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字、词、句到段、篇,都需要对照教材来理解,教师往往是边讲解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重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教材讲究的是准确性和概括性,有一定的条理性,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每一课时的知识编排也有一定的顺序,从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到练习,一成不变。对学生而言,没有多少新鲜感和吸引力。但数学教材是完成小学数学目的、任务的重要基础,是教与学的桥梁和中介,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不容忽视。那么,数学课堂上如何合理安排和指导学生阅读,以培养其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疑布阵,造成悬念,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操作欲望。
如在教学“被3整除的数”时,一位老师一开始就说:“今天,咱们师生进行一次比赛,你们随便给老师一个数字,老师一看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纷纷给老师报数,一个学生还报了个七位数:7285610。老师马上回答这个数不能被3整除。学生不信,偷偷用笔算验证,果然没错。再报,再试,全都答对了。这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要求老师讲出判断的窍门。老师并没有直接说窍门,而是告诉学生:“这个诀窍在数学课本里,只要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教材,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发现。”听了老师的话,学生们立刻打开课本,认真地看起来。由此,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动机。
二、确定阅读时机
所谓阅读时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也就是学生想读爱读的状态。许多教师无法确定阅读时机,往往把阅读时机理解为新课讲完后,学生进行课堂作业前的中间环节,意图把教师讲解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对阅读时机的片面理解。那么,如何确定阅读时机呢?它与教学内容有关。一般来说,对于较易理解的,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对于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强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结束后,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判断能力。
三、掌握阅读方法
学习方法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范围相当广阔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学习活动的诸多方面,而且存在于学习 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各具特点和作用,它们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要通过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因此,在众多学习方法中,阅读学习方法仍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即使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其基础的、核心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要精读:一字一句地读,从整体上对某节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其次要理解:数学中有很多名词、符号,要引导学生一方面结合生活经验借助于想象帮助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结合书中的具体例子理解它们的含义;第三学习准确的数学语言:在数学中,有一些术语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大相同;第四要手脑结合:数学中充满了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亲自算一算、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填一填等,经历和探究解题的过程。
学生阅读完后,教师要及时检测阅读质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根据反馈信息来进一步调整讲授重点和关键,做到有的放矢。
四、领会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阅读技巧,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最新的研究指出有三种必要的阅读技巧:解释词义、解析字面的意义以及理解能力。在具体的应用题教学中,要在审题、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以往的教学往往注重解题技巧、解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做题时不读题,看“多”就加,看“少”就减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巧读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边读、边想、边划,注意划出关键词,理解其涵义,同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注意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相互学习。在讨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如分数应用题的学习要找到关键词“比、占、是”,看图编应用题要掌握识图的顺序,在分析应用题时要讨论关键的字、词、句,讨论这些字、词、句的涵义等。
此外,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五、读练结合的培养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重视数学阅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只有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和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充裕的时间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真正实现数学阅读的价值,才能使数学教学与教材有机地溶为一体,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当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有意指导,经常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愿读数学书,会读数学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疑布阵,造成悬念,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操作欲望。
如在教学“被3整除的数”时,一位老师一开始就说:“今天,咱们师生进行一次比赛,你们随便给老师一个数字,老师一看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纷纷给老师报数,一个学生还报了个七位数:7285610。老师马上回答这个数不能被3整除。学生不信,偷偷用笔算验证,果然没错。再报,再试,全都答对了。这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要求老师讲出判断的窍门。老师并没有直接说窍门,而是告诉学生:“这个诀窍在数学课本里,只要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教材,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发现。”听了老师的话,学生们立刻打开课本,认真地看起来。由此,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动机。
二、确定阅读时机
所谓阅读时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也就是学生想读爱读的状态。许多教师无法确定阅读时机,往往把阅读时机理解为新课讲完后,学生进行课堂作业前的中间环节,意图把教师讲解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对阅读时机的片面理解。那么,如何确定阅读时机呢?它与教学内容有关。一般来说,对于较易理解的,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对于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强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结束后,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判断能力。
三、掌握阅读方法
学习方法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范围相当广阔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学习活动的诸多方面,而且存在于学习 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各具特点和作用,它们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要通过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因此,在众多学习方法中,阅读学习方法仍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即使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其基础的、核心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要精读:一字一句地读,从整体上对某节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其次要理解:数学中有很多名词、符号,要引导学生一方面结合生活经验借助于想象帮助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结合书中的具体例子理解它们的含义;第三学习准确的数学语言:在数学中,有一些术语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大相同;第四要手脑结合:数学中充满了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亲自算一算、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填一填等,经历和探究解题的过程。
学生阅读完后,教师要及时检测阅读质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根据反馈信息来进一步调整讲授重点和关键,做到有的放矢。
四、领会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阅读技巧,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最新的研究指出有三种必要的阅读技巧:解释词义、解析字面的意义以及理解能力。在具体的应用题教学中,要在审题、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以往的教学往往注重解题技巧、解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做题时不读题,看“多”就加,看“少”就减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巧读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边读、边想、边划,注意划出关键词,理解其涵义,同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注意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相互学习。在讨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如分数应用题的学习要找到关键词“比、占、是”,看图编应用题要掌握识图的顺序,在分析应用题时要讨论关键的字、词、句,讨论这些字、词、句的涵义等。
此外,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五、读练结合的培养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重视数学阅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只有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和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充裕的时间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真正实现数学阅读的价值,才能使数学教学与教材有机地溶为一体,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当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有意指导,经常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愿读数学书,会读数学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