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解决由铁尾矿与沥青黏附性差导致的铁尾矿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不佳问题,提出采用硅烷偶联剂进行改性的方法.首先,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通过“化学接枝”“叠加组合”方式构建
【机 构】
: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吉林省公路管理局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B1600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78219),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2018-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由铁尾矿与沥青黏附性差导致的铁尾矿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不佳问题,提出采用硅烷偶联剂进行改性的方法.首先,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通过“化学接枝”“叠加组合”方式构建沥青-硅烷偶联剂-铁尾矿三相界面体系,以模拟硅烷偶联剂的作用过程,并基于相互作用能优选硅烷偶联剂种类,验证其改性机理;然后设计铁尾矿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试验验证硅烷偶联剂对其路用性能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在同一质量分数下,KH-550型硅烷偶联剂改性体系的相互作用能绝对值最大,表明其对沥青与铁尾矿界面黏附改善作用最强,因此,作为优选材料;KH-550通过亲无机端的乙氧基水解并与铁尾矿表面的羟基发生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学键连接,通过亲有机端与沥青分子交联缠绕,产生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从而显著提高铁尾矿与沥青的黏附性;使用KH-550改性后,铁尾矿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强度增加22.8%、冻融劈裂强度比增加21.3%、动稳定度增大16.3%,最大弯拉应变提高96.6%,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以及低温抗裂性均有显著提高.铁尾矿代替传统集料用于沥青路面建设有益于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化发展.
其他文献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保障基地.该地区当前面临严重的缺水和水资源分配不足问题,从而导致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由此对未来农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诸多未知和不确
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经济建设的先行者,是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道路领域绿色、高效发展,对国内外绿色道路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综述,并对绿色道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从多学科交叉以提高道路性能入手,系统归纳现阶段不同类型功能型道路的材料组成、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着重阐述自调温道路、自愈合道路以及自俘能道路的应用机理、方式和现状;基于再循环利用理念,介绍再生沥青混合料(RAP)、建筑固废和废塑料等材料在道路中的应用技术及方式方法,阐述大宗工业固废在道路应用中的影
针对连续压实控制技术在路基压实均匀性评价方面的不足,通过现场连续压实试验,首先建立连续压实指标压实计值与常规检测指标压实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基于有限元模拟,分析不同压实度下道路结构力学指标的变化,最后提出以区域均匀性控制指标δ以及纵向条带一致性统计量k和横向条带一致性统计量h作为路基压实均匀性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压实计值与压实度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可以利用关系方程进行相应的数值转换。相较而言,路基压实度变化对路基顶面压应变的影响最大,结合实际工程验收情况,确定压实度差异程度的容许值为2%。根据提出
边坡失稳是一项极其复杂、高度不确定且动态变化的系统问题,随着交通网络的延伸,这一问题在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日益凸显。目前,构建边坡监测体系是感知边坡状态,进行边坡失稳风险评估和灾变预警的主要途径,也是采取合理应对措施的前提。随着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进步,边坡监测技术日新月异,呈现出“数字化”“自动化”“集成化”等新特点。在此背景下,构建智能化边坡监测体系既是大型、重点工程安全所需,也契合交通行业整体发展方向。本文总结近10余年国内外边坡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重点介绍和对比光纤传感技术、数字化
通过疏理沥青路面养护智能检测与决策应用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沥青路面检测与监测技术工作原理与研究进展,总结目前各种路面病害智能识别技术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沥青路面智能检测和智能养护决策手段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探究与展望。分析结果表明:可视化方法、雷达、光纤光栅、声学技术和振动技术等手段在沥青路面检测与监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路面检测的效率和精度,但相关传感器在耐久性、系统性和智能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已广泛应用于沥青路面智能养护决策,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路面平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