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紫味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i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窑时大彬款梅花纹紫砂茶壶 清

紫陌无言意蕴多


  紫陌,本义为京师郊野的道路,也泛指大路。本来平平无奇,但在文人的诗情画意里,因着情绪的不同,紫陌也有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意蕴。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元和十年(815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十年的刘禹锡回到了京城,听说了当时的“新时尚”——到玄都观里看桃花。只见草木葱茏的大路上尘土飞扬,是一群骑马赏花的新贵喧闻而归。刘禹锡感慨道:“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十年之间白云苍狗。这里明为记述习俗变迁,实则慨叹政坛变幻,暗讽这些新贵不过是作者被贬后新起来的趋炎附势之徒。在作者的眼中,“紫陌红尘”俗不可耐,当然这种暗指也刺痛了新贵们的心。于是不久,刘禹锡再次遭贬连州。
大明宫图(局部) 纸本水墨 31.1×688.3cm 元 王振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同样的“紫陌红尘”,在白居易那里味道却不同了。元和四年(809年),监察御史元稹因弹劾节度使违法加税遭贬。白居易写诗为好友鸣不平,回忆起初入仕途时两人交往的点点滴滴,每次“残席喧哗散,归鞍酩酊骑。酡颜乌帽侧,醉袖玉鞭垂”,两人喝到东倒西歪,醉卧马鞍上,此时“紫陌传钟鼓,红尘塞路歧”,路上传来了京城开门的钟鼓声,两人似从仙境回到了红尘。“几时曾暂别,何处不相随?”无论是“入仙境”还是“堕红尘”,两人形影不离,此刻却天各一方……白居易的“紫陌红尘”里,浸润的是深厚的友情。
  “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乾元元年(75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安史之乱刚平息,中书舍人贾至前往大明宫参加早朝,一路上,同僚们擎着的灯笼连天都照亮了,此时禁城里春色苍苍。意气风发的作者看着王朝显露出的中兴气象,便写下了这首《早朝大明宫》,并且呈给了他中书、门下两省的僚友们看。其中王维、杜甫、岑参都留下了唱和诗,王维写下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名句,杜甫引经据典夸赞贾至“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岑参则同样用了紫陌,即“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贾至的“紫陌”上涌动着人群,路长却心绪高涨;岑参的“紫陌”却泛着一丝暮春的寒凉,多了几分赶路的急促。这类同僚之间酬唱的朝省诗奉承之意浓重,这里的紫陌也多了几分“官味”。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李白的紫陌旁是南阳的繁华市井,高楼林立、甲第成片,这里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也走出了范蠡、百里奚、阴丽华等杰出人物。李白赞叹这里人杰地灵的同时,也自怜道“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于是,他的紫陌里多了一丝怀才不遇的况味。“芜没青园寺,荒凉紫陌田。”杨炯的紫陌旁是破败的寺院、荒凉的田地,这是他悼念果禅师之作,末句“德音殊未远,拱木已生烟”更是充满了幻灭之感。所以,他的紫陌满含着哀伤。“紫陌金堤映绮罗,游人处处动离歌”,翁绶的紫陌花柳掩映、绮罗如织,大好风光里却是大型送别的现场,“台上少年吹白雪,楼中思妇敛青蛾”,人们无心赏景,只记挂“殷勤攀折赠行客,此去关山雨雪多”。“去日绿杨垂紫陌,归时白草夹黄河”,贾岛在黎阳城里与才子们Ⅱ昌和了许久,因此他的紫陌历经了季节的变幻,心情也随之变换,“惆怅心思滑台北,满杯浓酒与愁和”,朋友远隔崇山,只能选择与怅惘干杯。
  “一声紫陌才回首,万里青山已到心”,不同的文人、不同的人生际遇,其“紫陌”背后所展现的“万里青山”各有不同,戳到心里更是五彩纷呈,正和紫色本身强大的包容性一样,文人心里的紫陌包容着的是情感交织的浪漫图画。
山水花卉册之菊花纸本设色 54.1×25.3cm 清 恽寿平

紫姑信仰文人梦


  在文人的紫色世界里,紫姑是十分特殊的一位。她是“厕神”,在庞大的神仙系统中甚少露脸,在南北朝之前,她的职位由男性把持。南朝宋《异苑》记载,紫姑给人做妾,结果被大妇嫉妒,常虐待她做些端屎端尿的秽事,结果于正月十五“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此后,她的職能逐渐广泛,既有过求生育、卜良人、问归信、言心事等闺中事,也可以占卜吉凶,遂取代了司厕之职。紫姑信仰群体主要为女性,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变化出现于宋朝,经过文人的手笔,紫姑的形象变得丰满了起来,其中出力最多的当属苏东坡。苏东坡在其《子姑神记》和《仙姑问答》中详述了紫姑的身世,她由莱阳人变为寿阳人,从小善于读书属文,博通《九经》,父亲死后嫁给伶人做妾,很快洞晓五音,后寿阳刺史将伶人杀害,霸占其为妾。结果凶悍的寿阳刺史夫人嫉妒她,便命人将她投入厕所中。死后,紫姑都惧怕刺史与夫人,不敢鸣冤,后得天帝怜悯,被封为厕神。经苏东坡的妙手,紫姑读书善文、通经晓律的才女形象便出现了。同时期的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给她增添了几项技能,说她既会文章歌诗、医卜,棋艺能与国手匹敌,还会一手世间没有的藻笺篆、茁金篆等书法。《夷坚志》中更是记述了吉州人家请紫姑降临作诗之事,诗写得颇为雅致,曰:“笑折夭桃力不禁,时攀杨柳开春阴。管弦曲里传声慢,星月楼前敛拜深。绣幕偷回双舞袖,绿衣闲整小眉心。秋来几度挑罗袜,为忆相思放却针。”就这样,紫姑成了文人群体中一位才华横溢的红颜知己。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之持表对菊绢 本设色184×98cm 清 佚名故宫博物院藏
宜兴陈曼生制半瓦当式紫砂壶清 上海博物馆藏
宜兴窑紫砂茶杯 清
宜兴窑惠逸公款紫砂凸莲瓣碗高5.9cm 口径12.6cm 足径5.5cm 清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煞有介事的包装,汹涌澎湃的追捧,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苏东坡自身愿望的投射。彼时,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情苦闷,在当地参与了“迎紫姑”活动之后,便写下了《子姑神记》《仙姑问答》。作品里他对紫姑满含同情,并且大篇幅地借助仙姑之口,表达了被贬的苦痛、出入仕途的矛盾,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曲,还借女神之口夸赞了自己的才能。不久,又写了《少年游》《天篆记》《是日偶至》,此时,苏轼已在苦闷中研习佛道、寻求精神的解脱,于是在这些作品里,苏轼对紫姑有了戏谑和调侃,并将对佛道思想的探讨灌注到作品中,紫姑的形象逐渐与“女神”拉开了距离。12年后,苏轼被贬广东又遇到此习俗,又写下一篇《广州女仙》,此时的苏东坡几经贬谪,早已超脱,于是便在文中对紫姑能说出“超逸绝尘”之语深表怀疑,认为不过是别人借紫姑之口说的,完全否定了女神的才华。
  戏剧性的转折反映出文人对紫姑的信仰依旧摆脱不了功利性的一面,这也能从此时文人们给紫姑写的诗歌中看到,如陆游“迎得紫姑占近信,裁成白纻寄征衣”,毕仲游“归期试闲卜,见说紫姑灵”等。紫姑终究没能如现实中的薛涛、柳如是等才女被人念念不忘,而是随着历史的烟尘飘散而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曾经紫雾迷离的美梦。

紫砂壶中品日月


  最能代表文人气质的“紫”,恐怕非紫砂壶莫属了。紫砂,俗称“富贵土”,其原料主要有紫泥、绿泥和红泥,而烧制出的壶则因泥料配比不同或所含矿物不同而呈现出极为丰富的色彩。紫砂兴起于何时尚无定论,然紫砂壶之兴多以供春为始。明正德年间,供春作为提学副使吴颐山的伴读书童住在金沙寺,伴读之余看到寺内僧人做壶,便学得了技术。或许受吴颐山熏陶,供春随后便将技术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不仅在原料上精益求精,专淘细泥抟坯,更是在造型上力求创新,将陶人造缸之内模法移用到制壶上,所做出的壶古朴周正,堪为典范,被赞为“神明”。
  供春无意间为紫砂壶开启了新天地,陈曼生则将紫砂壶带向了新高峰。如果说供春是有知识的匠人,那么陈曼生可谓是“跨界达人”。能书善画、精于篆刻的陈曼生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不仅将自己的本行书画印用到
  壶上,还兼采铜器、汉瓦、生活用器、动植物形态等,创造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曼生十八式”。在制壶过程中,他将“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的艺术主张付诸实践,形成了紫砂壶的“天趣”。看似随意,实则极具匠心,特别是壶上的铭文以其高雅的格调和深邃的哲理,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学意义和美学价值。如陈曼生井栏壶,样式古朴,圆中有方,壶型简约而大气。壶身用隶书刻铭“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飲庶几,永以为好”,铭文贴近器形,又与壶的功用相契合,既古朴典雅,又寄予美好愿望,品之韵味悠长。
  曼生壶的“天趣”不仅在成品,而且也在创意过程。陈曼生不仅爱壶,而且好茶。有一天,他翻读《桐君录》,想查查茶汤的药效,恰逢好友诗人钱菽美到访,陈曼生就用新制的石瓢壶煮了白石茶请客人喝。钱菽美随口说道:“既然你最爱石瓢壶,何不给它加个提梁,看看效果怎样?”一语点醒梦中人,陈曼生当即致谢,说“我又有新壶款式了”。随后他便照着钱菽美的意思进行了设计,数易其稿后,得到了提梁石瓢壶,并以诗句记录了此事,壶身铭文为“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宜兴窑紫砂彩绘花鸟纹壁瓶高14.5cm 足径6与cm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宜兴窑紫砂泥绘芦雁纹茶叶罐高12.7cm 口径3cm 足径5.2cm 清 故宫博物院藏
事茗图(局部) 纸本设色31.1×105.8 明 唐寅 故宫博物院藏
曼生提梁壶 供图/汇图网
  更妙的是,这次他们品饮的白石茶也可以说得自“天趣”。“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喜欢饮茶,曾在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旁边寓居,天天用惠山泉来煮茶。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将核桃仁、松子仁和真粉和成小块儿,置于用惠泉水煎煮茶叶的茶汤中,做成了清泉白石茶。倪瓒对这款茶的独特风味相当自信,所以当宋宗室后裔赵行恕来拜访他时,他专门拿出这款茶来待客。结果客人喝了之后没有反应,倪瓒相当生气,本以为赵行恕是见过大世面的王孙公子,对这款超凡脱俗的茶会赞不绝口,却不过是俗人一个。倪瓒的“特供茶”没有激起客人的反应,倒是帮助几百年后的陈曼生创造了经典,也给这把壶增添了历史底蕴。正是这样艺术底蕴深厚和故事性十足的曼生壶,将文人对紫砂壶的喜爱带入了新的境界,他别开生面的设计,也给紫砂壶带来勃勃生机,影响直到今天。
  紫陌无言,却写尽了文人的甘苦;紫姑无踪,却钻进了文人的灵魂;紫砂无情,却承载了文人的诗意。紫,也成为文人世界里最梦幻的颜色。
宜兴窑紫砂御题诗山水人物纹阔底壶高14.3cm 口径6.5cm 足径10.9cm 清故宫博物院藏
宜兴窑项圣思款紫砂梅花诗句杯高3.8cm 口径6.5cm 清故宫博物院藏
宜兴窑紫砂描金彩绘天鸡尊高15.5cm 口径5.5cm 足径10.5cm 清故宫博物院藏
宜興窑紫砂茶壶 (局部) 清
宜兴窑紫砂茶壶 清
宜兴窑紫砂茶壶 明
紫光阁赐宴阁 绢本设色 45.7×486.5cm 清 姚文瀚 故宫博物院藏
其他文献
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是天水典型的地理结构,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就在黄土地上奔涌而过,犹如大地的血管生生不息。如果从高空鸟瞰三阳川,你就会发现,卦台山在群峰间绝世独立,奔腾的渭河从这里弯曲成一个『S』形,把椭圆形的三阳川盆地一分为二,俨然是一个天然的太极图。  卦臺山是中国地理标志的一个独特符号。俯瞰卦台 供图/天水在线  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是天水典型的地理结构,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就在黄土
中国历代服装的具体形制、结构不尽相同,但每个时代的冬、夏服装在样式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会按照节令在层次上进行增减和调整。比如《唐六典·尚书户部》中记载的唐代官员四季标准服饰,均包括袍、衫、袴、裈。夏天穿着单衫、单袴,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会添加半臂、长袖等中层衣,或加上披风、斗篷等外套;冬天则换成夹袍、夹袴,并添加棉袄子一件;为防止头部受寒,还会戴上暖耳、卧兔、昭君套等配件;遇到重大节日,则会换上隆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又名维多利亚瀑布,位于非洲赞比亚马兰巴城西、赞比亚与津巴布韦接壤的巴托卡峡谷。主瀑落差107米,宽约1800米,规模仅次于南美洲的伊瓜苏瀑布。瀑布带所在的巴托卡峡谷绵延约97千米,共有7道峡湾,蜿蜒曲折,呈罕见的“之”字形。  1855年,当苏格兰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通第一次见到莫西奥图尼亚瀑布时,他正沿着2660千米长的赞比西河进行考察,了解它的通航潜力,希望将其开拓成为非洲内陆
韭花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6×28.5cm 五代 杨凝式 无锡博物院藏双峰并峙  907年,朱温灭唐,建立了后梁政权,开启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称帝,建立了宋朝。此后,宋朝南征北战,先后扫平了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统一了全国。五代时期,政局混乱,经济凋敝,书法艺术相对衰落,稍可称叹的仅有杨凝式和李煜两人。两人代表了五代书法的面貌,并对北宋的书法产生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今天,当人们走进位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就会在展厅中看见一个水晶球。当观赏者轻轻触摸球的表面时,一件制作精美的“雕橄榄核小舟”的立体影像就会随之出现、转动,让人一览无余。  在这件实际只有3.4厘米长、1.6厘米高的核舟上,古代巧手匠人依照果核的天然外形,将之雕琢成一艘小船,竹编的篷顶,船舱两侧有开合的推窗,船上有船夫、仆从及船客共计八人,人物的形态、表情各有不同。在船底,还刻有宋
龙藏寺碑(拓本局部) 楷书 高171cm 宽90.5cm 隋 现存于河北正定隆兴寺此碑运笔沉挚,结构朴拙谨严,方整有致,遒劲端丽中尚留隶书遗韵,在南北朝至唐代书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融合南北  随着隋朝一统天下,南北书风渐趋融合。虽然隋朝国祚甚短,但是其在书法史上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隋朝在短短30余年时间里,统一了南北朝末期形式固定而又略显杂乱、彼此相异而又趋于接近的书风,形成了骨架整齐和
色彩之美  饮食之美,首重于色。赏心悦目的颜色,既来自原料自然天成的本色,也依赖不同原料色泽交相辉映的协调之美,亦有火候等烹调技巧恰到好处的功劳。杜甫的诗作中,频繁运用与颜色有关的字词描绘食物,展现出他对色彩文化的体悟,对饮食美学的追求。  宋朝范晞文在《对床夜话》中说:“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字来,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杜甫涉及饮食的诗中也经常运
摘要:以蒸汽爆破预处理(2.2 MPa,6 min)的小麦秸秆(SEPW)作为原料,对其进行高固体含量酶解。经过一系列的单因素试验及双因素正交试验,发现添加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6000(PEG6000)使SEPW的酶解效率在低纤维素酶添加量下有明显提高。在反应体系为30 g、葡聚糖添加量为10%、纤维素酶添加量为10 FPU/g葡聚糖时,SEPW的葡聚糖及木聚糖转化率分别达到54.43%、52.63
张生和莺莺这一来二去有了一番时日,崔夫人渐渐地从莺莺的神情体态变化中觉察到了些许端倪,就去问儿子欢郎。欢郎少不更事,只说最近看到姐姐和红娘去烧夜香,半晌都不见回来。崔夫人听了知道事情不好,赶忙差遣欢郎去唤红娘来问。欢郎找到两位姐姐,告诉她们说老夫人正在生气,要责打红娘呢。莺莺连忙拜托红娘千万要在老夫人面前为自己遮掩,红娘顶撞莺莺说:“你受责理当,我图什么呢?”当然,红娘这样说只不过为的是让莺莺领她
众所周知,米芾爱好收藏,对书画石头收藏有佳,号称米颠。殊不知,北宋另一位书画大家苏轼也是一个收藏迷,其收藏或许不为人所知,几乎没人提及。事实上,苏轼不仅是鉴藏家,也是收藏的理论家。  关于苏东坡收藏的具体事迹,可从他的一些书籍笔记,如《超然台记》《墨妙亭记》《宝绘堂记》《墨宝堂记》以及《李氏山房藏书记》中发现很多。  收藏缘起和种类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是一位大收藏家,作品数量和质量可与公卿匹敌。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