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园余韵再品味庵

来源 :杭州·生活品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l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洪园,我原来也有点搞不清究竟指的是西溪湿地的哪儿,因为它有两个入口,一个是沿天目山路向西至五常大道右拐往前的龙舌嘴入口,另一个是沿文二西路向西左转至访溪路上的西入口,里面的范围相当广大,一时间难以形成关于洪园空间的清晰轮廓。后来总算慢慢弄明白了,原来它是有两个不同的所指:一是指西溪湿地公园的西区。这一所指的洪园也即整个西区,共有面积三平方公里多,包括了四个各具特色的村落,自北向南依次是西溪农耕文化体验村、五常民俗文化村、西溪大众休憩村和西溪艺术集合村。另一所指便是按明代洪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洪钟晚年归隐西溪所建的“洪园”复建而成的一处私家园林建筑群。这处建筑群位于五常民俗文化村的区域内,其格局和建筑,与历代志纂和文人诗词中所记的洪园,显然已大不同了。这篇短文所说的,便是后一所指的洪园。
  从五常大道北侧的龙舌嘴入口,乘游船穿越河道,曲曲折折前行,登上洪园码头进入园内,顿时有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碧水幽幽,绿影婆娑,白墙黛瓦,亭阁石桥,曲水池塘,一切丰富而有序、安静而恬淡,却又分明浸润着一种特别的生活韵味,透露出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
  洪氏家族在西溪的繁衍发展始于元末明初的洪有恒迁居西溪湿地洪家埭(今属五常街道五常村)。洪氏家族历经宋、明、清三代,800年书香绵延,人才辈出,或为朝庭重臣,或为文化巨子,且大多为政学兼治、文武兼备,在政治、军事、外交、新史学、金石学、钱币学、志怪小说和戏曲等领域都取得了后人难以超越的成就,尤其在宋、明两代最为鼎盛。如此家族,的确可谓岿然人杰。
  在洪氏家族历代人才中,治政者任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勤勉实干多有德政名声,被誉为治世能臣。治学者创建绝学,多有硕果留世,至今仍然难以逾越洪氏家族历经数个朝代,生生不息,人才辈出,文治武功皆有卓著成就,不但对中国政治和文化做出杰出贡献,同时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家族文化传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重要内容。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值得我们在赞叹与钦佩之余,对个中缘由进行一番再品味。
  大略说来,所品之味有四:
  以德为先的祖训家教是洪氏家族兴旺发展的观念根基。在洪氏宗祠,驻足细读那块书有“祖训”的牌匾,心中会悠然生出敬畏之意。祖训道:孝以事亲,义以睦族,敬以持己,恕以及物……洪氏家族主张孝贤为上,认为培养忠君爱国的品德必须从培养孝子贤孙开始,家族历代代表人物都是典型的孝子,他们自小受此祖训,以此为规范,在日常生活和为政为学中,注重学德修德,以德性律己律事律行,以扶善爱民为做人做事与评判人物事件的价值标准,而致历代各有诸多成就,家族遂成钱塘望族。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洪氏家族历代从政为学所遵循的根本大义。洪氏家族代表人物,在从政为学的生涯中常常面临如何处理忠君与为民的关系问题。作为政治家,他们必须持有并且强调忠君忠义思想,但他们所理解和禀持的并非无条件的忠君,而是忠于国家和民族,他们认为,君主应是“道”的代表,君主若违背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也便不再是代表国家利益的君主,人臣就不必再行忠君的义务。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民本精神。当然,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和他们活动的官场,这种民本的理想终究难以完全与政治的要求调和起来,也始终没有超出封建意识形态的范围。然而,这样的观念一直贯穿于洪氏家族的文化发展中,只是侧重点有所变化:也正因为怀有这种民本思想,洪氏家族的人,无论为官为学,都坚持以民为国之本,民安则国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重作为、轻名利,即使或因政见不合遭受政治打压而不得志时,或经历家难文祸而陷入身心痛苦时,仍能“恳恳不忘救民之事”,坚持忠心义节孝,持守气节,在各自领域继续有所作为。
  重视教育是洪氏家族兴旺发展的主要原因。重视教育是洪氏家族历代相承的传统。洪氏家族的兴起始于北宋时期的洪士良。洪士良不仅本人“博学群书,怡情山水,轻财好义,积德怀仁”,而且十分重视子弟教育奠定了家族日后发展的基础。洪皓使金十五年,家庭生活艰难,夫人沈氏节衣缩食,为儿女购书籍、请良师,隆冬盛暑不辍;沈氏母亡后,儿子洪适、洪遵、洪迈兄弟三人在坟庵一边守孝一边苦读,甚至“夜枕不解衣”,由此,方有日后“四洪”的赫赫名声,洪氏家族不但重视教育,也特别重视藏书,藏书读书、研修学术成为洪氏家族不衰的传统。家族的第一代洪皓即视书为宝,每见书画,便不计其值,必得之而后快。明代洪氏家族继承宋代家学传统,五代连续藏书、刻书。洪钟虽官居高位,仍与其父一样,一生喜欢藏书,致仕返乡后,于涌金门外筑两峰书院,藏书甚丰,洪钟后人同样喜藏书,其孙继承了祖父洪钟两峰书院的万卷书籍和父亲洪澄的藏书,又广为添置,使洪氏家族藏书达致最丰,他还构筑清平山堂,不但藏书,而且校刊古书、精刻书籍,成为明代嘉靖年间杭州著名的书坊。
  士大夫精英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是洪氏家族在西溪生生不息的土壤与源泉。元末明初,洪氏一族洪有恒迁居西溪湿地洪家埭,开始了洪氏家族在西溪水的繁衍发展。洪氏家族虽然历代人才辈出,但历来重作为、轻名利,认为劝学不能“觊觎富贵”,士人不能迷恋于世俗的功名利禄而不知往返,无论在意气风发之日,或士途失意之时,都拥有隐逸情怀,追求平和恬淡生活。一些人晚年归隐后,仍继续力行善举、造福乡里,例如洪钟。他在70岁归隐乡里后,做了许多善事好事。诸如,创建两峰书院,带领乡亲修西溪大塘,当他见到当地民风不良,时又动脑筋将士兵常用兵器与农民生产用具相结合,独创了十八件兵器和武术套路,教乡亲们习武,既改良民风,又强身健体,由此形成的五常十八般武艺成为西溪地区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实际上,西溪地区的许多文化传统和民间习俗,都直接源于洪氏家族,洪氏家族在西溪文化和民俗传统形成发展中的具有巨大影响。
  以德为先,以民为本,重视教育,力行善举,方有了洪氏家族数百年的辉煌。一个家族如此,一个人又何不是如此!古人如此,今人又何不是如此!
其他文献
独松岭,在杭州余杭区西北端,百丈镇西北,北与安吉交界,海拔138.6米。独松岭以独松关而得名,关隘遗址今在独松村左崖边,关隘左侧,立有2006年5月28日颁布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牌子。  关上原有的箭楼、兵房等皆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现存西段关墙和关门,关门刻的“独松关”三字,及残存关墙19米,城墙高约5米(系1983年由政府拨款维修建成)。  关隘遗址傍靠岩崖,顶部有一片竹林,仍能见到昔日关隘
在杭州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里,有一座年轻姑娘的半身雕塑像。谁哟?莘莘学子往往会发出这样询问。雕像基座上刻有“夏朋”,可这夏朋又是谁呢?她的雕像为什么要放在中国美院
01  在浙江美术馆的书画展中,巧遇董小姐,很是讶异。在歌舞升平的城市,忍不住回头看她,还是穿着人字拖,披头散发地站着。她面无表情地驻足在丹青前,像一尊凝固了的陶偶,无悲无喜的神色,让人猜不透情绪。  不应该在这里,遇到董小姐。她搬家很久了,以前每周末都要来的地方,我们都认为,她这辈子都不会再来,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  董小姐是厦门大学考古系的高材生,参加过三峡水库建成前的抢救性发掘,是半夜左手捧
大晚会大制作、公款买单受到“限奢令”影响而取消,旅游演出受到《旅游法》修订影响而缩水……2013年以来,演艺业发展经历了阵痛。另一方面,普通观众人群数量和消费能力不足,买票看演出的习惯未普遍形成,这是国内演艺业走不出的长期困境。杭州,一座自古以来不缺歌舞表演的城市,又将如何破局?  记 者:杭州的演艺业曾经经历了几次文艺体制改革,从上世纪60年代风云变幻的文艺界,到如今风生水起的文艺圈,您是其中的
“爱情之都”杭州,从来不乏美丽的爱情故事。即日起至9月10日,由杭州市文明办指导,杭州市民政局、杭州文广集团、杭州公交集团主办,杭州移动电视面向社会征集新浪漫爱情故事。  该活动围绕“相聚G20盛会,相约爱情之都”的主题,反映杭州作为爱情之都的地域文化,和百姓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新浪漫爱情故事的征集对象以杭州市区、县(市)范围内的居民、新杭州人、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以时代为背景,从1949年建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