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进城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r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离开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和家人联系。因为我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址可以给家里写信。短短的三个月时间,我走过餐馆、烟草复烤厂,又走过两个建筑工地,最后到了一家有资质的建筑工程公司。终于有一个可以给家里写信的单位了。我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家人报了个平安,就在这个建筑公司呆了下来。
  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人,从来没有进过城。而收到我的信后,父亲就进城看我来了。那是一个晦暗的天气,临雪的山城,分外寒冷。我下班回来,一眼就看见父亲站在公司外面的马路边,不停地东张西望,不停地搓着双手,还时不时地把手放在嘴边呵着热气。他戴着一顶黑色的线帽,穿着一件深蓝色的褂子和一条很薄的单裤,褂子很短,已经盖不住里面的破棉袄,裤子似乎长了一些,都卷到脚踝处。两个白色的蛇皮口袋靠在父亲的裤腿边。因为常年的腰痛,让父亲的腰身佝偻着。看到父亲,我强忍住泪水,走了过去,父亲也看见了满身泥浆的我。我问:“你怎么进城来了?”父亲说:“天冷了,你妈让我来看看你,说你走后也没有带被子,衣服,让我给你送被子和衣服来了。”我强忍住泪水说:“我已经买了的。”声音低得连我自己也听不见。我把父亲带到我的单身宿舍,我问父亲:“你又没有来过县城,怎么找到这个公司来了?”父亲说:“我下车之后,看见车站里停了许多麻木摩托在那里候客,我就叫了一个麻木车过来的。”其实我们的公司和车站只是一墙之隔。我问:“那个麻木车收了你多少钱?”父亲说:“他说别人都是二十,看见我是个老人,就只收了十元钱。”“什么?这么近就要十元?”我问。“那不近哦,转了好大的一个圈,还过了两座桥才到呢。”父亲说。
  我打开门,父亲提着袋子,走进我的空荡荡的家,家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用水泥砖支撑模板做的床,连椅子都没有一把。我赶快去邻居周姐家借了一把椅子。父亲环顾了四周,看了看窗户,从蛇皮口袋里拿出被子和衣服,还有一个袋子里装着红薯、土豆、白菜和萝卜。他还带了两只鸡子。其实,我这里什么都没有,根本就做不成饭吃的,每天都是在食堂凑合着。
  父亲坐了三四个小时的车,还没有吃饭。我把父亲带进老地方砂锅店,父亲找了个地方坐下来。老板娘拿着菜单走了过来,高兴地说:“这里有砂锅鸡、砂锅鱼,还有砂锅鸽子、砂锅兔肉,都是挺新鲜的。”父亲说:“来一碗包面吧。”老板娘轻蔑地看了父亲一眼,尖声尖气地说:“没有,现在几点了还吃面食。”我怕老板娘没有听懂,重复了一句。我说:“我父亲说吃一碗水饺,你这里能做吗”老板娘瞪了我一眼,说:“没有,你去广场那边的早餐店看看。”我拉着父亲走出餐馆。回到我们公司,刚好周姐收好了厨房正准备关门,我拦下了周姐,去食堂炒了一碗炒饭端回了宿舍,递给父亲,父亲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父亲一边吃,一边讲着家里的事情。讲大母猪的猪仔小产了,讲玉米都收回家了等等一些家常话。吃完饭了,父亲说:“我去表姑家去住一宿。”其实我是不愿意让父亲去表姑那里的,表姑是国营企业的会计,地道的城市人。我每次去表姑家里,就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但是,我这里一间十平米的房子,实在是没有地方可以让父亲住宿。原来我准备去仓库和安莲两个去挤的,听父亲这么一说,我也就听从了他。我说:“你把这些菜和两只鸡给表姑拿去吧。”父亲吃完饭,我就送父亲去表姑家。
  我和父亲在表姑家门口,敲了好久也没有人开门。对面的邻居出来说:“他们今天去市里看读高中的女儿了,不回来了。”我的心里一阵酸楚,告别了邻居,又回到我的住处。我把父亲安排在我的宿舍,我去仓库和好友安莲挤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我帶父亲去早餐店吃了包面,又带父亲去河边转了一圈。天太冷了,冷冷的寒风吹过脸庞,脸上麻酥酥的,像没有了知觉。我看到父亲冻得发紫的嘴唇,和单薄的衣裤,又摸了摸我羞涩的口袋,我的心里沉重极了。
  吃过中饭之后,天空中飘起了雪花,父亲也着急要回家。我把父亲送上返回的班车。走过公司,转过墙角,就进了车站。父亲愣了半天,啊?这么近啊?那我昨天上当了。我笑了一下,说:“没有到城里来过,这样的事很正常的。没事的,不就是十元钱吗。”父亲的脸沉了下来,好像有泪光闪烁。我买好票后,父亲就上车了,车上已经没有了座位。父亲站在走廊上,我站在车窗外,看着父亲枯瘦而变形的手,使劲地抓在班车上的吊杆上,佝偻的腰身吃力地向前倾斜着。我对着父亲笑了一下,准备离开。父亲探着身子,一手扶着窗边,一手抓住座位的后背,欠着身子,大声地说:“累了的时候,就回家吧,你妈念叨着你呢。”我点了点头,背过身去,眼泪又来了。
  林之丫,本名陈新萍,文学爱好者,现供职于湖北省远安县嫘祖镇东扬矿业有限公司,在省市报刊发表散文多篇,代表作有《借钱记》等。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线上教学逐渐繁荣,重塑教育系统也成为目前网课流行趋势下的一大挑战,而教师的信息素养建设则是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广东地区为代表,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报告了城乡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进行调查,认为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提出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导致城乡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差异的原因之一,并且给出理论解释。最后,本研究还分别针对学校层面与教师层面提供了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古诗词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美育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不过,当前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出现诸多问题。而研学旅行建构了校外古诗词美育教学新形态,以研学旅行的方式学习古诗词可以改善当前小学生古诗词审美意识不强,审美情趣不高、审美教育能力不足的现状,促进学生古诗词美育的发展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研学旅行 古诗词 美育   美
内容摘要:学校发展因应教育发展的走向,建设现代化学校也就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目前当前学校发展状况进行审视,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建设现代化学校需要在学校治理的各个领域实现转型,由传统学校转型为现代学校。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应该是管理的转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型。其理由为,管理的转型为学校转型提供整个学校生态的变化土壤,而教师培训的转型则为现代化学校建设提供最为关键的人力支撑。
2021年5月9日,是一个令我肝胆欲裂的日子。那天是母亲节,我与几个闺蜜正在一起庆祝,手机急促的振动,一看是我哥,哥在电话那头噎哽吐出三个字:“爸走了!”我差点没有把持住,几欲晕倒,于是匆匆告假,通知女儿备车,深夜赶回老家。  殡仪馆里停着我父亲七尺棺椁与他的遗像,跪在他老人家的棺前,止不住嚎啕,泪水肆流,双眼视线被模糊得一塌糊涂,然而,父亲的音容笑貌异常清晰,许多往事浮现眼前。  在我的心里,父
期刊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中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词、修辞、俗语和歌谣,探讨其语言蕴含的自然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沈从文乡土文学中所构建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 乡土小说 语言特色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从一位只受过小学教育的“乡下人”到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印象主义者,
内容摘要: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出台以来,高校老师们都纷纷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课程思政的元素比比皆是,该专业的授课老师在每一节课上应该或显或隐地,润物细无声地在传授着课程思政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就责任与担当方面来谈谈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反思。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 担当 课程思政  关于课程思政的探讨,其实并不陌生。早
内容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好的译本应当体现出“意美”“音美”“形美”。该理论指出,在进行诗词翻译时,应当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艺术魅力,必要时可以突破原作的形式和内容。《琵琶行》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的代表,在文学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本文以《琵琶行》英译本为例,浅析“三美论”在诗词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许渊冲 诗词 三美论 英译 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