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的新课改新理念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anhapp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如何构建课改新观念,是每一位课改老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高中政治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思想政治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程新理念 以人为本
  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目标观等。这是适应新课改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成功关键看教师,高中政治教师要在素质结构上优化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大要素,这是适应新课改的根本。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都与更新观念息息相关。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转变教师角色,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良好条件。那么,如何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呢?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学生,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不要把自己摆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对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习上不能包办代替,不要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理解为学生提供答案。课堂不应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师应由原来的知识被动的传授者,变成主动调适者,研究者,充分发挥和尊重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把学生引入到发生疑问——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中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中互相合作。
  其次,教师要创设交往的情景,让师生成为知心朋友。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体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是外在的,已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于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提上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焦点。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应做为今后政治课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化,让师生在彼此交流中成长。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下注意人文素养、健全人格。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高中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的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
  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义务教育相衔接和普通高中的新发展,呼唤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当代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是独特的: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四、新课标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
  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反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和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
  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我们可以看出课改体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新理念,即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根据我国国情和高中学生的实际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型课堂 质疑能力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的政治课教学,重在改革传统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发
期刊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高效、人文、和谐的政治课堂的构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学政治课教学有效的提高需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将人文、情感等理念渗透于课堂之中,最终使其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一、启迪学生智慧,营造课堂氛围  传统政治课基本上是以概念和理论的传授与掌握而展开教学的,教师习以为常地通过类似上述这些问题,试图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所谓“标准答案”,最终还
期刊
摘要: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政治文本已经陷入理论叙事空壳化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为了使政治文本摆脱这一困境,党必须及时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更替和现实批判机制,科学合理地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看家本领,坚持现实批判与价值引导齐头并进的方针,彻底改变对当前社会思想批判不足的状况,从而逐步拉近美化的理论与异化的现实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政治文本 理论叙事空壳化 现实批判 价值引导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正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不断地发生着新的变化,然而这些变化是否有利于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却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我们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问题的探讨也就有着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教学实施策略  当我们以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有它的特殊性,有些交往活动需要走向社会。所以这门功课非常重要。我觉得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希能与同行朋友们共免。  一、教学时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