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着了“伪勤奋”的道儿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大科学家爱迪生也认为,天才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由此可见,对于学习来说,勤奋是必不可少的素质。但是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的勤奋未必能换来好成绩,反倒是不那么勤奋的孩子成了学霸,难道真是智商有差别吗?本期,我们邀请中学生学习障碍研究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庞义凯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勤奋为何不管用
  钟泽华(14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学习十分用功,每晚做作业到半夜,睡眠时间只能保证五六个小时,周末也不休息,把时间都花在了补习班上;除了学习,他没有爱好,甚至不愿在网游上浪费时间。有这么省心的孩子,要说我该知足了,但是恰恰相反,我为他操碎了心!因为他的学习成绩糟糕,全班72名学生,他的成绩排名稳定在第40名左右。我敢打赌,我儿子的勤奋程度不亚于他班上的任何一个学霸,但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
  柯智文(12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也是这种情况。看着她熬红的眼睛,再看看让人心凉的成绩单,我真不知说什么好。不是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吗?同样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什么别的孩子五谷丰登,偏偏我家孩子颗粒无收?我丈夫说,一定是咱家孩子的智商不行。我不认命,于是鱼肝油、生命一号,只要听人说管用,我就买来给女儿补,可是没什么效果。我知道补智商这事不能急,但小升初不等人啊!没办法,我又给她报了几个补习班,她不叫苦也不喊累,风雨无阻地去,可是前不久期中考试,成绩还是班里的中下游,让我看不到一点希望!
  主持人:学生求学,勤奋固然重要,但勤奋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它只是成功的要素之一。这就好比运动和健康的关系,天天运动就一定能保证身体健康吗?不一定!不合理的运动甚至会造成运动损伤。只有运用合理的运动方法和技巧,适当的运动时间,搭配合理的饮食等,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勤奋也一样,盲目的勤奋只是简单工作的重復劳动,不但不会提升成绩,反而会让人身心疲惫。不客气地说,错误的勤奋比懒惰更危险!庞先生,我说的有道理吗?
  庞义凯(中学生学习障碍研究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道理!学习是一项长期、繁重的脑力劳动,只拼勤奋,不讲究效率,相当于使蛮力,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努力与成绩不相符,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学习方法不对头,学习效率低下;第二,勤奋仅仅是假象,孩子看似用功,实则消极怠工,即“伪勤奋”。
  柯智文:假装勤奋?作孽啊!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坑自己?
  庞义凯: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他们害怕父母的唠叨和来自老师、同学的压力,逐渐学会了一套消极的应对策略,即每天忙忙碌碌,用勤奋的表象来安慰自己、麻痹自己,迷惑家长和老师。这样的勤奋其实是一种盲目的学习,根本无法达到学习目的,更无法有效地提升学习成绩,这样长期下去,孩子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主持人:公平地说,孩子是在骗家长,也是在骗自己,但这只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本能,并非刻意坑害谁。所以,请家长朋友们少安毋躁,请庞先生为我们指点迷津。
  渐渐当真的假象
  郑国林(16岁男孩的爸爸):我儿子也是一个用功程度与考试成绩不成正比的孩子。每当我进他的房间,看到他贴满墙的励志标语,心里就酸酸的:孩子,真难为你了,可能你不是读书的料儿啊!但这话我不敢讲出口。请庞先生仔细说说,伪勤奋都有哪些表现,看看我儿子是不是也着了它的道儿。
  庞义凯:伪勤奋通常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学习磨洋工,效率不高。
  想必许多家长对这样的场景不陌生:孩子放学之后就摊开书本写作业,不看电视,不出去玩,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但半天写不出几个字,几个小时都没有解出一道题,直到该睡觉了也没有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磨蹭的坏习惯。很快这种坏习惯就蔓延到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孩子的逻辑是:反正我努力了,你总不能怪我笨吧?要怪,就怪自己的基因不好吧。
  我接手过这样一个案例:小德是一个虎头虎脑的高一男生,十分聪明,做数学作业时专挑难题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做难题过瘾,有成就感。大家都认为,这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事实让人大跌眼镜,每次数学考试他都在及格线上挣扎。仔细看试卷就会发现,前面的几道题几乎都是满分,后面的一页基本是白卷。原来,他做题准确率很高,但速度慢,时间不够用。难道真的是时间不够吗?显然不是,而是他在平时做作业的过程中没有养成提高效率的好习惯。由此可见,提高作业的准确率固然重要,但如果无法提升写作业的效率,也是一种伪勤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伪勤奋不仅对提升学习成绩没有帮助,还会影响孩子的大局观,磨磨蹭蹭的性格更会影响孩子日后的生活。
  第二,一边翻看答案,一边做习题。
  当孩子坐在书桌前,本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但是有些学生,总是会不时地翻看练习册后面的参考答案,做一题对一题,甚至遇到难题,不是自己先思考解决方法,而是直接照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固然能够给出准确的结果,可是学习的目的就无法达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平心静气、专注深思,这样才能达到开悟的目的,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点;假如总是翻前看后,依赖参考答案,不仅影响内心的专注,更会影响学习的效率与效果。要知道,真正面对考试的时候,不会有参考答案,而是需要沉思默想、一气呵成。如果平时养成了照抄答案的坏习惯,势必会让自己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考试的时候原形毕露。
  第三,贪多嚼不烂,刷题求量不求质。
  众所周知,写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习效果,通过做题的方式,让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许多学生有刷题的习惯,在同学之间,谁做得习题多,谁做得作业快,也会形成一种攀比。做作业固然重要,但是盲目地做习题,未必是明智之举,有时候大量的习题,不仅变成一种学习上的压力,而且根本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要知道,在做习题的时候,用心地做好一道题,比盲目去做十道题更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   卫艳冰(11岁女孩的妈妈):看来,我是让小孩子给骗了!想不到才11岁的小姑娘就有这样的心机,真是伤透了我的心!对了,庞先生刚才说伪勤奋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真的如此吗?
  庞义凯:心理学认为,伪勤奋就是用虚假的努力安慰自己,让自己产生勤奋的表象,当孩子在这种表象中越陷越深的时候,就会把虚假的勤奋当成真实的勤奋,很容易由此产生负面的情绪,比如失望、沮丧、怀疑、怨恨,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会受到打击,甚至怀疑人生不公平,后果不堪设想。
  提高效率的方法
  罗瑞琳(9岁男孩的妈妈):那么,真正的勤奋是什么?
  主持人:我来谈谈我的理解。勤奋大体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时间上的勤奋,即愿意多付出时间在一件事情上或者多件事情上;第二种,方法论的勤奋,即和别人做相同的事情,但是愿意花时间总结更加好用的方法和寻找更好用的工具,爭取更高效率;第三种,战略上的勤奋,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方向对了,事情才有意义,只有梯子靠对了墙,努力爬才有意义。
  庞义凯:完全同意主持人的看法。一言以蔽之,不追求效率的勤奋都是伪勤奋,不值得提倡。
  侯秉兰(17岁女孩的妈妈):可是,我该怎样帮助女儿改掉伪勤奋的坏习惯呢?
  庞义凯:建议您尝试以下方法:
  1.自我评估,树立信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家长应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学习状况,充分评估自己的实力。告诉孩子,为了努力而努力,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努力而努力,都是无用功,必须坚决停止。同时要认识到,以前学习成绩欠佳,不过是学习方法不对头而已,只要调整得当,一定能迎头赶上。
  2.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家长要引导孩子调整学习方法,扎扎实实地用功,把每一道自己做过的题真正学会,碰见不会的题就请教同学和老师,不留任何漏洞。做过的错题经常翻看、总结,加深印象,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习定时,讲究效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效率,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也是需要学生培养的习惯。比如,在做作业的时候,要求固定的时间内,解决哪些难题,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之后,再做其他方面的琐事。
  4.净化环境,避免诱惑。孩子自制力薄弱,很容易受到手机、电脑、电视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在学习时分心,所以,在孩子学习时,家长应避免看电视、听音乐等娱乐活动,以免孩子分心,尤其是不能允许孩子一边玩手机一边写作业。
  5.劳逸结合,焕发动力。学习是孩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熬夜写作业、周末也不停补习、盲目刷题……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疲惫,越来越不能静心学习。适当上网玩游戏、聊聊天、外出游玩等都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只有劳逸结合,孩子才能焕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自觉地学习。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宝宝需要家长的认可。然而,表扬宝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家长操作不当,极有可能适得其反。以下四种表扬方式容易给宝宝造成暗伤,家长不可不防。  正话反说 明褒暗贬  【场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4岁的康康经常乱放玩具,下次玩的时候找不到就哭闹。有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发现客厅里的玩具都分门别类地堆放在墙角,康康正满头大汗地收拾着。妈妈笑逐颜开:“康康终于记住自己应该做什么了,真是太阳
今天是母亲节,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运用我们的智慧,给妈妈送一份母亲节礼物。我回想这些年妈妈一直默默地为我们的家奉献自己,就计划亲手给妈妈做一张贺卡。  放学后,我迈着急匆匆的脚步回到家,马上开工。经过四个小时的努力,礼物终于完成了!收到我的禮物,妈妈很开心,夸我长大了,目光充满憧憬。她打开电脑,给我看我小时候的照片和视频,还拿出我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如数家珍。这些破旧的玩具,在妈妈看来都是
望子成龙是家长对孩子的美好期待,也是亲子间情感互动的心理基础。通常情况下,孩子会在父母的期待中找到努力方向,成为父母希望的好孩子。但期待并非永远是好事,有时候,孩子在家长饱含期待的言语和眼神中会不知所措,甚至畏缩不前。那么,家长究竟该不该对孩子有所期待?期待的分寸如何掌握?  灰心丧气的学霸  小宇是焦作某中学初中二年级的一名男生,是学校有名的学霸,重要考试稳居年级前五名。小宇是在农村上的小学,因
儿子上小学三年级,脑袋瓜很聪明,可学习不太努力,成绩处于班里中下游水平。  一个周日的下午,儿子和几个同学在他房间里高谈阔论,我忍不住侧耳倾听,原来他们正显摆自己父母的本事。有的说自己妈妈当领导,有的说自己爸爸开飞机,我儿子却说:“不管干什么,能轻松挣钱才最重要。我爸平时打打电话,出去吃个饭喝个咖啡,就把工作给做了,还不少挣钱。我妈更轻松,写写画画就把钱挣了。”  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也意外找到了
作 为联邦政府“国家创新与科学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正致力于激发儿童从幼年开始拥抱科学与创新,推动下一个经济繁荣时代的到来。  研究显示,澳大利亚75%快速发展的职业都需要数字化素养与科学技术技能,而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在发展早期得到鼓励非常关键。终身学习开始于幼年。为此,联邦政府向堪培拉大学提供580万澳元,资助开发6个系列的科学技术课程教育软件,其中4个面向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的儿童,激发幼儿
哪些事父母必须做?哪些事父母不能做?父母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对于这样基础性的问题,经常有读者感到迷惑。高深的理论概念难以理解,那就让我们通过上海男孩潘沈涵的故事来增强感性认识吧。  潘沈涵1999年10月出生,爸爸是一名技术精湛的机械制造技师。受爸爸影响,潘沈涵从小动手能力就特别强,立志将来报考同济大学,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2015年中考,潘沈涵发挥失常,报考的10所高中全部落空。自责、失望、迷
“我就要自己拿东西,你别管我!”“我不穿袜子,就不穿!”“我现在就要吃冰激凌,你给我买!”……这些语气坚决的话都出自三岁孩子之口。他们说一不二、不容商量。更让父母想不到的是,这些身高刚到自己大腿的小家伙,居然会认为他所有的决定都是正确的,他的意志必须得到贯彻,周围人必须按他的想法做。  王女士感觉自己丢人丢到家了——女儿居然跟在奶奶后面一个劲地要奶奶“赔”她的便便  上周六,王女士度过了不寻常的一
英国沃里克大学科学家对过去42项试验结果进行了梳理分析,这些试验涉及7.5万个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和使用穿戴设备定期跟踪研究对象的作息习惯、健康状况及体重指数,结果发现,睡眠不足的孩子体重增加比例均高于同龄的睡眠充足者,前者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平均比后者高58%。具体来说,4~11个月大的婴幼儿每天睡眠不足12小时,肥胖风险提升40%;3~5岁儿童每天睡眠不
问:12年前,我和妻子赶集回来,在路边废弃的磨盘上看到一个啼哭的女婴,襁褓里有20元钱和几件衣物。我和妻子将女婴带回家,并到县民政局办理了收养手续。我们对女孩视如己出,现在她已经上初中了。前不久,一对夫妇找上门来认亲,忏悔自己的遗弃行为。亲子鉴定确认他们是女孩的亲生父母。尽管不舍得,但我和妻子愿意成人之美,让他们一家破镜重圆。请问,解除收养公证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费先生(辽宁抚顺)   律师意见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精彩的虚拟世界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孩子沉溺网络不可自拔,家长忧心如焚。安徽省临泉县的李涛、刘冬梅夫妻在情急之下,花重金把染上网瘾的儿子送到一家全封闭成长辅导学校,渴望以教育外包的形式让儿子戒掉网瘾。没想到的是,两天后他们接回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一入网吧深似海  19岁的李傲是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人,虽然家境普通,但也是被家人捧在手心里长大的。特别是妈妈刘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