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少数民族舞蹈中的"弱势群体",回族舞蹈在其发展道路上存在着诸多劣势与先天不足,而其独特的民族性与宗教性,使其舞蹈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回族男青年头戴小白帽、身着坎肩,女青年头披长纱,那朴实但独特的装束一定使人记忆犹新;在五彩缤纷的艺术舞台上,各民族舞蹈争奇斗艳,回族舞蹈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舞蹈那样使人屡见不鲜,这无形中使人们对回族舞蹈的认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回族民间舞蹈和其它民族民间舞蹈一样,也是丰富多彩、历史久远的。
关键词:回族舞蹈;艺术特点;发展;趋势
回族舞蹈从回族音乐中发展而来,并逐渐从音乐中分离,具有它的个性选择和文化意义。在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寻根"潮流中,回族舞蹈的"滞后"反而成为它最大的优势,因而较之其他兄弟民族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回族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基础上的文化创造,体现了回族舞蹈发展的个性特点,必须要抓住回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心理。
一、回族舞蹈的特点
回族有着不成文的清规戒律约束着歌舞娱乐,但回族舞蹈还是在夹缝中萌生、形成、发展,它一方面传承伊斯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回族人民日常的劳动娱乐中无不伴有舞蹈动作,并且形成自己的特点,例如:回族穆斯林在做“礼拜”时,手臂动作较多,身体动势较大,当念到“都瓦儿”时,均将头部左右转动;念到“大赞”时,身体和头部均晃动,因此“摇头”这一动势,正是回族舞蹈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回族舞蹈也被很多舞蹈工作者所重视。
回族舞蹈包括礼仪舞蹈和游戏舞蹈。礼仪舞蹈有宴席舞和念舞。凡是在宴席场合表演的歌舞,称为宴席舞,这种舞蹈形式构成了回族舞蹈的主体.念舞即为葬礼中的舞蹈,残存于西北伊斯兰教的某些门宦中,即“念经时摇头,食毕则耍拳舞手”,葬之“以足踏坟”。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动态,还未形成具有规模的舞蹈祭奠形式。游戏舞蹈也包括两类,一类是近似回拳的体育游戏,也叫“踏脚”.最初称“弹腿”,实际是一种武术,是回族人民外出做生意,赶麦场,预防被袭的防身之术。同时也用以冬季农闲娱乐。参加者老少皆有,可以起到联络情感的作用。另一类是“坐舞”。它是以坐的形式进行的舞蹈。一般是顺圈而坐,轮番以双人对舞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以所唱之“酒曲令”来伴舞。主要特点是模拟性强,动作干脆、细腻。
二、回族舞蹈的发展趋势
(一)、回族舞蹈的发展现状首先表现在创作思想的解放和创作氛围的浓厚上。回族又称回回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视 野的开阔,回族人民打破了种种阻碍,清醒地认识到,民族艺术是民 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近年來,回 族人民和全国舞蹈界出于繁荣发展回族舞蹈的迫切愿望,频繁地开 展了一系列回族舞蹈的理论、创作和演出活动。次数之多,规格之 高,不但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而且与其他民族相比,也是不多见的。 2004年,在银川举 行了首届全国回族舞蹈理论研讨会,可以说是吹 响了回族舞蹈大发展的进军号,掀开了回族舞蹈创作大繁荣的序 幕。不但为回族舞蹈创作做好了理论准备,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全国 回族舞蹈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开创了回族舞蹈创作的新局面。2007 年,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宁夏党委宣传部、宁夏民委、宁夏文联举行 的首届全国回族舞蹈展演,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举行。 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回族舞蹈的大会演,汇聚了当时全国回族舞蹈创作的精华。回族舞蹈 百花园的色彩续纷,可谓是回族舞蹈创作的空前盛会。近些年来回族舞蹈的发展成绩,更在于创作出了一 大批回族舞蹈的精品力作。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受到了回族群 众的欢迎和好评。填补了 回族历史上的空白。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回族舞蹈的迷人风貌。如宁夏创作的回 族舞蹈作品《金色汤瓶》等作品,曾亮相于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元旦 晚会,使全国人民都为那具有特别风味的回族舞蹈所倾倒。回族舞蹈《剪花花》《水之秘语》《水溢金瓶》《月上弦》等作品还获得了全 国舞蹈的最高奖项“荷花奖”,实现了在全国性大奖中历史性的突 破,圆了几代回族舞蹈工作者的梦。这标志着回族舞蹈创作水平新 的提高,而且也说明了近年来回族舞蹈创作的成绩,已被全国舞蹈 界和全国人民所肯定、所接受、所认知。
(二)、回族舞蹈近年来的回族舞蹈创作,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打破了以往单调、沉闷,一味在外部特征和艺术形式上下功夫的创 作模式。在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民族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为积极和大胆,在特点和风格特征的表现上,更为鲜 明和突出,巧妙地运用传统动作元素中的“碎摇头”,又将传统舞步 融进胯部和腰部左右摇摆的动律中,配合活泼的跳跃性节奏,把回 族女孩嬉戏的生活情景描绘得绘声绘色、情趣盎然。大型回族舞剧《花儿》《月上贺兰》,更是以宏大的篇幅,精美的 结构,璀璨的艺术场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向 观众展现了全新的回族生活舞蹈语汇,是两部地道的属于回族的民 族舞蹈艺术佳作。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回族舞蹈作品,都表现 出了鲜明的回回民族的文化符号,因而十分亲切感人。如回族舞蹈作品《碰手镯》《心中的牡丹》《月之弦》《星月璀燦》等,都是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物象或符合审美习惯所熟悉喜爱的东西为题材或主要道具,具有了浓厚的回回民族的民族特点。不少回族舞蹈作品,不仅表现出了具有鲜明回族色彩的文化符 号,还突破禁区,大胆地深入宗教这一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领域,使 回族文化符号的表现,更为强烈集中。深入地挖掘并表现了回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特 征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高级层面,是推动民族凝 聚、发展、进步的思想火花。
参考文献:
[1] 华方佐. 回族舞蹈艺术多元化发展路向[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40-45.
[2] 冯双白. 《舞蹈》见证中国舞蹈五十年[J]. 舞蹈,2008(12):6-14.
[3] 余媛媛. 浅谈回族舞蹈艺术多元化发展路向[J]. 芒种,2012(第19期):217-218.
[4] 周晶. 浅谈宁夏地区回族舞蹈语言的风格与特征——以女子群舞《心泉》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149-152.
关键词:回族舞蹈;艺术特点;发展;趋势
回族舞蹈从回族音乐中发展而来,并逐渐从音乐中分离,具有它的个性选择和文化意义。在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寻根"潮流中,回族舞蹈的"滞后"反而成为它最大的优势,因而较之其他兄弟民族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回族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基础上的文化创造,体现了回族舞蹈发展的个性特点,必须要抓住回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心理。
一、回族舞蹈的特点
回族有着不成文的清规戒律约束着歌舞娱乐,但回族舞蹈还是在夹缝中萌生、形成、发展,它一方面传承伊斯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回族人民日常的劳动娱乐中无不伴有舞蹈动作,并且形成自己的特点,例如:回族穆斯林在做“礼拜”时,手臂动作较多,身体动势较大,当念到“都瓦儿”时,均将头部左右转动;念到“大赞”时,身体和头部均晃动,因此“摇头”这一动势,正是回族舞蹈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回族舞蹈也被很多舞蹈工作者所重视。
回族舞蹈包括礼仪舞蹈和游戏舞蹈。礼仪舞蹈有宴席舞和念舞。凡是在宴席场合表演的歌舞,称为宴席舞,这种舞蹈形式构成了回族舞蹈的主体.念舞即为葬礼中的舞蹈,残存于西北伊斯兰教的某些门宦中,即“念经时摇头,食毕则耍拳舞手”,葬之“以足踏坟”。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动态,还未形成具有规模的舞蹈祭奠形式。游戏舞蹈也包括两类,一类是近似回拳的体育游戏,也叫“踏脚”.最初称“弹腿”,实际是一种武术,是回族人民外出做生意,赶麦场,预防被袭的防身之术。同时也用以冬季农闲娱乐。参加者老少皆有,可以起到联络情感的作用。另一类是“坐舞”。它是以坐的形式进行的舞蹈。一般是顺圈而坐,轮番以双人对舞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以所唱之“酒曲令”来伴舞。主要特点是模拟性强,动作干脆、细腻。
二、回族舞蹈的发展趋势
(一)、回族舞蹈的发展现状首先表现在创作思想的解放和创作氛围的浓厚上。回族又称回回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视 野的开阔,回族人民打破了种种阻碍,清醒地认识到,民族艺术是民 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近年來,回 族人民和全国舞蹈界出于繁荣发展回族舞蹈的迫切愿望,频繁地开 展了一系列回族舞蹈的理论、创作和演出活动。次数之多,规格之 高,不但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而且与其他民族相比,也是不多见的。 2004年,在银川举 行了首届全国回族舞蹈理论研讨会,可以说是吹 响了回族舞蹈大发展的进军号,掀开了回族舞蹈创作大繁荣的序 幕。不但为回族舞蹈创作做好了理论准备,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全国 回族舞蹈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开创了回族舞蹈创作的新局面。2007 年,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宁夏党委宣传部、宁夏民委、宁夏文联举行 的首届全国回族舞蹈展演,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举行。 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回族舞蹈的大会演,汇聚了当时全国回族舞蹈创作的精华。回族舞蹈 百花园的色彩续纷,可谓是回族舞蹈创作的空前盛会。近些年来回族舞蹈的发展成绩,更在于创作出了一 大批回族舞蹈的精品力作。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受到了回族群 众的欢迎和好评。填补了 回族历史上的空白。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回族舞蹈的迷人风貌。如宁夏创作的回 族舞蹈作品《金色汤瓶》等作品,曾亮相于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元旦 晚会,使全国人民都为那具有特别风味的回族舞蹈所倾倒。回族舞蹈《剪花花》《水之秘语》《水溢金瓶》《月上弦》等作品还获得了全 国舞蹈的最高奖项“荷花奖”,实现了在全国性大奖中历史性的突 破,圆了几代回族舞蹈工作者的梦。这标志着回族舞蹈创作水平新 的提高,而且也说明了近年来回族舞蹈创作的成绩,已被全国舞蹈 界和全国人民所肯定、所接受、所认知。
(二)、回族舞蹈近年来的回族舞蹈创作,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打破了以往单调、沉闷,一味在外部特征和艺术形式上下功夫的创 作模式。在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民族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为积极和大胆,在特点和风格特征的表现上,更为鲜 明和突出,巧妙地运用传统动作元素中的“碎摇头”,又将传统舞步 融进胯部和腰部左右摇摆的动律中,配合活泼的跳跃性节奏,把回 族女孩嬉戏的生活情景描绘得绘声绘色、情趣盎然。大型回族舞剧《花儿》《月上贺兰》,更是以宏大的篇幅,精美的 结构,璀璨的艺术场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向 观众展现了全新的回族生活舞蹈语汇,是两部地道的属于回族的民 族舞蹈艺术佳作。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回族舞蹈作品,都表现 出了鲜明的回回民族的文化符号,因而十分亲切感人。如回族舞蹈作品《碰手镯》《心中的牡丹》《月之弦》《星月璀燦》等,都是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物象或符合审美习惯所熟悉喜爱的东西为题材或主要道具,具有了浓厚的回回民族的民族特点。不少回族舞蹈作品,不仅表现出了具有鲜明回族色彩的文化符 号,还突破禁区,大胆地深入宗教这一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领域,使 回族文化符号的表现,更为强烈集中。深入地挖掘并表现了回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特 征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高级层面,是推动民族凝 聚、发展、进步的思想火花。
参考文献:
[1] 华方佐. 回族舞蹈艺术多元化发展路向[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40-45.
[2] 冯双白. 《舞蹈》见证中国舞蹈五十年[J]. 舞蹈,2008(12):6-14.
[3] 余媛媛. 浅谈回族舞蹈艺术多元化发展路向[J]. 芒种,2012(第19期):217-218.
[4] 周晶. 浅谈宁夏地区回族舞蹈语言的风格与特征——以女子群舞《心泉》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