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持续发展,鱼产量提高和投入增加,池塘内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良好的水源、水质难找,加上鱼池老化,故鱼病频发,事故不断,鱼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制约生产发展。为了实现健康养殖,为社会提供无公害的高质量鱼产品和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我国传统养鱼池塘进行改造和升级,以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 一般改造升级
我国农村池塘大多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创建商品鱼基地、解决吃鱼难问题而开挖的,已经使用了20多年,池底淤泥深厚(50~80厘米),池堤坍塌,生产性能显著下降,甚至无法开展水产养殖。尽管有的地方采取了一定修复措施,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池塘改造、升级。
池塘改造首先是清淤问题。鉴于清淤投资大、难度大,各地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采取国家、地方和承包者(或企业)多方融资。在技术上,可应用铁斗绞机在排水干池后将淤泥拖挖上堤,修复池埂、池坡;也可在排出大部分池水后,用浊流泵和水枪(清淤机)带水抽出淤泥,以填积池埂或其他低凹空地;也可平时定期使用船泵和活动水管带水清淤。多年淤积导致一次性清淤难度大,应在每年年底趁渔闲干塘之机挖出部分淤泥,并结合进行修复池埂、池坡;还可实行养鱼与种瓜等其他旱性作物轮作,待淤泥干化后用机械挖出修池。
采取以上措施,只能暂时恢复池塘水深和加固池堤、池坡,在不太长的时间内(2~3年)池塘又会损毁严重,所以我国不少地方进行池坡硬化,以延长池塘老化时间。池坡硬化,一般用砖、石平铺护坡,或用水泥预制板块、“三合土”、混凝土等护坡。但不少地方由于采用方法不对,导致护坡材料垮塌严重。池塘护坡(包括排灌沟渠护坡)的关键技术有3点:第一,土坡坡度一般小于90度(有一定坡度),并且夯实;第二,池坡与池底交接处应有牢固的基础。一般要求挖到淤泥以下宽、深各40厘米,并用砖砌或混凝土砌成宽、深各35厘米的基础,然后沿基础向上护坡(如果是混凝土,其垫层3厘米,混凝土5厘米,其中卵石或碎石如拇指甲大小,并且每隔一段距离留有伸缩缝);第三,坡顶上应有25~30厘米宽的硬化压顶。此外,在池塘两长边对角处建台阶,以便于养鱼人员上下池塘拉网和进行其他操作。
现代化养殖场和农村养鱼池塘,还应对场区内主要干道进行硬化处理,即建成宽3.5米左右的柏油路面或水泥路面,条件差的应铺设砖渣(石渣)路面,且与省道和国道公路相通,以便于物资、产品运输,养殖操作和人员、信息交流。适当对场区主要干道和主渠道植树绿化,为建成标准化、生态型养殖场创建基础条件。
2. 生态改造升级
生态改造升级是根据池塘生态工程新技术,对传统池塘进行根本性改造升级。该项技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池塘水体循环自然净化系统;其二,池塘人工湿地生态工程净化系统。这两套系统循环用水,自然净化,既不完全依赖外部良好的水源水质,又不对外排污,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适合缺水和水体不同程度污染区域应用。
①池塘水体循环自然净化系统
该系统是将多个面积、水深相同或比较接近的偶数池塘,按池塘排列方式(“田”字形,“一”字形,“二”字形和双列),用管道或沟渠以对角线“之”字形彼此连接、贯通(见图1),其中两池间用1台水泵或潜水泵抽水,推动所有连通池塘水体循环,从而达到水体上下对流,改良池塘水环境的目的。
通过水体循环、水质净化,溶氧充足,鱼类一般不浮头,不发病或很少发病;一旦发病应停止水体循环,及早对症防治,施药后1~2天恢复循环。
②池塘人工湿地工程净化系统
该系统利用池塘附近占养殖水面10%的空闲地建成人工湿地,利用水泵抽取池塘水体进入人工湿地净化,净化水再回流池塘。可用于单个池塘,也可用于多个池塘,多个池塘按池塘水体循环系统方法连接人工湿地。(见图3)
人工湿地,利用砖、石和水泥砌成,也可利用“三合土”或隔水厚塑料膜垫底,以防湿地渗漏。
人工湿地栽种水生性或喜水性植物如茭白、菖蒲、蒲草、空心菜、美人蕉、鸢尾草、棱鱼草、千屈菜、再力花、水芹菜等,还可根据食用性和美化环境选择不同作物。
经人工湿地净化的水体一般缺氧,需通过生态沟内自然生长的丝状藻类的光合作用增氧或机械增氧。此外,还可根据人工湿地的原理将池塘与稻田或藕塘或其他荒废水面连通,进行水体循环自然净化。
人工湿地水泵的功率、开机时间,鱼病防治等与池塘水体循环自然净化系统相同。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荆州市江汉路41号长江水产研究所 邮编:434000)
1. 一般改造升级
我国农村池塘大多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创建商品鱼基地、解决吃鱼难问题而开挖的,已经使用了20多年,池底淤泥深厚(50~80厘米),池堤坍塌,生产性能显著下降,甚至无法开展水产养殖。尽管有的地方采取了一定修复措施,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池塘改造、升级。
池塘改造首先是清淤问题。鉴于清淤投资大、难度大,各地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采取国家、地方和承包者(或企业)多方融资。在技术上,可应用铁斗绞机在排水干池后将淤泥拖挖上堤,修复池埂、池坡;也可在排出大部分池水后,用浊流泵和水枪(清淤机)带水抽出淤泥,以填积池埂或其他低凹空地;也可平时定期使用船泵和活动水管带水清淤。多年淤积导致一次性清淤难度大,应在每年年底趁渔闲干塘之机挖出部分淤泥,并结合进行修复池埂、池坡;还可实行养鱼与种瓜等其他旱性作物轮作,待淤泥干化后用机械挖出修池。
采取以上措施,只能暂时恢复池塘水深和加固池堤、池坡,在不太长的时间内(2~3年)池塘又会损毁严重,所以我国不少地方进行池坡硬化,以延长池塘老化时间。池坡硬化,一般用砖、石平铺护坡,或用水泥预制板块、“三合土”、混凝土等护坡。但不少地方由于采用方法不对,导致护坡材料垮塌严重。池塘护坡(包括排灌沟渠护坡)的关键技术有3点:第一,土坡坡度一般小于90度(有一定坡度),并且夯实;第二,池坡与池底交接处应有牢固的基础。一般要求挖到淤泥以下宽、深各40厘米,并用砖砌或混凝土砌成宽、深各35厘米的基础,然后沿基础向上护坡(如果是混凝土,其垫层3厘米,混凝土5厘米,其中卵石或碎石如拇指甲大小,并且每隔一段距离留有伸缩缝);第三,坡顶上应有25~30厘米宽的硬化压顶。此外,在池塘两长边对角处建台阶,以便于养鱼人员上下池塘拉网和进行其他操作。
现代化养殖场和农村养鱼池塘,还应对场区内主要干道进行硬化处理,即建成宽3.5米左右的柏油路面或水泥路面,条件差的应铺设砖渣(石渣)路面,且与省道和国道公路相通,以便于物资、产品运输,养殖操作和人员、信息交流。适当对场区主要干道和主渠道植树绿化,为建成标准化、生态型养殖场创建基础条件。
2. 生态改造升级
生态改造升级是根据池塘生态工程新技术,对传统池塘进行根本性改造升级。该项技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池塘水体循环自然净化系统;其二,池塘人工湿地生态工程净化系统。这两套系统循环用水,自然净化,既不完全依赖外部良好的水源水质,又不对外排污,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适合缺水和水体不同程度污染区域应用。
①池塘水体循环自然净化系统
该系统是将多个面积、水深相同或比较接近的偶数池塘,按池塘排列方式(“田”字形,“一”字形,“二”字形和双列),用管道或沟渠以对角线“之”字形彼此连接、贯通(见图1),其中两池间用1台水泵或潜水泵抽水,推动所有连通池塘水体循环,从而达到水体上下对流,改良池塘水环境的目的。

通过水体循环、水质净化,溶氧充足,鱼类一般不浮头,不发病或很少发病;一旦发病应停止水体循环,及早对症防治,施药后1~2天恢复循环。
②池塘人工湿地工程净化系统
该系统利用池塘附近占养殖水面10%的空闲地建成人工湿地,利用水泵抽取池塘水体进入人工湿地净化,净化水再回流池塘。可用于单个池塘,也可用于多个池塘,多个池塘按池塘水体循环系统方法连接人工湿地。(见图3)

人工湿地,利用砖、石和水泥砌成,也可利用“三合土”或隔水厚塑料膜垫底,以防湿地渗漏。
人工湿地栽种水生性或喜水性植物如茭白、菖蒲、蒲草、空心菜、美人蕉、鸢尾草、棱鱼草、千屈菜、再力花、水芹菜等,还可根据食用性和美化环境选择不同作物。
经人工湿地净化的水体一般缺氧,需通过生态沟内自然生长的丝状藻类的光合作用增氧或机械增氧。此外,还可根据人工湿地的原理将池塘与稻田或藕塘或其他荒废水面连通,进行水体循环自然净化。
人工湿地水泵的功率、开机时间,鱼病防治等与池塘水体循环自然净化系统相同。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荆州市江汉路41号长江水产研究所 邮编:4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