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创造教育的思考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 6岁的幼儿身心发展蕴含着极大的可塑性,是想像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有着极强的创造潜能,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抓住幼儿成长的关键期,及时实施科学引导,解放他们的创新潜能,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把发掘幼儿的创新潜能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所谓儿童观,就是如何看待儿童,陶行知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科学研究的能力,但在当时,孩子的头脑几乎被灌满了各种无用的知识,很少有手脑并用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机会?陶行知主张教师要对孩子实施“六大解放”,因为只有空间放大了,才能各学所需;扩大了空间,也才能各尽所能?我们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能对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要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玩,能进行探索,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活动;我们要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能观察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扩大眼界;我们要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能“百事问”,寻找科学答案;我们要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索;我们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能去观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六大解放”让儿童有了运用和训练自己各种感官的诸多机会,“科学地看,科学地说,科学地听,科学地动”,儿童进行研究的兴趣以及创造的能力也因此可能被充分激发出来?蒙特梭利又认为幼儿是存在着“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只要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的发现,并使之获得自由的发展。儿童是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能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活生生的人。教育者不应把他们看作可以任意填充的工具,而应积极观察和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内心的秘密,尊重儿童的个性,教育者应创设条件,保证和促进儿童发展。因此创造潜能的开发应成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顺应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发展趋势。
  二、创设良好的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就必须在时间、空间上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并为其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种无拘无束的家庭环境和气氛。父母或教师应保证有一部分的时间、空间、材料在集体交往活动之外让孩子能够自由活动,如到户外轻松地散步、嬉戏。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自由创造气氛,父母应及时鼓励孩子表露创造性想像,如孩子应受父母的鼓励和赞扬。对创造性活动较少的孩子,应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方式活动。
  另外,富于刺激和探索的性的活动场所能让孩子自由探索,从而产生许多新的设想。家长对于旧玩具和破杂物不要随便扔掉,因为他们大多对孩子有用,孩子或在拼拆这些旧物品时有新发现,或用这些东西想出新玩法,重新组合出新玩具。
  三、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用创新的教法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提倡以幼儿为中心
  在活动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必然注重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自己的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新的认知以及情意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因此,应该特别强调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通过幼儿的亲身活动与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活动成为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操作、亲身体验等多层次的实践性活动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2、以实践活动为主
  我们应该多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意,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孩子缺少机会与接触外界,接触大自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的认知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像力,作为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例如,在一次教学过程中,让幼儿画以《美丽的小鱼》为题目的画,首先我把孩子带到水族馆,让孩子观察各种鱼类,让孩子了解他的生活习性,鼓励孩子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鱼,如果没有之前的铺垫,幼儿就可能只会画教师的一种画法。因此实践活动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长期以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因此,没有命题时,幼儿会说:“我不会画”,“太难了”。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幼儿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训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每次活动后不要让孩子急于完成,而应该让幼儿尽可能的去设想,看谁的想法多,最有独到之处,让幼儿打开想象的阀门,大胆地画。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情感,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3、重视艺术教育,挖掘幼儿创造潜能
  为了充分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特别是利用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启发幼儿敢于创新。一幅取名为《小兔的梦》的画很有特色,画面上,那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采蘑下面美美地睡觉,画的小主人告诉大家,小白兔正在做着关于春天的梦,他梦见柳树发芽了,花朵开放了,燕子妈妈带着孩子们飞回来了……教师适时引导:小白兔不仅做了春天的梦,还做了夏天的梦、冬天的梦、秋天的梦,小朋友能否为它画一个最美丽的梦?这样,又激发了孩子们创作的热情,他们纷纷拿起画笔,有的画出了异常美丽的森林公园,有的画出了小白兔坐上了飞机……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利用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对幼儿进行创造性能力的训练,为未来的人才成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作者单位: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幼儿园江苏】
其他文献
中国画是个与西方绘画区别甚大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是那种“释”、“道”、“儒”相统一的文人画,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中国画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有人认为“中
所谓“后进生”就是指那些思想行为不够优秀、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者缺点比较多的学生,他们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厌学情绪较重,学习成绩提高难度较大。如果不加以重视,使这类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后进,就会严重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家庭生活。所以我们必须探寻出一条后进生转化的道路,这样才能促使师生和谐、校园和谐,才能找回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进生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
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倡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内外特殊教育专家一致认为:特殊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让残疾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补偿身心缺陷,把残疾学生培养成为残而有为的劳动者,不能仅仅局限于“自食其力”这一层次上。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向更高一层次迈进,即:残而有为。  一、我校聋生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
《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这是《纲要》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在环境创设上过分强调整齐、美观,这种环境是一种观赏性的“死”环境,因为它缺少动态性、参与性和教育性。如何确立环境主题,让生动、形象的环境展示反映孩子的真实情况,让环境活起来,发挥孩子与环境互动作用
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情真意切的记叙性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理想的风筝》就是其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位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