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训练初探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ause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跳远训练,特别是青少年训练,助跑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助跑节奏稳定、助跑步点准确,自然踏跳就准确,就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潜能,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本文仅从跳远四大要素之一助跑方面浅谈了青少年跳远助跑的训练。从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因素到培养跳远助跑的训练方法及跳远助跑训练注意事项,提出了多方面的想法,是作者长期从事业余训练工作的经验总结,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跳远运动员;助跑训练;绝对速度;节奏
  
  跳远是典型的速度和爆发力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在数秒钟内完成从助跑至落地等几个紧密相连的技术环节,具有较为复杂的技术要求。而助跑是运动员能否达到高水平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是跳远项目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运动员助跑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成绩的发挥。如果助跑稳定、踏板准确,就会增强青少年选手的自信心,并能为强有力的起跳做好准备,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其神经系统的活动相对不稳定,兴奋与抑制的转换比较灵活,有时运动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处于过度兴奋状态,速度控制能力差,时空节奏感不强,直接影响助跑速度的发挥,从而影响助跑的稳定性、准确性。因此,教练员应高度重视青少年时期跳远助跑的训练。
  
  一、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因素
  
  1.助跑距离
  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个人特长及发挥速度快慢的能力和训练水平高低,采用一定的步数,距离和节奏。能较快发挥速度的运动员,助跑距离和步数可适当减少,反之,则适当增加。青少年应根据本身的年龄和技术水平,来确定助跑距离,一般来说,助跑的距离不要太长,男运动员的助跑距离一般在30—35米,助跑步数是16—18步:女运动员的助跑距离。一般在25—8米,助跑步数为16—8步。另外,助跑距离可随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天气情况、助跑道情况的变化缩短或加。
  2.动方式
  不同的起步姿势会引起跑的速度,蹬地力量发生变化,导致步长增加规律也跟着变化,影响助跑的准确性。所以教练员应加强提高起跑姿势稳定性的训练,以保证步点的准确性。
  3.助跑节奏
  助跑节奏是指完成助跑过程中动作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的合理组合,它是经过长期训练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节奏,正确合理的助跑节奏,有助于青少年运动员速度的发挥,如果助跑节奏不稳定,造成踏板准确性差,不是过板就是踏不上扳从而影响水平速度,所以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特别注意助跑节奏的训练。
  4.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运动员助跑准确性也有很大影响,运动员的信心与步点的准确性是相互作用的,心理不稳定使步点发生错乱而造成犯规,所以在平时训练时要对运动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
  
  二、跳远助跑训练方法和要求:
  
  1.平跑训练法
  在跑道边上采用站立式起跑,跑至30m左右的区域里。每次训练,安排在基本部分的开始阶段,负荷量一般在3次×3组。要求上体逐渐抬体,速度自然加快,当起跳腿踩入区域时,教练在区域里做个记号,9次跑下来,钉鞋踩点较集中的地方进行丈量,丈量的长度在跑道边做下醒目的记号。待下次训练时再收集踩点集中点,并再次丈量调整后做下记号,直至误差为全10cm,从而定下30m左右平跑终点,而该终点的计时成绩,是作为助跑能力提高的主要数据。显然,随着速度的提高,落点的正确,助跑能力明显提高。
  
  2.跑海绵砖训练法
  把5-6块40cm长的白色海绵砖,横放在跳远助跑道上的最后段,其中离踏板近的距离最小,前两块的距离最大,一般每段相差10cm左右较为合适。该方法主要是解决后几步助跑节奏稳定性和上板的连贯性。另外在跑动过程中上体的倾斜程度小些,身体各部分尽量要求协调自如,摆动快速有力,腾空时间较短;为快速起跳作好准备。
  
  3.边跑边听节拍训练法
  经过几个周期的专项训练之后,使学生的助跑能力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用竹筒敲击学生助跑时的节奏,强调突出最后两步的节奏,并用录音机把几次助跑时的敲击声均录制下来,然后,取效果(起跳的准确性和起跳效果)最佳的一次作为近期助跑起跳练习时的节奏模式,反复播放该声音以巩固学生的助跑节奏。
  
  4.助跑负重训练法
  在助跑练习过程中,可穿沙背心进行,可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训练负荷量不宜过大,练习5~6次后脱掉沙背心,马上进行无负重助跑练习,使学生体会轻松的助跑感觉。
  
  三、跳远助跑训练注意事项
  
  在进行多种形式的反复助跑练习,建立良好的助跑姿势和加速节奏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才根据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助跑距离与节奏也要发生变化,及时调整助跑步幅、步频。
  2.要根据速度的发展,步长的增大,不断改变助跑的距离和步数。
  3.要多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反复观察运动员在助跑训练中的搞干扰能力,选择最佳训练方案,培养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4.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因人而宜区别训练。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取长补短,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