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企合作育人是提升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文科类专业在如何开展校企合作上还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本文对高职文科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再认识,从具体实践中总结出六种可操作性途径。
校企合作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2010年9月,教育部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走出了一条成功道路,但文科类专业在这方面的探索却步履艰难、进展缓慢。
一、高职文科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困境分析
1.高职院校与企业达成的合作内容少、层次低。很多校企之间签订的合作协议名为“实践教学合作协议”,但实际合作程度仅停留在企业每年接收高职院校毕业生实习上。企业接收“工学交替”学生的积极性较差,尤其不乐意接收工学交替时间二至三周以内的学生。
2.企业提供给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岗位少,且对口率低。高职文科类专业多为管理、财经、商贸、外语等专业,这些专业对应的单个企业所能提供的实践岗位相对少,从而出现了文科类专业学生实训、实习岗位对口率低的现象。以文秘专业为例,一个20人左右的小型企业,文秘岗位一般不会超过3个,造成有的文秘专业学生被派到超市顶岗做收银员或理货员。
3.企业对学生的培训、培养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后,直接让学生上岗。有些企业在接收实习生批量大的情况下,如酒店岗位,连锁超市岗位,只在上岗前安排不超过一周的集中培训,内容只集中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上。
4.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合作沟通少。企业在零散接收学生的情况下,很少会指定专人来负责指导学生,校企之间很少就实践教学内容、岗位要求、学生实训、实习表现等进行沟通。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尴尬局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文科类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性质、技术衡量标准、岗位密集程度、工作效果评价与工科类专业有着根本的区别;二是在这样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无法获得直接利润,最多将个别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留下来,企业可能还会因此付出不少代价,如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企业经营机密外泄、工作效率降低、实习生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带来负面影响等。
二、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
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实习的层面上,而应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到教学活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都要体现企业的参与。企业的参与也应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决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地理位置上的对调。
鉴于文科类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性质与工科类专业有着根本区别,文科类专业的校企合作重点更应集中在企业的“软件”优势上,而不是工科类专业所倚重的厂房、机器设备等“硬件”条件。
三、高职文科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1.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实施校内仿真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是实现校内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创设仿真的职业环境,将日常教学融入企业环境和企业日常活动中,使学生真正适应企业发展。
2.承接企业订单任务,运用项目教学法,提升师生的专业技能,并为企业带来利润。学校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以专业为单元,鼓励专业教师对外承接订单任务即生产任务或技术服务,将订单任务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一个项目。运用项目教学法,将知识传授与订单任务同步完成。如会计专业,可以积极与会计事务所或建筑公司联系,承接基本数据计算和财务预算等技术服务。
3.筑巢引凤,建设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训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出产品甚至是商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文科类专业对应的岗位多集中在服务业,经营类别与学校的运营有部分重合,如安全保卫、物业管理、餐饮、客房服务等,学校可以将一些闲置的场所提供给合作企业或将某些业务服务外包给合作企业,让企业经营就在校内开展。作为回报,合作企业接纳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企业经营,并提供指导。
4.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赋予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主人翁意识,为企业提供最适合的员工。“订单式”人才培养以企业岗位群为基础,直接为企业量身打造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学校可以积极寻找中大型集团企业合作,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企业为获取最好员工,会主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包括实践教学实施、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从而使订单班成为企业的优秀人才库。
5.组建职教集团,将企业纳入职教体系中,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与知名企业组建职教集团,可以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份子,在人才培养上更具有主动性。学校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成员企业,熟悉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更适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从而更好的为成员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和高技能型人才。如外贸商务类高职院校与知名外贸公司组建职教集团,学校将实践教学放在公司中,公司则可以将发展研究放在学校中。
6.探索与企业大学联合办学,将企业最优质的资源整合到人才培养中,提升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企业大学又称公司大学,是指由企业出资,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一流的商学院教授及专业培训师为师资,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以培养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企業供销合作者为目的,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培训体系。企业大学天生就具备了“校企合一”的性质,拥有最优质的企业资源。因此,学校可以积极与专业性相同的企业大学联系,探索联合办学的各种形式,将最优质的企业资源引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上。如电子商务专业,可以与国内知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成立的阿里学院合作,成立“阿里巴巴特色班”,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本学校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并引入阿里巴巴自行开发的6门专业课程,第三年进入阿里巴巴体验企业文化和学习实际技能。
四、结语
文科类专业人才在进行校企合作、实战培养上,确实比理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更复杂、更难以操作。笔者从校企合作角度出发,综合各种实践探索,总结了上述六种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旨在有效吸引企业参与到学校育人环节中,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各自优势,为进一步深化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校企合作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2010年9月,教育部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走出了一条成功道路,但文科类专业在这方面的探索却步履艰难、进展缓慢。
一、高职文科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困境分析
1.高职院校与企业达成的合作内容少、层次低。很多校企之间签订的合作协议名为“实践教学合作协议”,但实际合作程度仅停留在企业每年接收高职院校毕业生实习上。企业接收“工学交替”学生的积极性较差,尤其不乐意接收工学交替时间二至三周以内的学生。
2.企业提供给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岗位少,且对口率低。高职文科类专业多为管理、财经、商贸、外语等专业,这些专业对应的单个企业所能提供的实践岗位相对少,从而出现了文科类专业学生实训、实习岗位对口率低的现象。以文秘专业为例,一个20人左右的小型企业,文秘岗位一般不会超过3个,造成有的文秘专业学生被派到超市顶岗做收银员或理货员。
3.企业对学生的培训、培养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后,直接让学生上岗。有些企业在接收实习生批量大的情况下,如酒店岗位,连锁超市岗位,只在上岗前安排不超过一周的集中培训,内容只集中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上。
4.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合作沟通少。企业在零散接收学生的情况下,很少会指定专人来负责指导学生,校企之间很少就实践教学内容、岗位要求、学生实训、实习表现等进行沟通。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尴尬局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文科类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性质、技术衡量标准、岗位密集程度、工作效果评价与工科类专业有着根本的区别;二是在这样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无法获得直接利润,最多将个别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留下来,企业可能还会因此付出不少代价,如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企业经营机密外泄、工作效率降低、实习生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带来负面影响等。
二、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
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实习的层面上,而应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到教学活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都要体现企业的参与。企业的参与也应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决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地理位置上的对调。
鉴于文科类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性质与工科类专业有着根本区别,文科类专业的校企合作重点更应集中在企业的“软件”优势上,而不是工科类专业所倚重的厂房、机器设备等“硬件”条件。
三、高职文科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1.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实施校内仿真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是实现校内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创设仿真的职业环境,将日常教学融入企业环境和企业日常活动中,使学生真正适应企业发展。
2.承接企业订单任务,运用项目教学法,提升师生的专业技能,并为企业带来利润。学校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以专业为单元,鼓励专业教师对外承接订单任务即生产任务或技术服务,将订单任务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一个项目。运用项目教学法,将知识传授与订单任务同步完成。如会计专业,可以积极与会计事务所或建筑公司联系,承接基本数据计算和财务预算等技术服务。
3.筑巢引凤,建设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训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出产品甚至是商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文科类专业对应的岗位多集中在服务业,经营类别与学校的运营有部分重合,如安全保卫、物业管理、餐饮、客房服务等,学校可以将一些闲置的场所提供给合作企业或将某些业务服务外包给合作企业,让企业经营就在校内开展。作为回报,合作企业接纳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企业经营,并提供指导。
4.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赋予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主人翁意识,为企业提供最适合的员工。“订单式”人才培养以企业岗位群为基础,直接为企业量身打造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学校可以积极寻找中大型集团企业合作,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企业为获取最好员工,会主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包括实践教学实施、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从而使订单班成为企业的优秀人才库。
5.组建职教集团,将企业纳入职教体系中,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与知名企业组建职教集团,可以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份子,在人才培养上更具有主动性。学校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成员企业,熟悉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更适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从而更好的为成员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和高技能型人才。如外贸商务类高职院校与知名外贸公司组建职教集团,学校将实践教学放在公司中,公司则可以将发展研究放在学校中。
6.探索与企业大学联合办学,将企业最优质的资源整合到人才培养中,提升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企业大学又称公司大学,是指由企业出资,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一流的商学院教授及专业培训师为师资,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以培养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企業供销合作者为目的,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培训体系。企业大学天生就具备了“校企合一”的性质,拥有最优质的企业资源。因此,学校可以积极与专业性相同的企业大学联系,探索联合办学的各种形式,将最优质的企业资源引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上。如电子商务专业,可以与国内知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成立的阿里学院合作,成立“阿里巴巴特色班”,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本学校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并引入阿里巴巴自行开发的6门专业课程,第三年进入阿里巴巴体验企业文化和学习实际技能。
四、结语
文科类专业人才在进行校企合作、实战培养上,确实比理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更复杂、更难以操作。笔者从校企合作角度出发,综合各种实践探索,总结了上述六种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旨在有效吸引企业参与到学校育人环节中,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各自优势,为进一步深化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