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工艺的改进建议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dinfo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多数建筑项目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在多、高层建筑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问题主要是由于施工队伍技术素质存在差异,对操作规程了解较少,在施工中容易产生影响质量的现象,这些状况如重视不够或解决不及时,将会直接影响质量和工期。本文就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容易形成的通病和实际解决措施谈几点体会,供广大同行一起探讨。
  关键词:混凝土 框架 施工 质量 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
   1、一般施工作法的弊病梁柱节点施工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节点构造复杂,钢筋分布密集,操作人员高空作业,施工难度大,特别是中间柱子钢筋纵横交错,箍筋绑扎不便,采用整体沉梁时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梁柱节点部位不放或少放柱箍筋,留下严重隐患。部分施工人员意识到钢筋骨架整体入模后柱节点内箍筋绑扎困难,便采用两个开口箍筋拼合,然而在整个节点区均采用开口箍筋显然不符合规范规定。规范对箍筋封闭和箍筋末端弯钩的构造要求,是保证箍筋对混凝土核心起有效约束作用的必要条件。
  2、采用分层套箍法操作难度仍相当大,且须将节点部分侧模板拆除方能保证节点箍筋间距及绑扎牢固。若采用原位绑扎钢筋(即先安装梁底模,再直接在梁底模上綁扎梁筋、安装侧模板),其缺陷是:只安装梁底模,不安装侧模板,板的模板无法安装,造成整个模板支撑系统不稳定,易发生模板倒塌事故;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所有的钢筋均须在施工楼层堆放和二次运输,在这种开放的模板体系上堆放和搬运钢筋极其不安全;支模和绑钢筋多次交叉作业,不利于施工组织管理,窝工现象较严重,工效较低。
  二、改进的措施
   下料时每个节点增加若干根纵向短筋(可用细钢筋);柱节点区箍筋现场焊接在纵向短筋上形成整体骨架,再将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穿梁钢筋并绑扎,为防止附加纵向短筋位置与柱纵筋冲突而造成套箍困难,附加纵向短筋应偏离箍筋角部约5 厘米。采用该法可保证柱节点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施效果较好。需要说明的是,当结构较复杂时,采用该方法可能也会有困难,施工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问题
   目前高层项目中,柱使用C45甚至C60及以上混凝土已非常普遍。实际工程中楼盖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为C20~C35。柱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于梁板,且随建筑物高度增大,两者的设计强度差距会越大。JGJ3——1991第5.2.1条规定: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不宜大于5MPa,如超过时,梁柱节点区施工时应作专门处理,使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强调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与柱相同,不能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而现行规范JGJ3—2002第13.5.7条规定:当柱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于梁、楼板的设计强度时,应对梁柱节点混凝土施工采取有效措施,虽未强调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等级要与柱相同,但无论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多少都要保证节点强度。两者均旨在保证“强节点”的设计原则。
  四、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为满足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保护层厚度太小,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太大则构件表面易开裂,因此,《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1992)第3.5.8条《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1988)第5.2.10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第5.5.2条均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拄允许偏差为±5mm。在框架结构施工中,由于楼面标高是一致的,双向框架梁同时穿越柱节点时,必然造成一侧框架梁面筋保护层厚度偏大(往往会超过40mm)。井字架梁节点也有同样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需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问题,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从另一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过,若该向框架梁梁端箍筋按原尺寸下料,面筋无法直接绑扎到箍筋上,对梁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时高度可减小20~30mm(仪一向框架梁端需要);二是施工时以哪一向为主,因保护层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变小,正截面受弯承载能力减小(约5%),设计时是否考虑了这种影响,另一方面构件表面容易开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2.4条规定“: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干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对此须在设汁时就明确以哪一向为主,并对保护层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铺一层钢丝网以防表面开裂。
  五、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柱的“烂根”和“夹渣”,现浇框架容易出现“夹渣烂根”现象,使根部混凝土漏浆,严重时出现“露筋”和“孔洞”。其直接原因是柱模直接放在楼地板上,预先没有在楼板上做找平层或加标准框浇出底面,更没有留清扫口。当层段>5m中段未留浇筑口,进料从顶部直接下。自由落差>3m,在柱内钢筋阻拦下料使粗细料分离,另因底部板丽不平且未堵缝。导致水泥浆流失掉,也存在底面垃圾未清除净、振动棒长度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根部夹渣,烂根问题。保证质量的措施应在框架柱接头外进行,即上次烧筑后加相同规格的方框,并浇平框面,继续上浇前支横模从板面开始,浇筑时在顶洒一层1:0.4的水泥砂浆。并铺1:2水泥25~30mm厚,在其上浇混凝土,可保证框架柱自然密实,不会出现夹渣或烂根的质量问题。
   2、控制好混凝土质量
   对配合比的控制不容忽视,再准确的配合比,现场不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杂质量和称量,仍然会生产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比设计,而套用别人的比例。对已浇成品不保护,养护不及时,尤其是夏天气温高的地区更需要保养,这是提高强度的重要环节。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必须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注意克服配料计量、拌和时间短,加水不控制,运距长摇晃离析现象,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捣不密实、过振、漏浆、跑模、不清除残留木屑等现象。操作素质低下所产生的后果将削弱支撑件的竖向荷载,影响结构连接及降低抗震能力。只要有健全的施工操作标准,步步检验认证,按规范施工,框架工程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六、结语
  这种施工方式具有整体性好、围护墙体轻、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灵活多样的优点,在工程实践中成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1992)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198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王万里.《探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关键要点》.中华建筑.2010.12
  侯志明.《高层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一席谈》.混凝土.2009.7
其他文献
摘要:水泥在我国建筑施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到我国建筑工业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建筑施工水平也得到了很大进步,这也对我国水泥的生产和水泥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水泥工艺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水泥工艺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水泥工艺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关键词:水泥、工艺技术、思考  中图分类号:TQ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本文就以四种倡导健康生活的生态模式来规划以及展望长株潭城市群体系,在“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支持下,长株潭有它发展前景优势的一面,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就是以大河西先导区为例,提出组团扩张的城市开发模式,增加交通枢纽节点以及联系城市蔓延的同时应该取舍的问题就以我涉猎到的一些知识做出概括,达到精明增长为我国所用的一种健康城市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健康;城市设计;发展     中图分
摘要:结合轻钢结构优点、轻钢结构的构造特点和设计要点,提出其在建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轻钢结构设计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轻钢结构;设计;发展;优点;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轻钢结构的概述  轻钢结构是指轻型钢结构建筑体系, 一般是结构荷载比较小,结构杆件也比较小, 构件壁厚比较薄的一类结构。轻钢结构是以热轧轻型H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等各种大型地下建筑基础埋深的增加,以及周围环境和施工场地的限制,地下连续墙逐渐取代传统的施工方法成为深基础施工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阐述并分析地下连续墙各个施工工序中的技术要点和难点,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意见,以供广大同行学习交流。  关键词:地下连续墙 施工难点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地下连续墙施工是指在地面上使用挖槽
摘要:建筑内部的通风条件是决定人们健康、舒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今社会上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重视和建筑使用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目标及具体建筑布局、建筑外墙、建筑内部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辅助设备、控制策略、新技术的合理化建设应用意见,对今后的自然通风与建筑设计起到参考意义。  关键词:自然通风;建筑设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居住小区室外给水排水管网的设计,探讨了小区管线综合的布置要点、室外给排水管道竖向设计、化粪池设置以及管道材料的选择等。  关键词:综合管沟、管线综合、管线竖向交叉高程控制、化粪池的设置、管材选择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居住小区室外给排水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既要与市政给排水管网衔接好,又要满足建筑单体进户管的接入需求,同时,还
摘要:结合抗震规范及实际设计经验,对烧结余热电厂主厂房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提高结构安全度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烧结余热电厂;主厂房;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概述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高炉炼铁的主要原料——烧结矿的产量也大幅度提高,烧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废气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回收利用这部分热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有的建筑结构设计都必须严格的按规范要求设计。发展先进设计理论,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和经济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结构设计;设计要求;建筑结构。  中图分类号:S611
摘要;建筑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核心工作,建筑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建筑施工能否顺利进行以及是否能够达成良好的建筑效果。本文通过对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分析,指出如何在现代建筑物的设计上更好的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效果;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建造开始前,通过专门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物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
【摘要】笔者结合多年设计经验,探討公共建筑设计适用、经济、美观的相关内容,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公共建筑;居住区;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商业建筑、文教建筑和市政公用建筑三大类型。公共建筑设计应满足我国建筑方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设计时如何处理好适用、经济、美观之间的关系,并能合理配置优化设计,这点非常重要。笔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