席诗词的时候,他(她)们从来就不了解、不知道“长征”是怎么回事,不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及表现的创作意图,怎么能唱好歌呢?综合每次各地电视台的声乐大奖赛,有些学生或演员的文化素质确实比较差。那么现在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扩大声乐教学的知识范围,也是必不可少的。
事实上也是这样,当教师为学生选了一首歌或一首练声曲,歌曲中表现的是第一人称,就是角色中的“自我”,而当演唱者表现出来的是与己无关与故事无关的感觉,实际上这首歌已经失败了。当你唱悲伤的曲子时,自己丝毫不感动;唱欢快兴奋的歌曲,毫无表情的演唱,更会使观众觉得索然无味。本应铿锵有力的歌,唱得软绵绵的;抒情的歌,唱得硬梆梆的,就不是发声方法与发声技巧问题,而是声乐表演中所说的“情”的问题。因此,训练学生发声,提高技巧的同进,一定要注重“情”的表现与“情”的运用和提高。
有的声乐教师认为,一个好的声乐演员,只要完成技巧上的训练就可以,其实这是不对的。对学习声乐的学生或声乐演员来说,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培养他(她)们的感情,这种方法从学习声乐时开始,养成一种习惯。因为听众要求歌唱家的,是通过诗词、音乐、声音和他的独到见解得到一个完整的真、善、美三者相一致的艺术形象。为什么常常听到一些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只使人感到在卖弄声音呢?感到那声音是空洞的(当然,他的声音技巧也许大大值得称赞),但是他(她)们表现出来的却不是歌曲内容中的感情,不知自己应当表现什么或不应当表现什么?例如:作为爱情主题的歌曲,你心中没有爱的目标,爱的对象,爱的经历,也不知什么叫真爱,试想唱出来的“我爱你”这首歌,不是空洞乏味的吗?一首歌、一支练声曲、甚至很经典的名曲,它的诗词和音乐毕竟是死的,但必须通过演唱者把它唱活了,才能使观众感受到它的感染力,这就是声乐教师、学生、专业或业余的演员应当努力做到的。
声乐学习和演唱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劳动过程。每一个学习声乐的朋友都应当把自己作为艺术家。现在也许不是,但不等于将来不是。作为一个歌唱艺术家,不是诗人和作曲家的奴隶。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他(她)必须有自己的创造,一方面受着歌曲、练声曲内容和形式以及产生作品时代的限制,同时又必须在学习及演唱之时有自己的领会和独特的再创作,没有这种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创造,没有声音技巧、音乐感、文化及文化修养、责任感、创作的感情的统一,一首练声曲或歌曲就注定要被唱“死”了。学生学习声乐的时候也同样是这样。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声音技巧不重要,声音是重要的,没有声音技巧就谈不上演唱。“演”和“唱”是“声”与“情”的统一。没有声音技巧,就无从谈以“声”传“情”。声音技巧不是目的,但声音(尤其是美的声音)是传达语言及作品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声音技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声音技巧越高,就越有演唱再创作的条件,你的演唱水平,就会有飞跃的提高。
因此,声乐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训练、演出中灵活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他(她)们发声方法的同时,注重“情”的体会与训练,相信在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有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