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论关照下的山西农业大学校训翻译探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daddy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三美”原则为理论指导,探讨山西农业大学校训的英译表达。文章指出该校校训具有形式对仗、音步整齐、意义丰富的特点,在翻译之时,当以达意、谐音、齐形为终极追求,再现原文的美。
  【关键词】“三美”论;山西农业大学;校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校训是学校的名片,是学校灵魂之所在,是对校园文化、办学方针、教育理念的高度凝练。《辞海》对校训的阐释如下:“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由此,不难看出,校训集教育功能、外宣功能、引导功能、鞭策功能于一身,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当前,国际化乃发展大势,一所高校若要在波涛汹涌的全球化浪潮中激流勇进,除了必须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之外,还必须采取“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能扬帆恣行于学术之海。有鉴于此,打造一张国际化的名片势在必行,校训翻译因而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基于山西农业大学(以下简称为“山农”)的发展实况,以许渊冲“三美”论为指导原则,探讨该校校训的翻译。
  一、“三美”论及中国高校校训特点
  (一)“三美”论
  “三美”之说始于鲁迅。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有一段关于汉字的至论,曰:“昔者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触目会心,不待授受,渐而演进,则会意指事之类兴焉。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形象为本柢,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1]接着又举例曰:“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峻峭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最终打出“三美”旗帜:“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 许渊冲先生将其应用诗词翻译中,“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2]。
  (二)中国高校校训特点
  中国高校校训普遍具有“美”的特质:意美、音美、形美。
  1.校训之意美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优秀文化属性。根据杨天平和徐吉洪的研究,“中国的大学校训大都引经据典”[3],很多高校的校训摘自中国古典名句,具有意美特质——意境高远、深邃含蓄,如四川大学“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山東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等均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特点。
  2.校训之音美
  中国古代语文一向讲究音律平仄,许多中国高校校训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特点,富有音美特质——音质铿锵、抑扬顿挫。河南师范大学“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中国医科大学“仁慈谨慎 博雅汇通”即体现出婉转悠扬之感。
  3.校训之形美
  中国高校校训形美之特质——形式简洁、对仗齐整。依照王振华及张庆彬的陈述,“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192所高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4],除此之外,还有一言两字、两言四字、四言八字、四言十六字等,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这些校训的共有特征便是形式唯美。
  二、山农校训由来及“三美”论下的翻译
  (一)山农办学宗旨简介
  山农是农业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综合性农业大学,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位于晋商故里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源于1907年的铭贤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该校自建校伊始,便把教育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严格要求师生;长久以来,清晰定位,以农为基;以基层服务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面向三农,服务三晋,同时积极和国外大学建立学术合作,志在打造为全国知名的教学科研型学府。该校在明晰特色、树立发展理念的基础之上,最终确定“治学严谨、扎根基层、开拓创新”为校训,将此作为一把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师生。
  (二)山农校训翻译
  山农校训为三言十二字,形式对仗、内涵丰富,而且“治学严谨”与“开拓创新”形成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何对此进行翻译,达到既忠实又富有美感的效果呢?
  我们可以采用“具体针对 整体谋篇”策略。所谓“具体针对”,指在每个短语的翻译上,做到忠实于核心意义;所谓“整体谋篇”,指三个短语整体效果上尽量做到形式及音韵的和谐统一。
  赵军峰及周婷利用平行语料库法针对国外校训的研究,发现英文校训结构可“以句子结构或短语结构出现”[5],方式多种多样、灵活不拘。笔者参照山农校训的句式特点,根据词语含义,结合办学理念,将其翻译为三种结构,如上表。
  若以绝对忠实为原则,“rigorous scholarship, rooted in grassroots and open innovation”较为可取,但译文显得杂乱无章,虽然意达,却无形美、音美。
  若以简洁为原则,“rigorous,mass-oriented and innovative”似可采用,但意似不达,“扎根基层”意为“深深扎根于基层”,“扎根”一词的深度未表现出来,而且三词之间也没有达到悦耳的音美效果。
  综合比较之后,笔者觉得,山农的校训英译取“rigorous education,root-in-mass orientation, robust innovation”最为合适。理由如下:第一,意义上讲,rigorous education可指教师教风严谨,学生教育严格,师生两面兼顾,契合了学校的初衷;root-in-mass orientation 体现植根与群众之中,以服务群众为导向,这正是党和国家对人才“走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期待;将“开拓创新”译为robust innovation,初看丧失了“开拓”之意,但“创新”的内在要求即是“不落窠臼,自我更新”,“开拓”既是创新的一种内在属性,又是创新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译为“强劲创新”不失忠实;第二,节奏上讲,韵律优美。三个词组的首词均以“r”开头,形成押头韵,尾词又全部押了尾韵;第三,形式上来说,虽不如单个词译简洁,但音节分别为“7、7、6”,基本整齐。由此,意美、音美、形美兼顾兼得,整体效果最优。
  三、结语
  古语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山西农业大学校训具有形美、音美、意美特征。在翻译之时,有必要在达到传意的同时,应“保持原文美学色彩”[7]。具体说来,我们应从意义、音律、形式三个层面着手,根据实际情况力图做到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从而打响高校外宣名片,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取得战略优势。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天平,徐吉洪.中西大学校训的比较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王振华,张庆彬.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大学校训意义研究——“评价系统”视角.外语教学,2013(6).
  [5]赵军峰,周婷.平行文本比较模式视域下大学校训中英翻译策略.中国外语,2016(4).
  [6]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范武邱,范头姣.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J].上海翻译,2008(2).
  作者简介:王毅(1987-),男,蒙古族,河南省镇平县人,硕士研究生,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丁如伟(1988-),女,汉族,河南省内黄县人,硕士研究生,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要想使得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保障建设工程的质量,就需要做好相应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工作,保障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从而使得资金利
期刊
条条大路通西宁,如今说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着力打造旅游名省的青海,这几年的公路建设可以说日新月异,以省会西宁为中心,到周边主要城镇早已实现了高速化,天南地北的朋友假如不想坐火车、乘飞机来青海,完全可以选择自驾车游青海,省时、省力、更自由,也更开心。  目前,青海省相对著名的景区景点要数青海湖、塔尔寺、茶卡盐湖、坎布拉等,以往去这些地方少说也要3个小时以上,如今,青海构建起西宁周边贵德、尖扎、循化等1
期刊
期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科技厅(局),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科技局:rn为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在建设工程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给排水工程作为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做好对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施工管理是确保施工质
解安宁rn字子穆,号解一,常署江北解安宁.生于司马迁故里陕西韩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山水画研究
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的判定问题 ,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理论 ,提出并建立了上市公司壳资源运用的生产
政工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政工管理也日益重视。本文主要对现代企业政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产生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日益紧张的城市土地资源要求设计更多的高层建筑,高层建筑也因此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防雷设计,由于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