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桥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3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中有座木板桥,宽不足两米,长不过十余步,只是很有些年头了。
  小巧的木板桥下流淌的既非江河之水,亦非溪水泉水,而是一条浑浊的灌渠水,水源是上游的滹沱河,灌溉着沿渠两岸十数个村庄几万亩良田。
  灌渠中有水的时间少,无水的时间多,一年中数见的几次开闸放洪,渠水宽宽荡荡一泻而下,倒也壮观,却从未泛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永远保持着平缓的流量和流速。
  灌渠穿村而过,把村庄一劈两半,村民惯常称渠南为前村,渠北为后村,木板桥是连接前后村的交通枢纽。柳木桥板,榆木桥桩,用工字型的铁巴钉箍在一起,一般只供行人和自行车来往,偶尔也有人力板车隆隆辗过,桥身会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那种空空的声音一直持续到车轱辘离开桥面为止。
  渠堤很高,几与房顶持平。任谁站在植满垂杨嫩柳的土堤上,都有一种成就感,平视着前村后村谁家房顶上晾晒着的红枣或是苞谷,一饱眼福。渠堤很宽,并排走两辆驴车一点问题都没有。多少年了,灌渠两侧的村庄早把漫长的渠堤当做出行的通道,我姥姥六十多岁时还骑一辆单车从邻村来我们村看我母亲,走的就是时宽时窄的渠堤,因一只穿堤而过的野兔,着实把她吓了一跳,姥姥连人带车掉进渠里。当时正值春灌,渠水滂沱,姥姥在水中一上一下向下游漂去,幸亏有个放羊人拽着柳树条,把她打捞上来,算是捡回一条命。姥姥临终前,还念叨那个放羊人的好。
  灌渠全称叫广济灌渠,长约60华里。县志里说,这条渠明朝时候就有了,因一场地震而损毁;到了清朝,屡有官员士绅倡议修复,但“该渠界连三属,人民众多,此争彼阻,容易酿成械斗重案……几朝均禁开渠”。1912年,在大同失利的革命党人续西峰,回到家乡兴修水利。在他的主持下灌渠得以重新开修,但在上游的白村遇到村民阻扰,说把白村的风水给破坏了。行伍出身的续西峰听说此事后,派部属续国良前往协商,剽悍的村民一锹把续国良拍倒在地,随行的新代宁公团士兵遂开枪把滋事的郭五、郭六兄弟俩击毙,白村村民哗然而退……自此,再无人敢阻扰修渠。
  当时,有个叫续琨的革命党人写了一首诗盛赞广济灌渠竣工:“渠开广济福黎烝,泽被三县田万顷,杨柳成荫丰穰日,应念郑白开山公。”
  百年以后,广济灌渠为沿岸百姓带去数不清的财富,而感怀续公丰功伟绩者,却寥寥无几。那时,我们还年少,从木板桥上经过,浑然不知脚下的流水还曾发生过这样离奇曲折的故事。我们把广济灌渠称作大渠,在大渠上,既有木板桥,也有石拱桥,前村后村之间,走石拱桥稍微绕远,其实也不算远,也就两三百米距离,但惜力的村民宁肯吱吱呀呀地走那座木板桥,也不愿踏踏实实走石拱桥。当然,那些两套以上的骡马车、砰砰乱跳的手扶拖拉机是非走石拱桥不可的,它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木板桥,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前村的人要去桥北出工或采购生活用品,后村的人也经常带孩子去桥南的大队部看电影看样板戏,不知有多少人要同木板桥打交道,低头不见抬头见,见惯了,走熟了,有时闭着眼也能从桥南跑过桥北,不怕失足掉下去。我也曾闭着眼摸索着走过桥面,心有余悸却满心欢喜,好像做了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木板虽然有的地方隆起或陷下,但它传递给脚底的感觉始终是细腻的、柔韧的、忽悠忽悠的,好比是在荡秋千,好比是在船上行走。
  应该说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孩子可以猫一样卧在祖母温暖的怀抱里,聆听祖母哼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歌谣,而与江南相隔万水千山的北方儿童,是难以品味这种来自淅沥梅雨中的歌谣所传递的独特意境的。我们村这条横躺着的大渠,即使灌满滔滔洪水,也撑不起一条瓜皮小舟,逼仄的渠道里永远看不到身穿竹布衣衫的少年驾一支箭一般飞快的舢板来找外婆桥前的青石码头。木板桥不是外婆桥,木板桥上走动的多是些皮肤粗糙,骨节粗大,说话瓮声瓮气的北方汉子或婆姨。这些红脸汉子在迎娶这些婆姨时也照例是从木板桥上从容走过的,男人推着从邻家借来的自行车,喜气洋洋把新人驮过桥面,坐在自行车后架上的新人却花容失色,一叠声要新女婿慢点,稳点。
  我们那时候的学校是建在后村的,学校背后就是大永安寺。一至三年级班主任都是同一个人,老师姓温,一个中年妇女,是前村人,教龄很长,个子也高,说话比较直率,伶牙俐齿的,对谁都铿铿锵锵地不留余地,就跟她走路一样风风火火。学生们都怕这个女老师,谁背不会课文,到了月上柳梢头都不能回家。因为老师的缘故,贪玩的我却很少在木板桥上逗留,尽管木板桥是那样地令人着迷。
  我们一条街上的孩子有时会成群结队去体验木板桥,大家会不自觉地加大脚底力量,似乎不如此不足以体味桥的弹性和韧性。我们“嗵嗵”地从北往南跑过去,在剧烈的颤动中感受桥身上下的波动,那种波动有如流水般传递到我们身上来,很舒服很协调也很刺激。
  木桥很老了,有的地方修补过好多次,修桥的老人肯定不在这个世上了,不在就不在吧,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仍然成为前村后村不可或缺的交通纽带。没人想到应该把木桥换成水泥桥,人们日复一日地从南走到北,从北走到南,习惯了它的宽度,也习惯了它的颤抖,甚至那種空空的声音都已变成音乐。
  渠堤上的柳树在春天的时候会飘扬起一团一团雾一样的柳絮,桥上到处是乱蹿的绒毛,欢欢地随你的鞋底跑。柳絮落完,柳芽吐出新绿,一年的好风景又开了头。随便站在哪个地方吧,透过夕阳的余晖看木桥,青色的粉色的氤氲模糊了木桥的线条,朦胧中有着女儿般的温柔与娇媚。倘若桥下尚有流水,波光潋滟中的木板桥,简直就是一幅画了。
  而夏天和秋天呢?身穿汗衫的男劳力肩掮着谷个子从桥上沉重走过,女人们则挎着一篮子蔬菜说说笑笑走过,年轻人脚步轻盈,老年人步履迟滞,只有上学下学的孩子夹着书包啪啪地跑过去,当然还有四平八稳的牛和乱哄哄的羊群。
  冬天的木板桥上少有积雪,村人都在用心呵护着桥面,但也常有照料不周时,积雪没来得及清扫,又被早起的路人踩瓷了,只能等太阳出来后融解。不久,你会发现化掉的雪水在桥板下垂挂成一排冰溜子,晶莹且透明。常有胆大的孩子弯下身子去够冰凌,咬在嘴里嘎嘣脆,透心凉。
  四季在不停地轮回,这是木桥一年一度的流程。大约是千禧之年的春天,木板桥的桥桩有一段烂掉了,桥面中间部位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桥身整体呈倾斜趋势。人们过桥时无不忧心忡忡,只是没人提议这桥该修一修了。人们依旧各干各的事儿,桥上依旧川流不息地过人,过牲口。后来,在某个晚上,我们的温老师下了晚自习,从桥北往桥南走,她风风火火地过桥时,桥却轰然一声坍塌了……
  就是这年秋天,在学校老师们的联名呼吁下,一座结结实实的水泥大桥在木板桥的旧址上竣工。
  编辑:刘亚荣
其他文献
目前聚合物驱油已经在大庆油田开始工业化生产使用多年,聚合物驱油技术已成为油田高含水开发阶段提高原油采收率、确保油田持续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B3-5 聚合物配制站是油公
亲戚未必都是“熊”的。“熊亲戚”一词起源于2014年2月,一位名为“爱懂特no”的网友在其微博中爆料:自己的闺蜜带着其两岁半的女儿参加家庭聚会,结果孩子被亲戚喂食开心果导
期刊
儿时对过年除夕夜的那种无限期盼早已成为了过往。令人兴奋到睡不着觉的新衣服、新鞋子、年糕和饺子,早就进入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年轮的飞速转动还意味着青春不再,美好年华
期刊
“不过年不回家.”当我跟几位媒体同道初次探讨这个题目的时候,他们的眼神告诉我某种怔忡不安的情绪,以及某种担忧或质疑.我提示他们,别忘了汉语言的多义性特征.“不过年不回
期刊
人与环境是无法分割的,正所谓“环境育人”。截至2007年,我国西部农村寄宿制工程完成,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减少,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大量闲置的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何常在,原名崔浩,1976年出生,邯郸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知名畅销书作家。曾写诗歌及美文,作品散见于国内各大报刊,为《读者》杂志首批签约作者。后改写政
期刊
人与人之间最重的亲情,无外乎父母子女。以一个人为中心点,以父母子女关系为线,向上向下连接,可连缀成一个巨大的树形图。如果辅以兄弟姐妹、夫妻、公婆(岳父母)等,便是一张
期刊
买房装修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装修好房子又要购置家具,这些事情万万不可轻视,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选购家具时,要根据自家的情况买合适的家具,不能白白
期刊
崔彦生,河北省深泽县北中山村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泽坠子戏的传承人,主攻小生、老生行当,代表剧目有《王莽赶刘秀》《白罗衫》《回龙传》《海公案》《包公出世》等。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