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其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GA)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检测68例急性GA(AG)患者、48例间歇期痛风(QG)患者和45名健康体检者血浆HMGB1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qPCR检测68例AG、48例QG和94名健康体检者PBMCs HMGB1及其RAGE转录水平.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进一步LSD法两两比较;变量间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血浆HMGB1、PBMCs HMGB1mRNA、RAGEmRNA表达水平在AG组[(222±178) ng/ml,0.235±0.954,0.001 5±0.003 5]和QG组[(107±176) ng/ml,0.044±0.117,0.001 3±0.000 9]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组[(24±34) ng/ml,0.019±0.029,0.000 5±0.000 3](P均<0.05),血浆HMGB1、PBMCs HMGB1 mRNA在AG组均高于QG组(P均<0.05),而RAGE mRNA表达水平在AG和Q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患者血浆HMGB1浓度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个核细胞、ESR呈正相关(r=0.34,0.44,0.39,0.33;P均<0.01),与载脂蛋白A1呈负相关(r=-0.28,P<0.01);HMGB1mRNA与RAGE mRNA、淋巴细胞计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100呈正相关(r=0.29,0.36,0.26,0.28,0.29;P均<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30,P<0.01);RAGE转录水平与淋巴细胞计数、TC、载脂蛋白B100呈正相关(r=0.35,0.35,0.44;P均<0.01).结论 HMGB1及其信号通路可能在GA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还参与痛风的脂代谢调节。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其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摘 要】
: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其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GA)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检测68例急性GA(AG)患者、48例间歇期痛风(QG)患者和45名健康体检者血浆HMGB1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qPCR检测68例AG、48例QG和94名健康体检者PBMCs HMGB1及其RAGE转录水平.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进一步LSD法两
【机 构】
:
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6370
【出 处】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发表日期】
:
2014年18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原发性痛风(PG)患者的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基因及各转录剪接体mRNA表达水平及作用.方法 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96例PG患者和96名健康体检者PBMCs中NLRP3基因及各转录剪接体mRNA表达水平.用蛋白印迹法检测PG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BMCs中NLRP3、NF-κB(p105/p50)蛋白表达水平.对各观察组间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ilcoxon秩和
高速流场光学传输效应是影响红外成像末制导技术在高速导弹上应用的关键。研究了气动光学传输效应中层流流场光学传输分量的计算方法,应用光线追迹法和物理光学方法研究层流
为了解居民伤害死亡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荣成市2003年至2005年居民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1材料与方法荣成市2003年至2005年居民死因资料来源于常规死亡报告,死因
目的 观察Tat-SmacN7对人乳腺癌SK-BR-3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乳腺癌SK-BR-3细胞,分为对照组、γ射线照射组、Tat-SmacN7组和Tat-SmacN7联合γ射线照射组(联合组).MTT法检测Tat-SmacN7对SK-BR-3细胞的毒性;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at-SmacN7的存活分数;单击多靶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放射增敏比(SER);流式细
目的对比分析能谱CT与64层CT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评估能力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46个颈动脉斑块的能谱CT检查资料。颈动脉CT采用能谱扫描模式,重建方式分为能谱模式重建及非能谱模式重建(传统64层CT重建)。通过能谱曲线、碘基图、脂基图分析颈动脉增强扫描期斑块的成分,并与病理或大体标本对照;观察颈动脉分叉处管腔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的病变特征,包括纤维帽的状况、斑块内出血和脂质。计
对于任何通信系统而言,天线能否正确发射和接收有效信号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对于点对点的激光通信系统而言,由于激光与电波迥然不同的特点,在天线系统的设计上更需严格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