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石南,笔名四一,现为西南民族大学讲师,重量级自由撰稿人,在《南方都市报》《看天下》和腾讯《大家》开设有个人专栏。
代表作有《伟大的旁观者:李普曼传》《十三亿种活法》。新作《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颇受好评,分为鉴史、观人、阅世和读书四部分,以其个性化的独特风格,解析历史,评说当下,浸润着现代文明社会的气息。
宋石男上高中的时候,是理科生,据说还得过高中奥数二等奖,本科学的是经济学,硕士学的是传播学,博士学的是文化研究。现在,他干的是老师的活,上课之后的时间,就是读书、写文章。
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源于细微的前进。宋石男在成为活跃的历史学者、时评作家之前,最初还是像大多数人那样,为自己内心细微的情感和惆怅书写,从恋爱开始,从如何追女孩开始。
那时候,他自诩为情书王子,写下的情书感动过无数少女,甚至和朋友还开起了情书代写“公司”,以弥补捉襟见肘的生活。正是这个开始,让他摆脱了大学的经济学科,真正开始认识到写作这事儿。现在,他已顶上了“知名专栏作家、新锐青年学者”的头衔。
后来宋石男开始写历史杂文、研究清代历史,那时网络上还没有那么流行讨论历史和政治。当如今人们都热衷于在微博上讨论这些话题,宋石男却又抛却写得得心应手的历史杂文、随笔。他觉得那些离历史和现实都太远了,开始专心“习史”。
历史让他变得沉静,但在网上仍很活跃,言论里仍然不乏年少时的挑衅。遭遇新浪微博大量删帖之后,他高调写下檄文向新浪挑战。他说退出新浪微博,一是因为负气,再也是因为有些摆谱,那是写作者的骄傲。
他后来仍然注册了新浪微博,只是对它保持着批判态度。他说:“微博很容易让人坠入表演,碎片化的表达也容易使人气短。”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年轻人关心历史是好事,至于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历史,宋石南说:“能以我们所在时代的精神,同时也凭个人的气质,去真诚地面对和学习历史,就是好的态度”。
高中版: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爱谈论历史政治,而且观点大有修正中学时代课本的态度,怎么看待这种反叛?
宋石男:这是好事情。这是新史学发展趋势,就是对传统王朝史、政治史的反叛。梁启超说,二十四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其实中西方都一样。二十世纪初鲁宾孙的《新史学》提倡人的回归,不要将视角都定格在英雄身上,普通人的生活有价值的也应该被记录研究。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进历史,历史的本性是遗忘,我在书里也写得很清楚,历史不是要去记住,是要忘记很多东西,通过遗忘来记住更值得记住的内容。
进入历史的一定是特别的人,他的际遇和命运,能够直射所处时代的某些东西,历史的研究对象是人,它一定反映的是人类的命运。
高中版:你写历史,是希望历史的善恶对错来折射、对比甚至纠正现在?历史有这样大的力量吗?
宋石男:这就是所谓“借古讽今”。这事儿我也做过,但现在不是很喜欢做。通过历史来获得对现实的认识和鞭挞,它更像杂文体,叫史学杂文或史学随笔。它偏离历史很远,也偏离现实很远,甚至可能让历史和现实两败俱伤,一方面丧失了历史的深度,一方面丧失了现实的准确度。黑格尔说过,历史确实给了我们唯一的教训,那就是历史不能给我们任何教训。历史可能能够给我们经验引领着往好处走,但我们更多的是盲目地用历史去套现实,这只会犯更多错。
高中版:你本科学习的是经济,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历史感兴趣的?
宋石男:开始都是个人化的表达,比如个人得失、失恋、追女孩,后来开始关注时事,对不公平愤怒地谩骂,再往后发现仅仅愤怒缺乏底气和穿透力,这时历史能够给我更多的底气和力量。
因为历史研究人,我觉得人心的变化并不大,尽管制度和科技进步很大,结果人变成了哲学界的共识。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对人的理解并没有那么大的进步,人的变化也没有那么大,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历史,它一定不是过时的、陈旧的或者带酸腐气的事情。它反而能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传统,理解当下。
研究历史本身也很有趣,你会发现大量很有趣的故事、有意思的人,你会为很多人的命运而震撼、惊叹,会为很多的智慧、愚昧有新的认识。
高中版:我们学习的近代史课本,和你这本书来比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怎样跳出现有历史知识框架来认识过去?
宋石男:最好的教育不是高等教育而是自我教育。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应试教育,都是考得优秀就好像成才了,读完大学就好像受过教育了。其实,很多人读完大学都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通过自己的兴趣和天分,去找到你需要读的书和你喜欢读的书,以此来重建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家庭关系,我很少受官方史学的影响,关键还是要自己去阅读。我在大学的课堂上看到有一位老师的近代史课件,还停留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全部是阶级斗争、帝国主义、半殖民等内容,这是个很陈旧的框架。
高中版:现在舆论环境浮躁,年轻人思维意识还不够成熟,他们应该怎样面对过去那些浮躁的观点?
宋石男:舆论环境浮躁不代表你就可以变得肤浅。在媒体如此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愚蠢和无知负责。环境是外在因素,你为什么不去吸收有营养的内容,更清晰地认识世界、认识过去?
高中版:你会教给你的孩子怎样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宋石男:我的孩子只会变得比我更优秀。这需要潜移默化,不用刻意去教育。随着网络、新媒介、移动终端的崛起,大部分人都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可以自由交流。只要信息可以获得,交流可以得到发展,那么每个人被舆论绑架的可能性就小了。
也许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但他们一定有自我负责的能力。平庸没关系,平庸不等于愚昧,不等于不能自我负责。不能因为说现在很多人素质低,未来的人们就不能有所提高。没有人是命定的,人可以发展,而且潜能无限,要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
高中版:能推荐几本你觉得比较好的历史类图书吗?
宋石男:这很难推荐,我还是说中国近代史方面的吧。第一部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二部是台湾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郭延以的《近代中国史纲》,第三部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第四本是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
代表作有《伟大的旁观者:李普曼传》《十三亿种活法》。新作《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颇受好评,分为鉴史、观人、阅世和读书四部分,以其个性化的独特风格,解析历史,评说当下,浸润着现代文明社会的气息。
宋石男上高中的时候,是理科生,据说还得过高中奥数二等奖,本科学的是经济学,硕士学的是传播学,博士学的是文化研究。现在,他干的是老师的活,上课之后的时间,就是读书、写文章。
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源于细微的前进。宋石男在成为活跃的历史学者、时评作家之前,最初还是像大多数人那样,为自己内心细微的情感和惆怅书写,从恋爱开始,从如何追女孩开始。
那时候,他自诩为情书王子,写下的情书感动过无数少女,甚至和朋友还开起了情书代写“公司”,以弥补捉襟见肘的生活。正是这个开始,让他摆脱了大学的经济学科,真正开始认识到写作这事儿。现在,他已顶上了“知名专栏作家、新锐青年学者”的头衔。
后来宋石男开始写历史杂文、研究清代历史,那时网络上还没有那么流行讨论历史和政治。当如今人们都热衷于在微博上讨论这些话题,宋石男却又抛却写得得心应手的历史杂文、随笔。他觉得那些离历史和现实都太远了,开始专心“习史”。
历史让他变得沉静,但在网上仍很活跃,言论里仍然不乏年少时的挑衅。遭遇新浪微博大量删帖之后,他高调写下檄文向新浪挑战。他说退出新浪微博,一是因为负气,再也是因为有些摆谱,那是写作者的骄傲。
他后来仍然注册了新浪微博,只是对它保持着批判态度。他说:“微博很容易让人坠入表演,碎片化的表达也容易使人气短。”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年轻人关心历史是好事,至于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历史,宋石南说:“能以我们所在时代的精神,同时也凭个人的气质,去真诚地面对和学习历史,就是好的态度”。
高中版: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爱谈论历史政治,而且观点大有修正中学时代课本的态度,怎么看待这种反叛?
宋石男:这是好事情。这是新史学发展趋势,就是对传统王朝史、政治史的反叛。梁启超说,二十四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其实中西方都一样。二十世纪初鲁宾孙的《新史学》提倡人的回归,不要将视角都定格在英雄身上,普通人的生活有价值的也应该被记录研究。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进历史,历史的本性是遗忘,我在书里也写得很清楚,历史不是要去记住,是要忘记很多东西,通过遗忘来记住更值得记住的内容。
进入历史的一定是特别的人,他的际遇和命运,能够直射所处时代的某些东西,历史的研究对象是人,它一定反映的是人类的命运。
高中版:你写历史,是希望历史的善恶对错来折射、对比甚至纠正现在?历史有这样大的力量吗?
宋石男:这就是所谓“借古讽今”。这事儿我也做过,但现在不是很喜欢做。通过历史来获得对现实的认识和鞭挞,它更像杂文体,叫史学杂文或史学随笔。它偏离历史很远,也偏离现实很远,甚至可能让历史和现实两败俱伤,一方面丧失了历史的深度,一方面丧失了现实的准确度。黑格尔说过,历史确实给了我们唯一的教训,那就是历史不能给我们任何教训。历史可能能够给我们经验引领着往好处走,但我们更多的是盲目地用历史去套现实,这只会犯更多错。
高中版:你本科学习的是经济,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历史感兴趣的?
宋石男:开始都是个人化的表达,比如个人得失、失恋、追女孩,后来开始关注时事,对不公平愤怒地谩骂,再往后发现仅仅愤怒缺乏底气和穿透力,这时历史能够给我更多的底气和力量。
因为历史研究人,我觉得人心的变化并不大,尽管制度和科技进步很大,结果人变成了哲学界的共识。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对人的理解并没有那么大的进步,人的变化也没有那么大,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历史,它一定不是过时的、陈旧的或者带酸腐气的事情。它反而能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传统,理解当下。
研究历史本身也很有趣,你会发现大量很有趣的故事、有意思的人,你会为很多人的命运而震撼、惊叹,会为很多的智慧、愚昧有新的认识。
高中版:我们学习的近代史课本,和你这本书来比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怎样跳出现有历史知识框架来认识过去?
宋石男:最好的教育不是高等教育而是自我教育。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应试教育,都是考得优秀就好像成才了,读完大学就好像受过教育了。其实,很多人读完大学都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通过自己的兴趣和天分,去找到你需要读的书和你喜欢读的书,以此来重建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家庭关系,我很少受官方史学的影响,关键还是要自己去阅读。我在大学的课堂上看到有一位老师的近代史课件,还停留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全部是阶级斗争、帝国主义、半殖民等内容,这是个很陈旧的框架。
高中版:现在舆论环境浮躁,年轻人思维意识还不够成熟,他们应该怎样面对过去那些浮躁的观点?
宋石男:舆论环境浮躁不代表你就可以变得肤浅。在媒体如此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愚蠢和无知负责。环境是外在因素,你为什么不去吸收有营养的内容,更清晰地认识世界、认识过去?
高中版:你会教给你的孩子怎样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宋石男:我的孩子只会变得比我更优秀。这需要潜移默化,不用刻意去教育。随着网络、新媒介、移动终端的崛起,大部分人都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可以自由交流。只要信息可以获得,交流可以得到发展,那么每个人被舆论绑架的可能性就小了。
也许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但他们一定有自我负责的能力。平庸没关系,平庸不等于愚昧,不等于不能自我负责。不能因为说现在很多人素质低,未来的人们就不能有所提高。没有人是命定的,人可以发展,而且潜能无限,要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
高中版:能推荐几本你觉得比较好的历史类图书吗?
宋石男:这很难推荐,我还是说中国近代史方面的吧。第一部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二部是台湾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郭延以的《近代中国史纲》,第三部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第四本是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