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端倾真情 用心写文章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队:韩建超,安平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校、县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衡水市“三优”标兵,有教学论文及学生习作获国家,市级奖励。
  领队感言:古人曾说过,文无定法,一篇好的作文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倾注于笔端,不矫揉造作也不装腔作势,在思考和创造中表现自己的作文。写作文是在找一个心灵的空间,希望大家在这里充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让自己的心灵作一次倾诉,情感作一次释放!
  
  微笑的紫罗兰
  曲 楠
  
  去年在集市上偶然看到一棵紫罗兰,主茎只分出了一个杈,亭亭玉立,紫色的茎叶透露出高雅不凡的气质。
  带回家后,我先换掉了她的临时花盆,为她准备了一个小巧精致的蓝色塑料花盆,顿时她又增添了几分姿色。放在哪儿呢?爷爷提议挂在那棵吊兰下面,后面又有茂密的文竹作背景,让这紫色打破一味的青绿。果然,这样一搭配,不论是紫罗兰还是文竹、吊兰,都更显风致了。
  爷爷是养花的专家,尤其是退休后,家里大大小小的奇花异草在爷爷的悉心照料下,为家里增添了很多生趣。我们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所以这盆紫罗兰仍然由爷爷保管。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紫罗兰也一天天长大了,茎高了,叶长了,而且生出了很多的分枝。看着她一直茁壮成长,我很高兴,爷爷的辛劳没白费。可是,有一天我看到爷爷正在修剪她的枝叶,把侧面好不容易长出来的枝都给剪去了,我责怪爷爷不应该剪去它们。爷爷说:“花是应该时常修剪的,去掉多余的旁枝斜条,留下主干,这样她才会茁壮地成长。”可是,我不甘心那好不容易长出来的侧枝白白地被剪去。于是我要求自己来养这盆花,爷爷没说什么,只是朝我一笑,答应了。
  于是,我开始对她悉心照料,每天为她浇水、施肥,还时常为她换土、晒阳光。她也很争气,茎越长越高,水灵灵的叶片透着嫩红,浅浅的红晕向叶片的四周渗去。侧枝越伸越长,长出了好几个茎节,弯弯曲曲的,而且一个侧枝已经触到了吊兰,甚至还有入侵之势。整株紫罗兰看起来像一丛茂盛的灌木。但是当我怀着自豪的心情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不太舒服的感觉:这是我心爱的紫罗兰吗?她的亭亭玉立,她的高雅不凡,她的卓尔不群怎么找不到了,满眼都是横枝斜条,显得那样张牙舞爪、飞扬跋扈。“去掉多余的旁枝斜条,留下主干,她才能茁壮成长。”爷爷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是啊,去掉多余的,留下主要的,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其实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舍得舍弃周围烦杂的事物,那就会丢掉自己的本色,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
  于是我拿出剪刀,毫不留情地剪去那伸出的旁枝,一经修剪,紫罗兰又亭亭玉立,高稚不凡了,青绿的屏障上闪着点点紫色的灵动。
  今年夏天,紫罗兰开花了,两个叶片的中心鼓出了紫红色的小花。我看到,她在朝我微笑呢!
  简评: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会,展现了小作者玲珑剔透的心灵,能从平凡的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也表现了小作者的匠心独运和对人生的思考,进而表现出年轻的一代对生活、对人生的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态。
  (弓亚温)
  
  一叶江红
  李 浩
  
  滔滔江水,独自凭阑,怎堪回首,辗转小重山,怒发冲冠又怎样,恨不能一马平川!
  于是八千里路流逝在一朝,精忠报国的一厢情愿埋葬于一个王朝,谁明了那个凝重身影背后的壮志雄心?谁又看得清权与利间纠缠纷扰的是是非非?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却又只能让英雄悲壮地存在!他最终倒下了,倒在了一个没有梦的地方,很憔悴,很狼狈,也很无奈。满腔热血空空地洒了一地,那把舍不得放下的长剑也终于被尘封。没有结局的故事从此成为历史。
  忘了不眠长夜独对瑶琴的知音难求;忘了军令如山的覆水难收。是谁让那一心报国的灵魂一夜之间支离破碎?曾经视死如归盼望着一天马革裹尸的背影在刹那间被禁锢而苍老?
  仰天长啸,啸出英雄的悲哀与无奈。默然断弦,断掉了高山流水的一丝丝期盼。于是英雄注定要孤单地走到最后。
  蓦然回首,忆不起背后一字千金的沉重;忆不起对酒当歌的风流倜傥;忆不起血饮匈奴的狂放,所以,最终无言……
  月圆了又缺,轮回里一次次的愈加苍凉。秋霜凝红了枫叶,逝去的江水已不再东去。苦苦等待英雄复出的人聚了又散,几多秋水撒下多少伤心泪。
  当历史被当作故事重新拾起时,当岁月的留痕终有一天被抚平时,是否还有人看得见那泪与血、悲与恨、叹与悔交织的一叶江红。
  也许错在了历史,也许错在了昏君和佞臣,也许时光可以逆转,也许“莫须有”不再出现,然而英雄无悔!
  忆往昔,数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的尽头不再是遗忘与背叛,老去的是历史的年轮,不灭的是永远的岳飞!
  简评:
  这是一篇写岳飞的抒情散文,作者将对岳飞满腔的同情和崇敬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文中多处引用岳飞的词句,和作者自己的语言交融一体,浑然天成,给人以细腻的感伤,把一个“悲剧英雄”的一生渲染的伟大而又无奈!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好的抒情散文,总是文采斐然,作者的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他的语言清丽、流畅、婉转,词藻丰富,句式多变,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最明显的是排比,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哀思!此文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
  (张 凤)
  
  任是无情也动人
  刘义华
  
  人的心竟这般脆弱,禁不得丁点儿折腾,真是红尘烦事多恼人。难怪有人说:人是最麻烦的动物,怎比得一棵花木那般娴雅安静,难怪《红楼梦》中黛玉泪尽思返,宝玉终享不尽荣华福禄而落发为僧,也难怪十二金钗个个未遂心愿,走向了生命轨迹的尽头。作为十二正钗的薛宝钗本也是一个命途多蹇的女子,然而她和她的行为却更多了些争议。
  人们往往认为宝钗是一个“冷美人”,你看金钏之死,她竟然若无其事;柳湘莲人道,她依然坦然处之;就连自己丈夫出家,她仍然无动于衷……这处处似乎都显示着宝钗的冷酷,对此我却不以为然,想到了那句“任是无情也动人”。
  金钏本是王夫人要杀一儆百的,却未曾料到她会以死遮羞,面对昔日玩伴之死,宝钗的难过绝不亚于平儿、袭人,可她又能怎么样呢?事已至此,王夫人追悔莫及,难道她还要对自己的亲姨母万分指责吗?此时全府上下已议论纷纷,王夫人已失威信,如果她再似宝玉那般哭闹一番,试想众人又将如何看待这件事呢?以后贾府的大小事物王夫人又将如何继续管理呢?对此,宝钗心知肚明,她唯有淡然论之,以慰姨母心中伤痛,正然处之,以压全府轰动,这不正是她顾全大局,冷静缜密之处吗?
  柳湘莲一个浪荡游子,风流不羁,机缘巧合救了薛蟠一命,施恩于薛家,命中注定与尤三姐结下不解之缘,却又阴阳两隔,本想借以报恩的薛母黯然伤神,不能启已。宝钗呢?难道她真的一点儿恩情也不念吗?“非不为也,实不能也”,面对年迈的老母,她又怎么能哀喟叹息呢?她唯有无语无言,以缓母亲心中之悲,这不正是她仁爱尽孝的一面吗?
  至于宝玉,他是宝钗的终身依靠,对于他的离去,她怎么会不悲痛呢?不难想象在夜深人静花好月圆的日子,忆起昔日与宝玉在一起饮酒论诗,嬉戏玩耍,突然间人去楼空,叫她怎不寸断肝肠,可她又能怎么样呢?破败的家业等着她去复兴,幼小的子侄仰仗着她去教诲,她肩上承担着整个家族兴衰的重任啊!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巨鹿孟敏,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泰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物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站在宝钗的角度去审视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及她的无可奈何,也许你会对她少一些偏见,多一些敬佩,同时还会发现:宝钗并非真的“无情”,正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
  行酒令上,黛玉失口典用闺中禁书《西厢记》的诗句,宝钗虽察觉却并未当场揭穿,大家知道,宝、黛二人都因“金玉之说”而有心病,可事后宝钗却未因此而挟,反是一番宽语抚慰,这不正是宝钗的多情、可爱之处吗?
  至于各人的最终归宿,又怎么是宝钗一人能操纵了的呢!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一个弱女子又能怎么样呢?也只不过是恪守着千百年来的章程,受制于人罢了,难道她不知道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吗?
  不,她终究只是被封建礼教束缚的一个普通人。
  读原著越多,想得越深,我越发坚定自己的信念:宝钗不是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而是一位隐忍,坚强、深明大义、洞悉世务的伟大女性,是曹雪芹生花之笔刻画出的一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奇女子。
  简评:
  显然,义华同学属“拥宝”钗一派,这篇文章条理畅达,神完气足,当为学生研读之佳作。作者能够在《红楼梦》中发现宝钗之美,并且能够从众多材料中精选三例逐一批驳,这可见作者之见识,之学问,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潜心阅读,认真砥砺,定能大有作为。
其他文献
他是灵霄峰上经久不变的顽石。  他是女娲补天后大放异彩的五彩石。  他就是绛珠仙子要用一世眼泪去偿还的冤孽——怡红公子。  衔玉而生的他,有着五彩石一般的光芒。贾府上下,众星捧月,这个被寄予了家族厚望的贵族公子,却在“抓周”中看中了宝钗珠玉。冥冥之中注定,他是个不羁的花花公子,自我的认识与族人的期望在一开始就注定有分歧。  大观园题诗弄句,大展他绝世的才情,族人殷殷的期望,昭昭如月,那神圣高贵的朝
期刊
我背着行李蹒跚前行,在人生之路。有时候,抬眼看前方,那是与我一样的背影:沉默而忙碌。然而,身前身后,又有何不同呢?  智者忙着思考,愚人忙着高谈阔论,商人忙着营利,医生忙着救人。忙只是过程,绝不是结果。那结果又是什么?  许多人已无暇思考,因为太忙了。忙到忘记儿时捉蟋蟀的青草地,忙到没有机会静心地闻茶香。恬然在他们心中溜走时义无反顾,只剩浮华招摇。  甚至,来不及后悔。  我总想,我生活的地方正在
期刊
张爱玲对人生有一个绝妙的比喻:人生如嗑瓜子。吐出去的,清晰可辨的不过是壳,而瓜子的味道,只有自己才清楚。  让胡适之为之等待一生的司韦莲,始终没有回来完成那人们期望的世俗的百年好和。果戈理这位天才,不顾人们的企盼,也将那《死魂灵》投入火中,迫不及待地离开了人们的瞩目,留下一本《要塞》到上帝那里去做他的“小王子”。  生活在浮躁现实中的芸芸众生都会暗自滋生一种无聊的企盼与琐碎的期望。这股强大的力量,
期刊
水滴听从了风的劝告,摇身化作绚丽的霞,大山婉拒了溪流的好意,默默固守着一方水土。世事纷扰多变,懵懂的我们究竟该从“谏”如流,还是应该坚持本心?  只记得蔡桓公面对神医的针砭轻蔑一笑,体内的毒虫便肆虐如狂;只记得哈代因轻浮公子的无端指责,便将灿烂的心埋人了忧郁的腐土。面对看似矛盾的“相信自己”与“听取意见”,我们该取谁弃谁,何去何从?  一个声音告诉我:“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哦,是但丁吗?
期刊
第一眼看到郑愁予的《错误》,就莫名地喜欢。看了很多关于《错误》的赏析文章,有人说它“声籁华美”,有人说它“轻巧清隽”,“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而我喜欢这首诗是源于它江南古镇的古典气息和淡似烟笼般的美丽,看似无尘无埃却用生命和青春来抒写的等待。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寥寥数字,引出了故事的主角 “我”——骑马男子,“你”——有莲花般容颜的女子,“我”只是路过江南,江
期刊
春光乍现,阳光很迷人,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街头迷乱缤纷的广告,电视上朦胧而膨胀的炒作,似乎到处都充满了商业经济的活力,荡漾着新新人类的“人文素养”。  老板目光尖锐,认清本行业的缺陷,硬逼着我设计出几则具有文学素养的广告,以取得耳目一新的效果。苦于读书时没有好好记那些诗词歌赋,想了半天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是悔不当初啊!  走出门,飞车来到郊外,寻找那接近真实世界的精神感悟。沿着青青的石子小路踱
期刊
《槐花盛开的季节》是一篇情味隽永,耐人思索的咏物抒情散文。  在春天的百花园里,人们大多喜欢那些姹紫嫣红、绚烂多姿的鲜花香草,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不起眼的槐花,然而在作者心目中“只有在槐花盛开的季节,才感觉到与春天真正挽手,因为无论是那婆娑的枝叶,还是那“似串串珍珠”的槐花,以及当微风吹来时,“风摆枝条,翩然摇曳,风情无限”的静雅的花束,都充满了诗意,显现了一种都市人无法寻求的“古朴与自然”,为此,作
期刊
西湖,是一首诗。这幅天然画卷,无论淡墨抑或重彩,总是美丽宜人的,然而再美的山水,若没了灵性,人们欣赏的兴味也会变淡。  苏堤,因了苏轼以葑泥而筑,排了西湖十景之首:雷峰夕照,人们在夕照中联想最多的,是塔下演绎的许仙和白娘子的传奇;虎跑龙泉,泉边怡然梦中的性空禅师和咆哮的双虎,为泉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山水的灵性,是需要以文化的形式来延传的。  苏轼早已作了古,许仙、白娘子,性空和双虎,本就
期刊
沁园春 长沙 (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情景交织的崇高美——《沁园春·长沙》赏析  向 明    阅读毛泽东同志的优秀诗
期刊
世间最高的精神境界却并非忍受孤独,而是享受孤独,能够享受孤独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曾经有一支流行歌曲这样唱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凡事妄下结论容易,妄下武断的结论就更容易。然而,无论我们用热眼还是冷眼通观世情,对词作者这个故作惊人之语的结论都很难苟同。由于孤独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处境,也就是说,每个人安身立命于天地之间,心灵都难免会时不时地感到漂泊无依。既然如此,何不乐观一点儿看问题:孤独使人自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