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片看似普普通通的硅片,扬州的顺大公司最近将它的光电转化率提升到了国内新高:一盏代表节能环保照明未来的LED灯,扬州率先打通从蓝宝石衬底材料到灯具生产的产业链,跻身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一段纤细如发的电缆,扬州宝胜集团承接研发生产中欧“人造太阳”项目超导电缆,传导量达到普通电缆的77倍……在曾以服装、玩具和旅游产品等传统产业为主的江苏扬州,生机勃勃的“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法宝。
寒意渐退,“三新”产业开出“报春花”
2009年的第一个月份,扬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20.3亿元,同比增长20.3%。复苏的气息让人倍感振奋。
更让人瞩目的是,在其他企业海外订单稀缺之时,以顺大公司为代表的扬州“三新”产业显示出了成功越冬的能力。顺大公司生产的多晶硅供不应求,春节期间也加班加点组织生产。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倪云达自信地表示,2009年公司预计销售额将超100亿元,利税20亿元,分别是上年的4倍和7倍。
为何“三新”产业能领衔发力?“三新”产业的生命力是“新”,立足要“快”,抢占须“高”,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其逆市飘红的根本原因。
去年11月份,随着高纯度多晶硅的量产,顺大一举改写了我国高纯度多晶硅材料主要依靠进口的历史:几乎同时,超导电缆车间在宝胜集团撩开面纱,中欧合作研发的“人造太阳”所需超导电缆在这里下线,宝胜随即拿下了11亿元的欧洲市场订单。
到目前,包括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前四强在内的产业巨头纷纷到扬州“安营扎寨”:晶澳太阳能项目一期12条生产线已投产,年产300兆瓦太阳能电池;总投资10亿美元的扬州尚德太阳能公司在建,未来将形成3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的年生产能力,成为亚洲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牛年新春,扬州市工业发展大会上,总投资32.2亿元的11个“三新”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扬州市市长王燕文说,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危”的成分更多一些,而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新兴产业来说,发展的机遇反而更多。
据了解,去年扬州“三新”产业共实现产值213.7亿元,同比增长38.4%,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发展水平2.9个百分点。“三新”产业已经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扬州力量”,支撑起未来发展的“扬州信心”。
种、引结合,“三新”产业“草根”变“大树”
跳出粗放发展、低质增长的“套路”,突破与先发地区同业竞争、同构发展的“熟路”。不走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弯路”,扬州将发展“三新”产业的决心转化为抢抓机遇的行动,通过“招引”与“培植”并重,上演了一个个精彩的财富传奇。
2006年,是扬州“三新”产业的规划年、突破年。这一年里,《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扬州市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意见》、《扬州市千亿元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出台。
同时,扬州将近150平方公里的扬州经济开发区规划为发展“三新”产业的主战场,并提出,不管项目来自国内国外,不管是民资还是外资。不管是科研单位还是企业,只要你能补齐拉长“三新”产业链,都能坐下来谈一谈。
为了攀上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这个“高枝”,扬州规划建设了占地近2平方公里的新光源产业园,出资4500万元,而对方不花一分钱,以技术和人才人股。
通过这种方式,近几年扬州牵出一个个高新技术合作的“姻缘”,先后引进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扬州一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中科院半导体研究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大大提升了“三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大力培植本地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如顺大公司,从一家做箱包的民营企业,成长为拥有近10家企业的光伏业领军企业,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草根变大树”式的奇迹。
据统计,从2006年到2008年,扬州“三新”产业年均增幅40%,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两条产业链日趋完整,比翼齐飞,已在国内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人才战略,集聚发展新优势
陈鹏,扬州一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是扬州“柔性”引进的海归博士,因为他的到来,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在突破上游方面取得进展,他也获得了江苏省创业创新人才百万元奖励。
去年底,台湾人刘思诚登上了扬州科技创新最高奖的领奖台。他所领导的川奇光电公司成为索尼公司电子书产品全球惟一供应商。
在扬州“三新”产业中,像陈鹏、刘思诚这样的高端人才、领军人物早已储备了一批。在宝胜集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清华大学博士王巧娥说:“我们正从事电缆新材料的研究,这些成果可能决定着电缆业发展的方向。可以讲,是20年后的宝胜在为我们发工资。”
人才,无疑是扬州“三新”产业竞争的法宝。为了掌握某项产业世界领先的技术内核,扬州曾以人均100万美元的高薪,从美国“打包”引进了一支由18名世界太阳能光伏领域内顶级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王建华感叹道:过去只看到“拜政府”、“拜企业”,像扬州政府这样“拜高校院所”、“拜科研人才”、“拜科研项目”着实令人惊喜。
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的同时,扬州并未忽视责任意识。在“三新”产业规划之初,就注意将拥有废弃物回收和转化技术的企业纳入整体布局,以环保节能集聚发展的后发优势。
多晶硅生产最大的副产品是剧毒的四氯化硅。扬州在整体规划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时,就掌握了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四氯化硅的转化技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同时,每吨生产成本也降低了20多万元。
吃进硅产品生产中的废渣,吐出来的是高纯度多晶硅原料。这是落户扬州经济开发区的麦拓卡夫特浆料回收公司的生产流程。扬州引进了这家目前世界上惟一掌握浆料回收成熟技术的企业,也就使得“三新”产业清洁循环生产成为现实。
得益于此,扬州“三新”产业相关企业的生产工艺、能源消耗、环保节能技术指标,已基本与世界一流企业同步。
寒意渐退,“三新”产业开出“报春花”
2009年的第一个月份,扬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20.3亿元,同比增长20.3%。复苏的气息让人倍感振奋。
更让人瞩目的是,在其他企业海外订单稀缺之时,以顺大公司为代表的扬州“三新”产业显示出了成功越冬的能力。顺大公司生产的多晶硅供不应求,春节期间也加班加点组织生产。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倪云达自信地表示,2009年公司预计销售额将超100亿元,利税20亿元,分别是上年的4倍和7倍。
为何“三新”产业能领衔发力?“三新”产业的生命力是“新”,立足要“快”,抢占须“高”,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其逆市飘红的根本原因。
去年11月份,随着高纯度多晶硅的量产,顺大一举改写了我国高纯度多晶硅材料主要依靠进口的历史:几乎同时,超导电缆车间在宝胜集团撩开面纱,中欧合作研发的“人造太阳”所需超导电缆在这里下线,宝胜随即拿下了11亿元的欧洲市场订单。
到目前,包括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前四强在内的产业巨头纷纷到扬州“安营扎寨”:晶澳太阳能项目一期12条生产线已投产,年产300兆瓦太阳能电池;总投资10亿美元的扬州尚德太阳能公司在建,未来将形成3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的年生产能力,成为亚洲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牛年新春,扬州市工业发展大会上,总投资32.2亿元的11个“三新”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扬州市市长王燕文说,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危”的成分更多一些,而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新兴产业来说,发展的机遇反而更多。
据了解,去年扬州“三新”产业共实现产值213.7亿元,同比增长38.4%,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发展水平2.9个百分点。“三新”产业已经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扬州力量”,支撑起未来发展的“扬州信心”。
种、引结合,“三新”产业“草根”变“大树”
跳出粗放发展、低质增长的“套路”,突破与先发地区同业竞争、同构发展的“熟路”。不走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弯路”,扬州将发展“三新”产业的决心转化为抢抓机遇的行动,通过“招引”与“培植”并重,上演了一个个精彩的财富传奇。
2006年,是扬州“三新”产业的规划年、突破年。这一年里,《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扬州市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意见》、《扬州市千亿元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出台。
同时,扬州将近150平方公里的扬州经济开发区规划为发展“三新”产业的主战场,并提出,不管项目来自国内国外,不管是民资还是外资。不管是科研单位还是企业,只要你能补齐拉长“三新”产业链,都能坐下来谈一谈。
为了攀上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这个“高枝”,扬州规划建设了占地近2平方公里的新光源产业园,出资4500万元,而对方不花一分钱,以技术和人才人股。
通过这种方式,近几年扬州牵出一个个高新技术合作的“姻缘”,先后引进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扬州一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中科院半导体研究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大大提升了“三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大力培植本地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如顺大公司,从一家做箱包的民营企业,成长为拥有近10家企业的光伏业领军企业,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草根变大树”式的奇迹。
据统计,从2006年到2008年,扬州“三新”产业年均增幅40%,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两条产业链日趋完整,比翼齐飞,已在国内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人才战略,集聚发展新优势
陈鹏,扬州一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是扬州“柔性”引进的海归博士,因为他的到来,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在突破上游方面取得进展,他也获得了江苏省创业创新人才百万元奖励。
去年底,台湾人刘思诚登上了扬州科技创新最高奖的领奖台。他所领导的川奇光电公司成为索尼公司电子书产品全球惟一供应商。
在扬州“三新”产业中,像陈鹏、刘思诚这样的高端人才、领军人物早已储备了一批。在宝胜集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清华大学博士王巧娥说:“我们正从事电缆新材料的研究,这些成果可能决定着电缆业发展的方向。可以讲,是20年后的宝胜在为我们发工资。”
人才,无疑是扬州“三新”产业竞争的法宝。为了掌握某项产业世界领先的技术内核,扬州曾以人均100万美元的高薪,从美国“打包”引进了一支由18名世界太阳能光伏领域内顶级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王建华感叹道:过去只看到“拜政府”、“拜企业”,像扬州政府这样“拜高校院所”、“拜科研人才”、“拜科研项目”着实令人惊喜。
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的同时,扬州并未忽视责任意识。在“三新”产业规划之初,就注意将拥有废弃物回收和转化技术的企业纳入整体布局,以环保节能集聚发展的后发优势。
多晶硅生产最大的副产品是剧毒的四氯化硅。扬州在整体规划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时,就掌握了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四氯化硅的转化技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同时,每吨生产成本也降低了20多万元。
吃进硅产品生产中的废渣,吐出来的是高纯度多晶硅原料。这是落户扬州经济开发区的麦拓卡夫特浆料回收公司的生产流程。扬州引进了这家目前世界上惟一掌握浆料回收成熟技术的企业,也就使得“三新”产业清洁循环生产成为现实。
得益于此,扬州“三新”产业相关企业的生产工艺、能源消耗、环保节能技术指标,已基本与世界一流企业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