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文德”说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充《论衡》一书多次言及“文德”,其意义广泛含义丰富:文有益于国,彰德惩恶;文所载之道、所言之志、所抒之情应当外形内情相符会;文离不开创作主体,作品的内在精神是作家道德品质的折射,道德品格是文人人品的核心,创作者应加强自身修养。王充言文之外形内情应当相符会是对当时言多过实,繁文丽辞之风的矫正;其作家修养论,为人重于为文对后代文学文论不无启发意义。
  关键词:王充;“文德”;功用;内外相符;德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古人论文,惟论文辞而已矣。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昌论文心;苏辙氏出,本韩愈氏说而昌论文气,可谓愈推而愈精矣。未见有论‘文德’者,学者所宜深省也。”按章学诚的说法,此前无人论及“文德”。其实“文德”作为文学理论术语发诸于王充,《论衡》一书多次言及“文德”,如《佚文篇》有“以文为操”、“文德之操为文”,不仅此篇涉及“文德”,其它各篇亦有“文德”之论。目前学界对王充“文德”所论甚少,只是论及“文德”时有所涉及,如李喜明《‘文德说’浅析》一文认为王充“文德”只言“写文章的道德”,综合王充对“文德”的相关论述,“文德”并非只言写文章的道德,于此,故作剖析。
  一、文之彰德惩恶
  中国古代文论中多言及文的社会功用,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王充从这一原理出发,强调著述者著文应当能为“世用”,“文为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着,一章无补。”在《佚文篇》中,他提出了五经六艺、诸子传书、造论著说、上书奏记、文德之操五种文体,认为若立五文在世,便可成圣贤。但从文之功用观这一角度看:五文之中,造论著说之文为嘉,“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诸子之作“论他事,不颂主上,无益于国,不补于化”;上书“陈便宜”,奏记“荐吏士”;文德之操则是“治身完行,徇利为私,无为主上”。言下之意,他强调文章的社会作用,作文应补益于国,益于教化之文,认为文有助于推动、美化国家:
  鸿笔之文,国之船彩画也。农无疆夫,谷粟不登;国无强文,德暗不彰。
  龙无云雨不能参天。鸿笔之人,国之云雨也。载国德于传书之上,宣昭名于万世之后,厥高非徒参天也。
  将擅长写文章之人,比作国之船、彩画、云雨,倘若国无强文,君王的功德便不彰显,名声便不能传于世。载国德于传书之上,传显赫名声于万世之间,才能将圣主之德永无止境地流传下去。秦本属于无道之国,李斯刻石纪颂帝德,使观读者见尧舜之美;汉德名著,因未立邦表之言,浩大宽广的功德,未光于世。
  文不仅能彰显功德,也能劝善惩恶。《论语》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大序》言观诗可以明得失,因而改之,所以“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郑玄《诗谱序》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朱熹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认为《诗》之功能是歌赞功德,颂扬美德,指正过失、匡救其恶,使善者可以继续保持善心,使其恶者惩创人之逸志,匡正他们的情性。王充也认为文人作文并不仅仅是为了玩弄笔墨,一味地追求外在形式的光鲜亮丽,而是要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文能记载人一生的事迹,传播人一生的名声功绩,以促使善者继续以善自勉,恶者自禁其惡。班叔皮续《太史公书》,乡里人引以为戒,发挥了文劝善惩恶的功能。“圣人作经,贤者传记,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也。案《六略》之书万三千篇,增善消恶,割截横拓,驱役游慢,期便道善,归正道焉”。由此看来,不管是圣人做经还是贤者作传记,上至孔子、墨子,下至荀子、孟子,所作之文都要发挥它的扬善劝惩的作用,以正不良之风,使他们返归到正道上来。张元济《四部丛刊》有言:“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礼崩乐坏而《春秋》作,彰善贬恶,整顿乱世使其返归正道。王充从文之功用的角度,倡导文为世用,文不仅有助于美化国家,也能彰善惩恶,这一论述对后世文论产生影响。
  二、文之表里悉相副称
  文之于社会有重要的作用,能彰其德劝其恶,具有表彰意义和规训作用,由此文所载之道、所言之志、所抒之情便显得十分重要。
  “德”言内容,“文”表形式,德须以文来表现。“天人以文为观,大人君子以文为操”,天、人都以文采来表现,大人、君子也都以文采来表现品德操行。所谓物以文为表现,人以文为基础,文之多少辩贤人之高下也,作愚杰之论断。王充重文采”,认为“人无文采则为仆人”。他还以“文”论及当时作者,说周长生“何言之卓殊,文之美丽也”,桓谭“有嘉令之文笔,能著文”,班固、贾逵、杨终、傅毅“名香文美”,以“人工之文”喻文采对于人的重要性,亦可见文对于人的重大意义。不独于人,物亦如此,“龙鳞有文,于蛇为神;凤羽五色,于鸟为君;虎猛,毛蚡蛇;龟知,背负文。四者,体不质,于物为圣贤”。龙、凤、虎、龟在动物类为最贤者,它们都因体有其文采矣。对于社会来说,文是文化繁荣的象征,那些祥瑞征兆莫不以“文”来表现,王充以汉兴秦亡为例,认为汉之所兴,秦之所亡,则是因为汉授天之文,秦灭其文,故而得出,一切祥瑞、符命、神灵都不能脱离纹理,莫不以纹理来表现。由此看来,文采对于人或是自然万物、社会之功效。
  王充重“文”,认为德待文也,但这并不是其实质,他对“士之论高,何以为文”的问难,以“文质乃成”为驳,认为不能徒有“华”而无“实”、有“实”而无“华”,应做到“文之外形内情相符合”。面对世风日离,言多过实的情况,他专刺繁文丽辞无文德之操之文,认为不能徒有其“文”,而无“德”之操。其《超奇篇》通过心、胸、文、笔之间的关系详细论述了文德实质,“笔能著文,则心能谋论,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笔能够著文,心能够谋论;文从胸中出,心以文来表现,“心”、“胸”言内容,能谋论、“文”、“笔”表形式,能著文和表达。通过这二者的关系,说明了不能只重文轻德,徳溺于文,也不能只重德轻文,二者兼顾方为最善,要“内外表里,悉相副称”。他说“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以植物、果实为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植物下有根和茎,上有花和叶;果实内有核,外有皮壳。同理,“文墨”、“言辞”是读书人的“荣叶”、“皮壳”;而“实诚”、“胸臆”是其“根株”、“实核”。内主里外主形,内外相符称,故而能意奋而笔纵,真情便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王充论文章,既要求内容的“实诚”,也要求形式的“文墨”,须做到两者统一。由此“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也就成为他写作《论衡》的目的,他倡导事不增损的作文观,倡导“优者为高,明者为上,实事之人”,他们不为古今变心易意,实事负善。他既重德(实、质),又重文采的表达(华、文),言文之外形内情要相符会,将二者紧密结合。   三、文之基为德
  文有益于国,其作品须文之外形内情要相符会,“文德”之“德”虽与“质”密切相关,但在某种程度上另有其特殊含义,重在言作家的修养品行。
  《论衡》一书论“文德”,含义丰富,尤其“文”之意,不同部分所言“文”,分属于不同系统,内容不一。《轶文篇》有“以文为操”、“文德之操为文”,此所言“文”指礼乐所规定的、合乎道德的文饰仪表。《书解篇》有“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著之于衣为服。故曰:德弥甚者文弥褥,德弥彰者文弥明。”将“文德”比作为“世服”,“文”管外在表现,“德”言内在涵养,将“文”与“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德充文昌、“德”决定“文”。《自纪篇》有“文德不丰,非吾所藏。”这里所言“文德”之“文”即为著书作文。由此观之,“文德”之“文”含义颇丰,有释为合乎礼乐、道德规定的文饰仪表,有著书作文之意,但二者都与“德”相关,这恰好证实了王充对“德”的重视。自《论语》就有:“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德”是“言”之基础,言、德也可相背离。扬雄《法言·君子》云:“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文可“彪外”,但须“弸中”。“中”决定“外”,“德”为人之核心,亦是重视修德的思想。
  “德”作为创作者自身必备的素养,是著书作文的基础。自《论语·学而篇》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以德为先文章为末之意。王充亦是如此,认为德行操守是人之根本,将作家道德修养至于著书作文之前,“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更是将“文德之操”作为一种文体,提出“五文”说,亦可见他非常注重文人的道德操守。他将文与德之关系做了详细的论述,“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官尊文繁,德高文积”,即是内在的德决定外在的文,道德操行越高,文就越多彩,越鲜明,也就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在社会上发挥着表率作用。王充认为那些“德细”“文德不丰”之人不足言说,而那些德行高尚美好,行为高尚、志气不凡之人,才是杰出的人才。为了发扬这种精神,王充以扬子云和班叔皮两个正面例子作此论述:
  扬子云作《法言》,蜀富人赍钱千万,愿载于书,子云不听……班叔皮续《太史公书》,载乡里人以为恶戒。……是故子云不为财劝,叔皮不为恩挠。文人之笔,独已公矣。贤圣定意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后人观之,见以正邪,安宜妄记!
  扬雄作《法言》、班彪续《史记后传》,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外界的干扰,或是利益的诱惑,或是友情的困扰,但他们都不为所动。扬雄不为财劝,班彪不为恩扰,坚守公正无私的德心如实记录,发扬实录精神,在王充看来,著书作文能够“不为财劝”、“不为恩挠”,便是坚守了文人的道德节操。王充将儒生至于文吏之上,原因之一是“文吏能破坚理烦,不能守节”;“儒生不为非而文吏好为奸者,文吏少道德而儒生多仪义也。”
  屈原给中国士大夫树立了榜样,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司马迁对屈原作出高度评价,对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仍然“九死其犹未悔”的人格魅力表示高度钦佩,“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自己的独立人格,因其独立的人格魅力,他的《离骚》被刘勰评价为“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杜甫因自身所具备的德行,也造就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张戒评曰:“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子美笃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而已。”亦可看出伟大的人格产生出伟大的作品。
  综上所述,王充“文德”并非只言“写文章的道德”,他所言“文德”内容广泛,即:文之于社会功用,有益于国,彰德惩恶;垂文时能够文之外形内情应当相符会;文章所载之道、所言之志、所抒之情離不开创作主体,作品的内在精神是作家道德品质的折射,道德品格是文人人品的核心,创作者应加强自身修养。王充言文之外形内情应当相符会是对当时言多过实,繁文丽辞之风的矫正,其文章道德论、为人重于为文对后代文学文论不无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4:259.
  [2]李喜明.‘文德说’浅析[J].新闻爱好者月刊,2008(10).
  [3](汉)王充著,张宗祥校注,郑绍昌标点.论衡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30-584.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
  [5](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6]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75.
  [7]张元济.四部丛刊《国语·楚语》(卷十七)[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15:1.
  [8]扬雄.法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37.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4.
  [1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6.
  [11]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458-459.
  作者简介
  张素梅(1993—),女,重庆奉节人,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传媒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文论。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分析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优缺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64例,治疗医师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
本报讯 (记者 张奥然)涪陵白鹤梁博物馆内部陈列改造完成并已于3月7日重新开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已完成242只手的修补,“印象武隆”大型实景演出于4月23日正式亮相
报纸
邮政积极响应国家"服务三农"的号召和要求,结合自身网络优势,开办了邮政分销业务,主要从事农资产品的分销配送。但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市场对各类商品的消费需求猛增
当前社会煤矿资源需求度不断增长,如何有效提升煤矿开采效率,推动煤矿机电自动化发展是必然选择。在煤矿生产中,通过机电自动化集控技术应用,可以改善传统生产方式的不足,降
为了比较705和新120两种试验台试验标准的等效性,使用仿真程序系统仿真了120阀在两种试验台上紧急二段阀的试验过程.通过寻找某种试验台上合格边界阀,再将边界合格阀在另一种
<正>义乌要切实肩负起"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按照"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标准,扛重担、挑大梁、打硬仗,敢于走前列、善于走前列,争取更多领域、更大范创出特色、走在前列。过
针对DILLIMAX690T高强钢组装焊接工艺难点并结合实际生产中挂货钩的整体加工精度,提出了钢板焊缝采用多层直通法焊条电弧焊,组焊后进行整体回火消除残余应力处理,进而整体喷
应用液晶电光效应设计的两种特殊的光学器件——液晶光快门和液晶透镜.阐述了它们的设计原理及结构特点.液晶光学器件的优点是:用低电压和低功耗就能大幅度的改变其光学性质;无须
提出了一种评估风险投资项目价值的实物期权模型,该模型将风险投资项目看作是由一系列欧式期权构成的复合期权,并根据布莱克一修斯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出实物期权的价值,最后通过算
提出利用故障树模拟技术进行大功率风电机用变桨距减速器的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这种方法采用随机模拟方法为分析手段,模拟求解工程技术问题的近似数值,从而获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