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透壁性损伤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应用压力感知导管观察左心房不同部位的导管贴靠情况并了解其对消融效果的潜在影响。
方法共纳入2014年3月至5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23例,男21例,平均年龄(53.6±10.6)岁,其中15例阵发性房颤,采用压力感知导管,在关闭压力显示窗口下由同一名熟练消融术者在左心房15个部位(左心耳-左肺静脉嵴部上、中、下段;顶部-左上肺静脉口、正中、顶部-右上肺静脉口;左上-下肺静脉间后壁、右上-下肺静脉间前、后壁;二尖瓣峡部游离壁上、中、下段、间隔峡部上、中、下段)进行贴靠,操作者采用传统方法根据局部电位大小、阻抗、透视及三维导航判断贴靠满意时记录导管-心房接触力(contact force,CF)。CF<10 g为贴靠不佳,10 g~<40 g为贴靠良好,≥40 g为过度贴靠。
结果在23例房颤患者中共记录345个点,CF中位数为25 g(Q3:10~23 g),其中,贴靠不佳、贴靠良好、过度贴靠的点分别为85个(24.6%)、241个(69.9%)、19个(5.5%)。贴靠不佳的位置最常见于嵴部上、中、下段,其CF分别为7 g(Q1-Q3:3~12 g)、8 g(Q1-Q3:4~12 g)及10 g(Q1-Q3:4~22 g),贴靠不佳的点分别占56.5%(13/23)、52.2%(12/23)及47.8%(11/23)。过度贴靠的位置最常见于顶部-右上肺静脉口、间隔峡部上、中段,其CF分别为27 g(Q1-Q3:17~32 g)、26 g(Q1-Q3:13~37 g)及23 g(Q1-Q3:20~30 g),过度贴靠的点分别占17.4%(4/23)、21.7%(5/23)及17.4%(4/23)。
结论在传统消融方法下,左心耳-左肺静脉嵴部是导管贴靠最困难的位点,可能为房颤复发的重要原因,而右侧肺静脉口周围则易压力过高,导致心脏压塞的风险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