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表达诉求、观点碰撞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而网上的各种舆论混杂的信息也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使其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在此背景之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调研说明
大学生网络舆情代表着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现状,发现大学生网络舆情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实地调查了解西部某医学院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为进一步提出该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本次调查运用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实证形式,对该校在读大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0份,回收率为96%。
二、调查结果
1.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高、易受其感染
与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十分迅速,产生的影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都更为明显。
当被问及对于网络舆情信息是否经常关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时,13%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经常发表观点;43%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偶尔发表观点;34%的学生表示偶尔关注、偶尔发表观点;13%少数的同学认为自己从不关注网络舆情,也从不发表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并能够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关注网络舆情信息的渠道上来看,89%和88%的同学选择QQ和微信这两种方式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占比68%的学生选择微博。选择贴吧和BBS的这两种渠道所占人数也均超过了50%;另外还有6%的学生会利用VPN科学上网的方式关注网络舆情相关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权分配模式,使得人们可以选择喜欢的网络渠道自由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大学生网络舆情关注的方式更加多元,并存在交叉使用的情况。就关注的舆情内容来看,53%的学生表示更加关心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舆情内容;28%的学生表示会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还有占比23%的学生愿意关注学校建设和发展。
在大学生使用舆情信息时,调查发现,34%的学生在接触舆情信息时会产生舆情误导,25%的学生表示会产生并会受不满情绪的影响,24%的同学表示会引发信任危机和道德崩塌,还有16%的学生认为会导致群体性事件。就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原因,调查发现只有34%的学生表示会自己考证事情经过,持有自己的观点;54%的学生认为他人会对自己的看法产生影响,23%的同学表示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看法,其余同学表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会有影响。
2.当前学校对网络舆情引导的满意度低,方式单一
科学合理的舆情引导有利于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服务于学生并促进其成长。调研显示,学校虽然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虽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对于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深入。
当提到学校是否需要对网络舆情需要进行引导时,65%的学生都表示需要适当的引导;只有16%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引导,维持现状就可以,有10%的学生表示引导不引导都无所谓,9%的同学认为不需要引导,出事故了再引导。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需求性还是占多数。
而对当前学校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方面的现状调研显示,大学生对当前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方面的满意度较低,认为引导的很好的占比只有26%;大学生对于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满意度并不高,引导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认为能够按照工作机制进行及时引导的只有20%,诸多舆情事件告诉我们,舆情危机的产生并非一日之事。当问及学校进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具体部门时,有40%的学生表示为各学院、系:34%的同学认为是学校的党委、团委宣传部;还有19%的学生认为是安全保卫生处,6%的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哪个部门负责的。实际上,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是多部门配合共同完成的引导工作的,然而在配合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各部门的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出了问题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舆情引导工作的时效性大大降低。
目前高校多数网络舆情引导者存在应对舆情危机事件能力不足的现象,当学生的表达渠道不通畅时,不满的情绪就会在学生群体中蔓延,大学生具有群体间相互交往频率高、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的特点,一旦情绪得不到控制,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某医学院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组建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培育校园网络“大V”
组建一支政治信仰坚定、熟悉网络舆论传播理论、精通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应包括宣传部、学工处、保卫处、团委、信息技术处等部门。在工作领域和工作职能层面,应包含网络舆情管理和网络新闻评论两种重要职能。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可以提前制定应急处理预案,为事件处理赢得主动权。网络新闻评论的具体工作内容可以化解部分学生的极端或不良情绪。同时,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关键在于平日里培养一批校内“大V”。这些“大V”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有关舆情的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宣传,实现网络环境中的正能量传播。
2.健全网络舆情引导常态化和突发工作机制
在日常工作中,学校要完善网络舆情的监测收集机制和完善网络舆情的分析判断机制,应在固定的时间发布舆情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判断依据。在突发事件中,要制定学校的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方案,其目的是为了在舆情危机发生后高校能迅速、及时地对当前舆情态势做出反应,阻止危机的不良情况发展,将损失降到最低。
3.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素養
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舆情素养是进行网络舆情引导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能在网络信息中时刻保持理性的头脑和成熟的心态,同时弱化错误舆论的迷惑和干扰,舆情危机的发生也会相应减少。一是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二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三要加强网络心理教育,巩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作者简介:
杨茗焱,武汉人,西安医学院组织部,主要从事高校党建思政研究。
叶晋良,汉中人,西安医学院宣传部,主要从事高校党建宣传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孙才泽,西安医学院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15级学生。
高萌妍,西安医学院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15级学生。
基金项目:西安医学院2016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项目(2016SZ08)
一、调研说明
大学生网络舆情代表着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现状,发现大学生网络舆情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实地调查了解西部某医学院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为进一步提出该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本次调查运用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实证形式,对该校在读大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0份,回收率为96%。
二、调查结果
1.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高、易受其感染
与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十分迅速,产生的影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都更为明显。
当被问及对于网络舆情信息是否经常关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时,13%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经常发表观点;43%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偶尔发表观点;34%的学生表示偶尔关注、偶尔发表观点;13%少数的同学认为自己从不关注网络舆情,也从不发表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并能够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关注网络舆情信息的渠道上来看,89%和88%的同学选择QQ和微信这两种方式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占比68%的学生选择微博。选择贴吧和BBS的这两种渠道所占人数也均超过了50%;另外还有6%的学生会利用VPN科学上网的方式关注网络舆情相关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权分配模式,使得人们可以选择喜欢的网络渠道自由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大学生网络舆情关注的方式更加多元,并存在交叉使用的情况。就关注的舆情内容来看,53%的学生表示更加关心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舆情内容;28%的学生表示会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还有占比23%的学生愿意关注学校建设和发展。
在大学生使用舆情信息时,调查发现,34%的学生在接触舆情信息时会产生舆情误导,25%的学生表示会产生并会受不满情绪的影响,24%的同学表示会引发信任危机和道德崩塌,还有16%的学生认为会导致群体性事件。就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原因,调查发现只有34%的学生表示会自己考证事情经过,持有自己的观点;54%的学生认为他人会对自己的看法产生影响,23%的同学表示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看法,其余同学表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会有影响。
2.当前学校对网络舆情引导的满意度低,方式单一
科学合理的舆情引导有利于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服务于学生并促进其成长。调研显示,学校虽然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虽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对于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深入。
当提到学校是否需要对网络舆情需要进行引导时,65%的学生都表示需要适当的引导;只有16%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引导,维持现状就可以,有10%的学生表示引导不引导都无所谓,9%的同学认为不需要引导,出事故了再引导。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需求性还是占多数。
而对当前学校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方面的现状调研显示,大学生对当前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方面的满意度较低,认为引导的很好的占比只有26%;大学生对于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满意度并不高,引导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认为能够按照工作机制进行及时引导的只有20%,诸多舆情事件告诉我们,舆情危机的产生并非一日之事。当问及学校进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具体部门时,有40%的学生表示为各学院、系:34%的同学认为是学校的党委、团委宣传部;还有19%的学生认为是安全保卫生处,6%的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哪个部门负责的。实际上,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是多部门配合共同完成的引导工作的,然而在配合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各部门的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出了问题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舆情引导工作的时效性大大降低。
目前高校多数网络舆情引导者存在应对舆情危机事件能力不足的现象,当学生的表达渠道不通畅时,不满的情绪就会在学生群体中蔓延,大学生具有群体间相互交往频率高、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的特点,一旦情绪得不到控制,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某医学院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组建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培育校园网络“大V”
组建一支政治信仰坚定、熟悉网络舆论传播理论、精通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应包括宣传部、学工处、保卫处、团委、信息技术处等部门。在工作领域和工作职能层面,应包含网络舆情管理和网络新闻评论两种重要职能。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可以提前制定应急处理预案,为事件处理赢得主动权。网络新闻评论的具体工作内容可以化解部分学生的极端或不良情绪。同时,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关键在于平日里培养一批校内“大V”。这些“大V”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有关舆情的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宣传,实现网络环境中的正能量传播。
2.健全网络舆情引导常态化和突发工作机制
在日常工作中,学校要完善网络舆情的监测收集机制和完善网络舆情的分析判断机制,应在固定的时间发布舆情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判断依据。在突发事件中,要制定学校的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方案,其目的是为了在舆情危机发生后高校能迅速、及时地对当前舆情态势做出反应,阻止危机的不良情况发展,将损失降到最低。
3.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素養
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舆情素养是进行网络舆情引导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能在网络信息中时刻保持理性的头脑和成熟的心态,同时弱化错误舆论的迷惑和干扰,舆情危机的发生也会相应减少。一是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二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三要加强网络心理教育,巩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作者简介:
杨茗焱,武汉人,西安医学院组织部,主要从事高校党建思政研究。
叶晋良,汉中人,西安医学院宣传部,主要从事高校党建宣传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孙才泽,西安医学院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15级学生。
高萌妍,西安医学院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15级学生。
基金项目:西安医学院2016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项目(2016SZ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