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通常只注意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把对学生的培养仅只限于机体和生理方面,很少注意其心理方面是否健康。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育人。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图号】G807.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97-01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生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生理的健康及学习的成绩,甚至影响学生今后个性的成熟与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融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教育为一体,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都得到共同的提高。
1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
1.1生理方面的缺陷遗传与生长发育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之间出现了个体差异,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
1.2心理方面的缺陷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自负自满的不良情绪,由此导致多疑妒忌、心胸狭窄、不团结同学等现象。例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其他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面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的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
1.3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差有些学生对动作学习的能力较差,或是身体素质不好不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同一些素质好、成绩提高快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是只“丑小鸭”,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是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下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感。
1.4不良个性的因素有些学生虚荣心强,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再遇到一些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不能够完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往往导致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败感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负荷,即使有了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于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他学生讥笑,被人看不起。
2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2.1掌握学生现状平时教师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水平现状、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现状,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在教学时做到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2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学生在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时,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也要认识自己的缺点,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为了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例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肯定指出他们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差造成的,勤能补拙,充分正视不足,克服不利条件,也同样能取得好成绩。
2.3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学生所表现出的喜欢表现自我、虚荣心强、爱面子、嫉妒等不良心理,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的集体观念差,没有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的组成部分,自己的成绩得失是与集体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例如,在做一些练习时,可把好、差生结对分组,形成好帮差、共同提高的风气,进行测验和教学比赛时,组织不测验或不上场的学生组成啦啦队,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使情感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同,若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做好全面育人工作。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图号】G807.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97-01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生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生理的健康及学习的成绩,甚至影响学生今后个性的成熟与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融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教育为一体,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都得到共同的提高。
1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
1.1生理方面的缺陷遗传与生长发育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之间出现了个体差异,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
1.2心理方面的缺陷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自负自满的不良情绪,由此导致多疑妒忌、心胸狭窄、不团结同学等现象。例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其他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面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的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
1.3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差有些学生对动作学习的能力较差,或是身体素质不好不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同一些素质好、成绩提高快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是只“丑小鸭”,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是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下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感。
1.4不良个性的因素有些学生虚荣心强,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再遇到一些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不能够完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往往导致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败感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负荷,即使有了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于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他学生讥笑,被人看不起。
2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2.1掌握学生现状平时教师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水平现状、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现状,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在教学时做到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2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学生在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时,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也要认识自己的缺点,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为了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例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肯定指出他们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差造成的,勤能补拙,充分正视不足,克服不利条件,也同样能取得好成绩。
2.3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学生所表现出的喜欢表现自我、虚荣心强、爱面子、嫉妒等不良心理,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的集体观念差,没有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的组成部分,自己的成绩得失是与集体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例如,在做一些练习时,可把好、差生结对分组,形成好帮差、共同提高的风气,进行测验和教学比赛时,组织不测验或不上场的学生组成啦啦队,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使情感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同,若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做好全面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